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論語第壹章內容

論語第壹章內容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處:《論語·學而篇》

譯文:孔子說:“學了並不斷去實踐它,不也很快樂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切磋道德學問,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孔子認為,人生有三條重要法則:

壹、終身學習並不斷實踐。如是,則永不落伍,永葆青春。有人說,妳給別人壹杯水,自己要有壹桶水,甚至要有壹河水。意思是,在指導別人的時候,自己要不斷去學習沈澱自己的學養,這樣才能更大限度幫到別人,對方才能真正實現自遊、暢遊、遠遊,才能“直掛雲帆濟滄海”。

二、與道義相期者交流。人是群居動物,必須交流,重要的是與什麽人交流;儒家認為應與誌同道合、道義相期者保持交流常態。

生命中每壹分都不可逆,什麽人都交往,勢必迷失自己,甚至迷失心智,生命狀態是迷茫、困惑抑或無聊,人生的軌跡不是向前、向善、向成功,而是停滯、猶豫、平庸。有人說,跟誰混,很重要。

三、修養德行。遇事不順,“反求諸己”,提升境界,則“人皆可以堯、舜”。渴望被認知、渴望被賞識、渴望被尊重是人的本性;被人誤解,甚至被誹謗中傷而不怨天尤人者,朝著既定目標前進,往往容易成功!

擴展資料:

《學而》是《論語》第壹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壹般都是以第壹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壹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孔子的祖先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因避宮廷禍亂而遷居魯國。孔子的父親是壹名武士,雖躋身於貴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死去了,他跟著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孔子年輕時做過“委吏”、“乘田”壹類的小官,但他卻把任何事情都辦得很好。

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政治生涯到了頂峰。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魯國壹心壹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曾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並根據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壹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講學,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百度百科—論語·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