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是荊芥的幹燥地上部分。唇形科的。主產於江蘇、浙江、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大多是為了栽培。夏秋兩季,花開到頂,果穗青綠時,切開,去雜質,曬幹,切成段。生木炭或油炸木炭。
這藥味辛,微溫。歸肺經、肝經。
功效:祛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
app應用
1.外感表證。本品味辛芳香,善散風熱,性溫平和,是最平和的散風寒之藥。對於外感表證,無論風寒、風熱還是寒熱不明顯,都可以廣泛應用。對於風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者,常與防風、羌活、獨活等藥同用,如方靜敗毒散。治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常與辛涼解表藥如金銀花、連翹、薄荷等配伍,如《傷寒論》銀翹散。
2.麻疹不透,風疹癢。此質輕透,祛風止癢,散疹毒。常與蟬蛻、薄荷、紫草等藥同用,治療外感、麻疹初起、出疹不暢。若與苦參、防風、蒺藜等藥配伍,也可治療風疹瘙癢。
3.瘡初有表證。本品具有祛風解表、祛邪化滯的功效,可用於潰瘍初期出現表淺癥狀的患者。對於偏風寒者,常與羌活、川芎、獨活同用。風熱者,與金銀花、連翹、柴胡同用。
4.吐血。本品炒炭,其味由辛辣變為苦澀平和,且善調血止血,可用於吐血、鼻衄、便血、崩漏等出血證。對於血熱引起的吐血、鼻衄,常配伍生地、白茅根、側柏葉等藥。血熱便血痔瘡,與地榆、槐花、黃芩炭同用。對於崩漏、崩漏的婦女,可配合棕櫚炭、蓮炭等止血藥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4.5 ~ 9克,不宜久服。宜用於促疹消瘡;止血要炸。荊芥長於驅風。
古籍文摘
1.神農本草經:“治寒熱、鼠漏、瘰癧、瘡毒、郁氣滯、血瘀、濕痹。”
2.《藥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_邪,身頑,心虛健忘,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氣,去勞治腫。”
3.《滇南本草》:“荊芥穗,祛風止頭痛,明目,肺、肝、喉清熱止痛,消腫解毒,消瘡癰。治便血,止婦人驟崩,消風熱,通肺氣鼻。”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D-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哌啶酮及少量D-檸檬烯。還含有荊芥苷、荊芥酚、黃酮類等。
2.藥理作用:荊芥煎劑能增強皮膚血液循環,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的解熱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人體結核桿菌有壹定的抑制作用。生品不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而荊芥炭能縮短出血時間。荊芥的甲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均有壹定的鎮痛作用。荊芥對醋酸引起的炎癥有明顯的抗炎作用,荊芥有明顯的抗補體作用。
3.臨床研究:①用荊芥、前胡、百部、蟬蛻、桔梗4g,僵蠶5g,板藍根65438±02g,苦杏仁、陳皮、甘草3g,防風、紫蘇葉3g治療小兒外感咳嗽,風熱咳嗽加金銀花65438±00g,薄荷5g。②辛芷菁防散外敷治療局限性濕疹。藥方的組成及用法:荊芥、防風、細辛、白芷等分,研成細末,裝瓶備用。使用時,取花椒適量,水煎熏洗患處,然後用醋調和外敷,每日2次,療程為3天1(河南中醫,1990,10(4):24)。③將荊芥、防風、地膚子、蛇床子各10 ~ 30g,加水1000ml,煎煮10分鐘,濾出藥液,熱敷、坐浴、洗滌,每劑可煎兩次,治療外陰瘙癢患者100例,效果良好(陜西中醫學院學報,100)
驅寒藥物
1,紫蘇
應用主題:葉、莖和種子。
功效:辛,入肺經,香溫能散寒,還能清心益脾,發汗祛風,行氣止咳,當然祛寒不是問題。雖然單壹藥物療效不那麽好,但對於癥狀較輕的患者還是適用的。
建議:忌鯽魚,用橘皮煲湯祛寒,單用可通通風毒。
2.細辛
用藥部位:梗。
功效:辛溫散寒,主治風寒引起的咳嗽、頭痛、拘攣。
建議:此藥不宜與硝石、藜蘆同用。因為味道比較濃,所以不能多用。少量細辛泡水可以緩解病情。
3、蔥白
應用部位:洋蔥根部附近的白色部分。
功效:辛熱,溫汗,故能外散寒氣,內傷楊琪。
建議:洋蔥入胃肺經,可行。它會對思想和精神有害。體質嚴重虛弱的人要慎重食用。僅用於風寒感冒時,可配生姜或紫蘇煮粥。發病初期,效果最好。
4.精力
應用部位:根,最好是生姜。
功效:辛溫,無毒,能散寒止嘔化痰,治風寒頭痛,感冒鼻塞。
建議:晚上不要吃生姜受涼,秋天最好少用,因為秋天是主收,生姜是主散;不要和黃連、黃芩、夜明砂壹起用。可以生吃,也可以和姜湯壹起煮,用紅糖勾兌。
5.辛夷
用藥部位:花。
功效:辛辣輕佻,主要用於鼻腔深部的鼻塞,對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有較好的療效。
建議:如果只是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鼻塞、流鼻涕,可以將辛夷磨成粉末,放在鼻端,輕輕吸入,癥狀可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