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神烏賦》的倫理思想傾向

《神烏賦》的倫理思想傾向

《神烏賦》的倫理思想傾向

論文摘要:1993年出土於江蘇連雲港尹灣漢墓的《神烏賦》,是西漢最早的壹篇民間寓言故事俗賦,寓意極其豐富,不僅具有影射現實的社會意義,還具有鮮明的倫理思想傾向:壹是以鳥意象蘊涵倫理教義的?孝?;二是體現著重教化的倫理思想;三是體現的?三綱五常?思想。這壹創作傾向不僅是獨尊儒術之社會大環境的產物,還在於《神鳥賦》出土的墓主人所生活的東海郡的特殊文化背景。

 論文關鍵詞:《神鳥賦》;倫理;孝;重教化;三綱五常;文化背景

 《神烏賦》的出土,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熱情關註。此賦語句精煉整齊,敘事完整清晰、情感質樸、寓意深刻。從壹個簡單的兩烏相爭的故事中,反映了很多倫理道德思想,也從壹個側面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倫理觀念,分析這壹問題,無疑對了解西漢末年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有所裨益。

 壹、《神烏賦》的基本內容

 據考證,1993年出土於江蘇連雲港尹灣漢墓的《神烏賦》,是西漢最早的壹篇民間寓言故事俗賦。此賦是西漢人的真跡,遣詞造句,都是原樣?。據《發掘簡報》記載,尹灣漢墓的墓主師饒,字君兄,在東海郡作過卒吏、五官椽、功曹史。師饒下葬時間在漢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可知其大致生活在西漢中後期至王莽專權的時期。

 俗賦是相對?雅賦?而言的概念,雅賦壹般出於文士獨創,多流行於社會上層;而俗賦雖亦有文人創作,然而又多帶有民間色彩,相對而言,多傳播於社會下層。有寓意性、敘事性、通俗性強的特征?。《神烏賦》是壹篇典型的民間寓言故事俗賦,敘述了壹個完整的兩烏相爭的故事:陽春三月,雄、雌二鳥在春季築巢時,遭遇壹只盜鳥偷竊它們辛苦積攢的築巢材料。雌鳥攔下盜烏,與之講理。盜烏不肯認錯,反而故作怒色道:?女人本應性格溫良,看妳態度傲慢,十分不對!?雌鳥耐心勸說道:?我聽說凡是君子,都沒貪婪的醜行。因壹時迷惑而知道悔改,迷失的道路並沒走出多遠,改邪歸正,今尚不遲。?盜烏聽罷突然怒氣發作,惱羞成怒,擊打雌烏致傷。

雄鳥趕來見雌烏傷勢嚴重,命在旦夕。他扶翼伸頸,向天祈 禱 並回頭勸慰雌鳥說:?這是命呀!吉兇難料。但我情願與妳***赴患難!?雌鳥回答:?以死傷生,聖人禁之。妳趕快走吧!再去到新的家園娶妻生子,善待我們的子女。不要聽信後娘的讒言,讓我們的兒女孤單愁苦。?遂自縛雙翼,投汙自盡。雄烏頓時無比哀痛,高翔而去。

 這顯然是壹個影射現實的寓言故事,其寓意極其豐富。既有深刻揭露不公正封建司法制度下老百姓悲慘命運的社會意義,又有贊美夫妻生死與***之真摯情感,歌頌孝慈、賢德、勇敢之傳統道德思想的倫理意義。本文擬側重探討其倫理意義。

 二、《神烏賦》的倫理思想內涵

 倫理學是關於道德的科學,它分為元倫理學、規範倫理學和美德倫理學。我們這裏僅在規範倫理學範圍內探究《神烏賦》的倫理思想內涵。規範倫理學是關於優良道德規範制定過程的倫理學。《神烏賦》以文學形態,特別是?烏?意象展示著規範倫理學的某些內涵。主要是:

 (壹)烏意象體現著倫理教義中的?孝?

 在中國傳統道德中,孝是壹項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它長期受到中國人的重視,被看作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之壹。特別到了漢代,在獨尊儒術的政治思想文化氛圍中,?孝?成了封建統治者?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的?至德要道?,從而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主張,極力提倡孝道。

 西漢時期的文學作品多以鳥類多比況人間,模擬人情百態。這些鳥意象中,有比擬愛情的,有比擬婦人賢德的,有比擬善惡的。有孝鳥、善鳥,有瑞鳥、惡鳥之比。如賈誼《惜誓》、東方朔《七諫》、嚴忌《哀時命》、王褒《九懷》、劉向《九嘆》,以及東漢王逸《九思》等作品中就頻頻出現的鳥意象。其中以烏為孝鳥的比喻最為常見,也最為深刻。《神烏賦》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神烏賦》作者欲傳達的孝道倫理教義是通過?烏?意象為載體完成的。《神烏賦》選擇了壹個傳說中知道反 哺 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烏?意象作為故事的主人公,開頭就稱贊?烏?道:?惟此二月,春氣始陽。眾鳥皆昌,蟄蟲仿徨。環飛之類,烏最可愛。其性好仁,反 哺 於親。行義淑茂,頗得人道。?對?烏?大加稱贊,把?烏?的品行上升到?仁?的地步,但其出發點還是反 哺 之?孝?的品行]。這恰好是儒家極力倡導的有利於家庭、社會之鞏固和穩定的孝道的主要內容。

(二)《神烏賦》體現著重教化的倫理思想

 倫理教義如何化為人的行為規範?重教化是主要途徑和方法之壹。重教化的思想產生於先秦,孔孟是重教化的祖師爺,使得重教化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和道德倫理的傳統。孔子曾提出?富而後教?的著名主張,並反對?不教而誅?。孟子則提出善教優於善政的論斷。以董仲舒為代表的西漢諸儒繼承孔孟思想對教化詳加論述、大力提倡,使重教化的思想遠甚於先秦。董仲舒說:?性比於禾,善比於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善出於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欲將?善質?變為善、將可能變為現實,必須通過王者的教化,這就如同欲將禾變為米、繭變為絲、璞變為玉需要加工壹樣。他的結論是:?性待教而為善。?(《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神烏賦》通過雌烏與盜烏之間?天地綱紀,各有分理?,?夫惑知返,失路不遠。悔過遷臧,至今不晚?的對話,形象地進行道德宣講,宣揚了君子之道,體現出改過自新的教化功能,而這種教化是通過壹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來完成的。對於盜烏的行竊行為,雌烏始而動之以情,向其述說自己取材的艱辛;繼而曉之以理,勸它悔過自新,知錯就改。將中國傳統道德寓教於樂的教化方法形象地傳達給讀者,使抽象的說教,借助文學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

 《神烏賦》還直接引用,或化用,或暗用大量經典文獻的成句,借以體現其重教化的倫理傾向。如?吾聞君子,不意不信?化用《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意;?見危授命,妾誌所持?引用《論語?憲問》之?見利思義,見危授命?句;?以死傷生,賢人禁之?化用《孝經?喪親章》?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之意;?《詩》雲:?雲雲青蠅,止於桿。豈弟君子,毋信讒言。?則出自《詩?小雅?青蠅》:?營營青蠅,止於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曾子日:鳥之將死,其鳴哀?則直接引用《論語?泰伯》:?曾子言日:鳥之將死,其嗚也哀?。特別是《神烏賦》的最後部分,作者引用《傳》文作結,將《詩》、《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典的名言寫入賦文中,充分反映出《神烏賦》作者借文學形態傳達重教化之倫理思想的創作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