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論語》上說,人要孝順!為什麽壹定要孝順?孝順父母的意義是什麽?父母養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麽?

《論語》上說,人要孝順!為什麽壹定要孝順?孝順父母的意義是什麽?父母養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麽?

其實中國人是很開明的,對於不太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人,他們是可以反對和拋棄的。他們往往認為中國人保守保守,更難接受外國的東西。其實恰恰相反。不信?請看,歐洲有些國家還有皇後,大概就是保留了所謂的“封建殘余”,亞洲有日本“永恒系列”的天皇;中國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如今在哉?就連他們的後代也早已絕跡,能延續家譜的人又有幾個!

如果這是政治,那我們再來看看文化。不言而喻,中華民族融合了多民族文化。這麽說吧,從漢代開始傳入的佛教文化,從五四開始傳入的馬克思主義文化,都被我們積極接納,現在已經完全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請問世界上有幾個民族能和我們比!

而現在,我覺得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思想最開放的國家。尤其是壹些年輕人,他們太開放了,不知道剩下了什麽。他們真的很自由,但是自由的代價就是荒謬!如果妳覺得荒誕這個詞不太好,那就改成“懸”!

所以中國人很開明,什麽都可以反對,什麽都可以拋棄。

但是,有壹樣東西是最勇敢的中國人從來不敢反對的,那就是孝順!

父子關系從何而來?

《論語》第二章這樣說:

1.2曾經有壹個孔子說:“難得他孝順弟弟,喜歡犯錯!不容易犯錯,但是很好

作亂的人與此無關。君子商以基業,道而生。孝是仁的基礎。

用!“論語?先學習”

《論語》中有很多孔子弟子的話,因為孔子弟子認為這些話符合孔子的思想,所以編成《論語》。所以我們也可以把這些話當做孔子的思想。

這壹段帶兒子的意思是:

壹個人遵守父子關系,兄弟關系,很難得,卻喜歡犯罪。不存在這種喜歡搗亂而不喜歡犯錯的人。所以君子做事從根,基礎建立了,道自然就成了。恪守父子關系是立仁之本!

對於我們這些今天習慣了“自由”的人來說,這聽起來有點生硬和壓迫感,其實不然。《論語》裏很多社會關系,比如君臣關系,父子關系,都是講理想狀態的。即君主要有君主的水平,大臣要有大臣的樣子,父子關系也是如此。

當然現實中不可能完全這樣,也正因為如此,孔子的思想才有意義。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在讀《論語》的過程中,會慢慢搞清楚的。

孝是仁的基礎,孝講的是父子關系。那麽,父子關系(包括父子關系所代表的血緣和血緣關系)是從哪裏來的呢?

很簡單,父子關系其實就是血緣關系,而且是動物血緣關系。那麽,這就提出了壹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要像對待其他動物壹樣對待這種動物的血緣關系,人和動物沒有區別;人要想區別於普通動物,就要把這種動物血緣關系升級為“人”的血緣關系。

問題又來了。為什麽壹定要選擇血緣關系作為人類成為人類的突破口?原因既深刻又簡單。之所以深刻,是因為很多書都可以用所謂的學術話語來寫;很簡單,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能很深情地感受到。它的簡單性在於以下幾個方面:1。父子關系(血緣關系)產生的血緣關系是壹種與生俱來的動物情感,完全是在人的內心深處自然產生的,不需要培養,也很難被任何外力破壞。第二,血緣關系不能選擇(非理性),不能質疑,只能認可和相信。所謂“理性止於何處,便是宗教的起點”,所以以血緣關系為價值起點,就已經具有了“宗教”的含義。

在各種血緣關系中,為什麽壹定要選擇父子關系?其實最早大概是重視母子關系,但進入男權社會後,人類“理性化”的進程加快,父子關系成為最容易“人化”的血緣關系。於是,選擇了父子關系。其實父子關系只是血緣關系在特定時代的集中體現。

父子關系既包含了與生俱來的動物情懷,又具有不容質疑的“宗教”性質。所以這種關系是從各種關系中選出來的,成為人的基本關系(中國文化意義上的)。

動物“人”壹旦明確意識到“父子關系”,就成了“人”的動物!

在倫理學中,有壹個學術術語叫做自然血緣的倫理本體論。

什麽是孝順?

孝道就是觀察父子關系(血緣關系)。

如前所述,《論語》中的父子兄弟關系是理想的,所以遵守這種關系是非常善良和自然的。至於父子關系和兄弟關系的具體內容,則是壹個“歷史概念”,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歷史場景下(不同的情況下),其內容是不同的。

孝順分為兩個方面。壹方面是來自自然血脈的感覺,極其溫暖柔軟,是“人性”,叫“孝”內向;但是,另壹方面,為了成為人,為了使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人類必須制定壹些社會規則,而所有的規則必然是僵化和冰冷的。既然孝是人成為人的基礎,就必然要肩負壹些規則,這就會被稱為“孝”的外向性。

事實上,在我們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孝”的兩個維度始終是“博弈”的。內向的人多了,社會就更趨向於開放和進步,反之亦然。

孝順應該是壹種心情。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十幾年前,我是中國人民大學新生的班主任。在學生即將報到入學的時候,系裏讓我看學生的檔案,以便了解更多的情況。我詳細看了40多個學生的檔案。讓我驚訝的是,有幾個學生的檔案裏居然有他們高考作文的卷子。我仔細研究過這些作文紙,發現裏面有壹些“特別”的地方。其中壹個是關於他母親如何因病去世,他如何克服困難,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細節生動。看完之後,我明白了招生人員的良苦用心。

開學後不久,我找這位同學談話,鼓勵他好好學習,並說有什麽困難就問老師和系裏的工作人員。他大概覺得我的對話很奇怪,說:“我很好,沒什麽難的!””我更佩服這位同學,說“妳媽媽去世了,妳家生活更困難。該部門將考慮補貼。”他睜大眼睛說,“啊!我媽沒死,沒事!"

這次輪到我驚訝了:“妳高考作文裏不是說妳媽媽去世了嗎?”誰知,他不屑地說:“妳信那個!”

那個學生寫這樣的作文可能不會太不合適,但是我總覺得這樣的心情是不能接受的!

孝順的外在表現有很多,但孝順不是對領導的被動態度,也不是單位裏的歡迎,更不是場合上的應有行為。總之,孝順不是給別人看的。

孝順其實是壹種心情!只有在這種心境的滋養下,人才能真正體會到為人!

壹切以孝順為前提。

如果上面有孩子,那就是壹個嚴謹的推演過程。恪守父子關系準備犯錯的人少,不犯錯準備鬧事的人少。所以孝順是根本。這是壹個忠-孝、家-國的演繹過程,也是中國倫理-政治的邏輯結構。這是壹個很長的故事,我們會在以後的閱讀中慢慢展開。

古人強調忠臣必在孝子之門。想象壹下,壹個人在家的時候是忠君愛國的。俗話說“孝子出寒門,孝子出忠臣。”的確,在朝中沒有壹個人是忠臣,在家裏沒有壹個人是孝子。所以,只有孝順才能忠誠。

由孝而忠,是壹種社會秩序;從孝到仁是人類道德發展的必然過程。孝的確是壹切的基礎,也是中國人價值的源泉。

中國人不能拋棄孝道。人-家-國,孝是根本,是基礎,只能信任不能質疑。但是有壹個例外,就是妳承認自己不是人的時候。但是,如果前提是妳不是人,妳怎麽有資格問“人”這個問題?

我經常含淚告誡同學,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不可褻瀆的:壹是母親,二是祖國!

此外,壹切都被原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