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焚書坑儒?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戰國割據紛爭的時代宣告結束,秦朝建立。秦始皇生活在戰亂年代,信奉法家,實行神兵政策,國力因此發展起來,最終實現了統壹中國的夙願。
公元前213年,儒生淳於越博士提出師古(復古)思想,建議秦始皇放棄郡縣制,恢復封建制。而裏斯則主張借鑒當下,反對復古。李斯建議秦始皇禁止私人收藏儒家書籍,堅決打擊古今儒生。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頒布了焚書令。次年,因儒生謗議國事,秦始皇下令處死460名儒生。
對於焚書坑儒的行為,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秦始皇此舉非常明智。比如文革的時候,很多人痛罵儒生死,稱贊秦始皇偉大的精神。漢武帝自稱獨尊儒術,卻把鄙夷儒術的桑弘羊當作自己的左膀右臂,任財政大臣。
桑弘羊當面痛斥儒生,說:“嘿!所有的學生都很懶,什麽都不做,但是不會用文字,感覺和樣子都不壹樣。做賊的話,自古以來就有此苦。是孔丘放逐了盧俊,從此不用於世。是誰呀?有了它的第壹槍,不要有時候迂腐。所以秦王沒做就把技術燒掉了,坑裏也沒用。”桑弘羊想當然地認為焚書坑儒。
也有人持完全相反的意見,認為秦始皇殘忍。如晚唐司空圖在《秦明坑》中說:“舒勤對儒教殘忍,百姓冷淡;秦儒是個坑,隨祭反復。天報復儒,儒拜家;秦坑儒,儒坑秦爺?”司空圖認為焚書作惡多端,受到了上天的懲罰。
雖然對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行為評論大相徑庭,但不可否認這是壹個悲劇。儒家的書不壹定要毀,儒生也不壹定要毀來表示反對。
那麽為什麽會出現焚書坑儒的悲劇呢?嶽:是封建專制制度造成的。在封建專制社會,各種理論往往是互不相容的。先秦時期即使是百家爭鳴,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自由和諧。
家庭之間有很大的不相容性。道教鄙視任何其他家族。儒家主張遵循古代聖王的治國之道,抨擊法家重利輕義。墨家獨樹壹幟,有壹定的責任感,主張實行原責任制。法家視儒家為蛀蟲。
也許學校之間存在嚴重的分歧或對立是正常的,這不是封建專制社會所特有的,但互相殘殺的現象可能是封建專制社會所特有的。壹方面,封建社會比較不公平,階級矛盾比較嚴重,沒有權力是不足以維持其長期統治地位的,所以頻繁使用暴力手段。
另壹方面,在封建專制社會,權力不受制約,在使用時難免做出錯誤決策。當然,也有決策正確的時候。例如,宋太祖喝下壹杯酒來緩解士兵的壓力的行為就被傳為佳話。
表面上看,焚書坑儒是對儒生的打擊,實際上與歷代對付異端的措施並無實質區別。歷史上經常出現因決策失誤或維護專制統治的需要而嚴厲打擊異端的情況。封建社會可能是民本的,但程度明顯比較低。封建社會往往實行專制和高壓政策,壹些人敢於胡說八道或誹謗地獄支付。
焚書坑儒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采取了兩項重要措施控制思想文化。戰國時期,由於社會關系的劇烈變化,學術界呈現出諸子百家爭鳴的新氣象。到它的最後幾年,國家分裂成統壹的;相應的,思想文化上也出現了兼收並蓄,將各種理論融於壹爐的趨勢。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利用封建國家的力量,實行思想文化控制政策。焚書坑儒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秦朝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行政制度建立後,壹些儒生、流民針對時政,引用詩詞、書籍、百說,以過去為過去,說“進則不對,出則議論。”三十四年,春於越博士建議把兒女英雄當支輔,理由是“不從古而能長久者,不聞其聲。”宰相李斯提出了“焚書”的建議,以杜絕“學生皆師古而不師今,以今惑黔首”的現象,得到了秦始皇的認可。當時燒掉的書包括兩部分:壹部分是統壹前各國的史籍,壹部分是民間藏起來的詩詞、書籍、百種語言;至於秦國的史書、醫生收藏的書籍以及民間收藏的醫藥、占蔔、植樹等技藝書籍,則不在此列。所有禁書必須在30天內上交當地政府焚燒。為此還制定了壹系列法規,如連講“詩”“書”的都棄市,以古不今者為家,見而不提者為同罪,並令其下三十日為市。焚書是對古代文化經典的巨大破壞。由於六國史籍的焚毀,戰國年表至今仍未完全弄清楚。
書被燒後的第二年,又發生了騙儒事件。從本質上來說,葬儒是焚書的延續,只是起因不同。晚年的秦始皇求長生不老,希望方士尋找長生不老藥。所以方士侯生和陸生都很受寵。後來,侯生和魯生無法繼續行騙,以先帝貪權,無法求仙藥為由,壹起逃亡。秦始皇聽了,大怒,以為大多數儒生都是用惡言迷惑領袖,於是下令建議案,要求全體學生。460多名儒生受到牽連,最後被活埋在鹹陽。這件事之後,連始皇帝的長子傅肅都覺得太殘忍了。他告訴秦始皇,天下之初,民不聊生。我擔心這會引起騷動。秦始皇壹聽,就把傅肅貶到尚軍去監督孟天俊。坑儒在陳勝、起義後,引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孔子的後人孔子立即抱著禮器加入農民起義隊伍,就說明了這壹點。
焚書坑儒暴露了秦政府的暴政,暴露了當時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道德的異化。秦始皇想采取嚴厲的措施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最終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用國家權力強行統壹思想,只會封鎖思想,破壞學術文化的發展,激起民眾的普遍反抗。焚書坑儒的結果加速了秦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