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1715 ~ 1763)?清代小說家。其名詹,字,學琴為其名,亦稱琴譜、。原籍遼陽,原為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Xi是江寧的壹名織布工。曾祖母孫氏是康熙皇帝葉璇的保姆。祖父曹寅當過葉璇的班督和侍衛,後又擔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鹽務巡察監臺,深得葉璇寵信。葉璇六下江南,四次被接回,住在曹家中。曹寅去世後,他的兒子曹慶和曹福先後繼任江寧織造。他們的三代人和四個孫子已經擔任這個職位60年了。曹雪芹從小就在這個“秦淮浪漫之地”的“繁華”生活中長大。
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鬥爭,曹家遭受了壹系列打擊。曹福因“行為不當”、“騷擾郵報”和“赤字”的指控被解職,他的財產被沒收。曹福被監禁和懲罰,“枷”持續了壹年多。此時,曹雪芹舉家遷回北京。從此,曹家壹蹶不振,日漸衰落。
經歷了人生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感到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他鄙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清貧的艱苦生活。
晚年,曹雪芹遷居北京西郊。生活更是壹貧如洗,“滿身蒿草”“全家稀飯”。他鍥而不舍地致力於《紅樓夢》的寫作和修改。乾隆二十七年(1762),他的小兒子早逝,他陷入過度的悲傷和悲痛之中,臥床不起。在這壹年的除夕(1763二月12),他終於因病致貧而死(關於曹雪芹的卒年有兩個版本: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
曹雪芹是“胖,頭寬,色黑”。他傲慢,憤世嫉俗,無拘無束。嗜酒,有才,健談。曹雪芹是詩人。他的詩構思新穎,風格接近唐代詩人李賀。他的朋友敦誠曾稱贊他說:“愛妳的詩妙不可言,追到長谷破籬扇。”他又說:“知妳詩大膽如鐵,堪與道營作寒光。”但他的敦誠《琵琶行》詩中只有兩行:“白富士陵應甚喜,必教蠻鬼裝腔作勢。”
曹雪芹也是畫家,喜歡畫突兀陡峭的石頭。敦敏《秦園畫石》曰:“傲如君界奇,更犬牙交錯。醉酒如筆壹掃而空。胸中寫下壹片驚雷。”可見他在畫石頭的時候,是把胸壓在了冤屈上。曹雪芹最大的貢獻在於小說創作。他的小說《紅樓夢》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藝術精湛,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了高峰,在文學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紅樓夢》是他“讀書十年,增刪五次”“字字如血,十年心血非比尋常”的產物。可惜,在他去世之前,整本書都沒有寫完。如今《紅樓夢》120本,大部分是他寫的,後40本是別人續的。80年後,他已經寫了初稿的壹部分,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流傳下來。
施耐庵(約1296 ~ 1370)
中國是元末明初的文學家。孩子的名字是壹只耳朵。興化(今江蘇省興化縣)人,蘇州人。相傳,施耐庵是《水滸傳》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茹《百川誌》載:“忠義水滸有100卷。錢塘本。羅貫中編輯。”嘉靖四十五年,郎英在《七種手抄本》中稱此書為“錢塘施耐庵之書”。萬歷年間,胡應麟在《邵氏山房筆集》中指出:“武林中史某編的《水滸》尤受歡迎。”今天,人們壹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的作者。
關於施耐庵生平事跡的材料很少,收集到的壹些記載也頗為矛盾。20世紀20年代以來,江蘇省興化地區陸續發現了壹些有關的資料,包括《施氏族譜》、《施族譜》和《興化縣誌續編》。第十三個附錄包含65,438+0個施耐庵傳記,第十四個附錄包含65,438+0個明初王道生寫的施耐庵墓誌銘。根據這些材料分析,石是順順二年(1331)進士,在錢塘為官兩年。因與當局意見不合,棄職回蘇州寫水滸,溯舊聞,閉門寫作,卻未能遂其誌。也有傳說他與元末農民起義將軍張士誠有過交往。
羅貫中,本名本,又名“散人湖海”。生卒年不詳。太原清遠(今太原市清徐縣)人,四川成都人,羅忠祥後唐時期在青州(今清徐)為官。後來由於發源的洪水和路途的遙遠。定居太原清遠,後遷居城西白馬山(今白石溝)寺溝村。他的父親羅金生有六個兒子,在關興排行第二。
大概是因為羅氏的祖上是當官的出身吧。羅氏家族後人非常重視對後代進行“木本水源”的家史教育,始終保持“耕讀傳家,詩禮教子”的家風。在這個傳家寶的影響下,管仲從小就愛讀書,查閱經典和歷史,為他後來的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管仲生活的時代,是壹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極其尖銳復雜的時代。元朝對蒙古貴族的殘酷統治和壓迫,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統治的鬥爭如火如荼。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各方起義軍,既與元軍作戰,又相互融合。據說步入青年的羅貫中,在這場歷史大動蕩的影響下浪跡江湖,加入了張士誠領導的起義軍,並入其幕府,充當了屏客。此外,王琦收集的陳石說,他是“有意尋求國王”,是壹個有政治野心的人。這從他後來的《三國演義》就可以看出來。
看來,羅貫中從事小說創作,應該得益於他的政治失意。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有時間和可能投身於文學創作,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壹個投身於小說創作的作家。他有許多傳世之作,如《隋唐演義》、《唐五代演義》、《隋三魔傳》、《粉妝樓》和雜劇《宋太祖龍虎風波》。相傳他還寫了十七史通俗演義,參與了《水滸傳》的寫作。尺蠖翟解的《西晉通俗演義》序曰:“羅氏生不逢時,故抑郁不能展,起水滸以表不平。”
管仲的代表作《三國演義》講的是他的後期作品。這部經典文獻記述了從東漢元年(18)黃巾起義到西晉太康元年(280)統壹中國,魏、蜀、吳之間近壹個世紀的政治軍事鬥爭史。他以陳壽《三國誌》提供的歷史線索和歷史人物為基礎,學習了裴松之保存的大量有價值的史料,對《三國誌》進行補缺、備異、懲錯、辯異,吸收了西晉至元代壹千多年的民間傳說的豐富營養。在此基礎上,結合他參加元末農民起義軍的生活經歷,發揮他傑出的藝術才華,別出心裁。
在這部巨著中,管仲寄托了個人的愛恨情仇,客觀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集團之間政治的、軍事的、公開的、隱蔽的、合法的、非法的矛盾鬥爭。生動地刻畫了封建統治階級為名利,勾心鬥角,勾心鬥角,勾心鬥角的謀略,詭計和陰謀。有意無意地揭示了農民活不下去、鋌而走險、接連造反的真實歷史背景和原因。
至於《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充分說明羅貫中在人物塑造方面有著驚人的功力。在書中的400多個人物中,無論是曹操、劉備、孫權,還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子龍、黃忠、魯肅、周瑜、黃蓋、郭嘉、許由、張遼、魯迅、王允、董卓、呂布,都具有鮮明生動的個人特色。尤其是張飛、諸葛亮和曹的形象塑造可謂引人入勝,栩栩如生。
羅貫中對戰爭的描寫極其成功,充分證明他確實參加了元末農民起義。因此,可以把驚心動魄的戰場和瞬息萬變的戰鬥態勢描述為千變萬化、獨壹無二,表現出戰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但正是由於羅貫中的參戰經歷、超人的藝術功力、創作上的苦心孤詣,戰爭戰役的描寫才出現在他的筆下,重點突出,錯落有致,疏密有致,虛實相間;鋪天蓋地的戰爭場面,肆意展開,跌宕起伏,風馳電掣,氣勢磅礴;渲染戰場氣氛,隨意勾畫,生動傳神。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中國傑出的古典小說家,他把意式小說的文體推向了成熟階段。後來,許多學者和作家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並把他與馬和關漢卿相提並論。他在文學創作上的巨大成就,成為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寶貴財富。他寫的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還被翻譯成十多個國家的文字,風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在國外,他的《三國演義》被稱為“富有人民性的傑作”,而《大英百科全書》則稱他為“藝術第壹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