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天津地名的由來

天津地名的由來

八裏臺原名八裏臺王子領地。巴裏泰是元世祖忽必烈汗的侄子。封地在八裏臺至六裏臺壹帶,西邊有防水堤,稱為王堤。八裏臺是王子領地八裏臺的總稱,並不是指具體的塔,也不是指八裏的數量概念。楊文忠解釋說,六裏臺和七裏臺不在壹個地方,人們認為現代人是從八裏臺算起的。

天津琉璃臺的地名出現在解放前,當時是壹片荒地,在廣海廟和八裏臺之間,人煙稀少。當時這裏只建有壹所中日中學,主要由日軍贊助,由沈建世、周作人等任教。1945日本投降後,學校停辦,校址轉移到南開大學北校區. 5438+0952。兩年後轉入天津工農速成中學,也就是現在的天津師範大學北校區。當時從東站開了8路車到琉璃臺終點站。這是六裏臺地名第壹次出現在天津地圖上,其出處估計在八裏站1公裏左右,沒有依據。

天津七裏臺直到解放初期才有這樣的名字,但人們認為在八裏臺和六裏臺之間應該還有壹個七裏臺。2095年,天津第三大學(北洋大學、南開大學、津沽大學)院系調整,調整後的北洋大學(更名為天津大學)從西固北洋大學舊址遷至現址七裏臺。當時地址有6544地。有幾百畝的水坑,壹個廢棄的體育場,壹個財政局的舊倉庫,壹個交通部的廣播站。校區東臨衛津河、衛津路。當時是譚石路,東校門衛津河上有壹座老木橋,著名的南國橋。

建設工程於1952年5月開工,大量的磚、灰、砂、石運到工地。由於場地不熟,運輸工人經常強行進門,有的運到南開大學,有的運到六裏臺找接貨人,投料混亂。當時,作者是學校的總工程師,杜琪立教授是工程組的副組長,郭冰同誌是材料組長。三個人商量後,在學校東門的木橋上豎起了壹棵大樹。寫了《天津第三大學七裏臺工地》這本書。此後,6000多名天津基建工人、搬運工、手推車、汽車等。壹直每天進出校門,七裏臺的地名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