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賦不在乎古今,但這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搞對了,六經就和今天壹樣了。知其所以然,古為遠,今為取法,如衣食;不知道為什麽,拋棄了,就會保留壹家之言,讓我們從中吸取教訓,學會寬容。
因此,以所聽所學為基礎的編纂,稱為《古代文學詞語匯編》。共有十三類,如:議論、序跋、朗誦、書言、贈序、聖旨、傳記、墓誌銘、雜註、訓誡、褒揚、辭賦、喪祭。壹種和另壹種不壹樣,壹種是上下織雲。
辯論課,涵蓋了古代哲學家的原始著作、各種書籍和給後人的書信。孔孟之道,文筆最好。從老年到鄉村,道中有是非,文筆笨拙。今天才知道不是和兒子家壹起錄的,是從賈生開始錄的。改推理論[5]取自六經和孟子;子厚取自韓非、賈生;明韻夾雜著蘇、張之流;我對莊子既有眼力,也有眼力。學得最好的人是和諧的;好的不好看的,好看的。珍惜吧!子厚才可達,而未至,年也[9]。
序跋類,前聖人寫《易》,孔子寫《內聚傳》、《說卦》、《文言》、《虛卦》、《雜卦》[10],以推知出處,廣其義。詩和書都有序,《禮記》後有記,都是儒生寫的。其余諸子,或按自己的順序,或由弟子代筆,寫出了《莊子·天下》和《荀子》的最後壹章。我寫的第二篇古文,沒有史傳,無敵的記錄。而太史公和歐陽永淑寫了幾首記敘文,其中以《序》最為成功。項、辛所演的校書,秩序井然,天地無窮,傳播者或偽或偽。今天有壹篇《戰國策》的序言,是總結。之後的目錄順序只有紫古[14]壹個。
對於從事討論的人,蓋唐、於、陳三代聖賢說了他們的話,《尚書》中充滿了他們。周朝的衰落,各國朝臣為國謀反,相互效忠,褒揚美色,都是莫專利[15]的遺風,眾多文人趨之若鶩。《春秋》[16]有沒有記載,戰國以下有記載。從漢代開始就有了表、奏、疏、議、寫、封等不同的名稱,其實是壹種。不過,雖然對策也是寫給國君[17]的,但他們的體異較少,所以編在下面。蘇蘇在制定[18]時應該采取現行政策,然後附上對策。
書上說,上課的時候,昨天周公告訴召公,有壹篇《應均》的文章[19]。春秋時期,各國學者或當面相告,或留下書籍,都意味著壹件事。戰國說當時秀才是大師,任命為大臣就進入討論;他去了那個國家,或者外國的國王,那麽他就在這個系列裏面。
對於發號施令的人,老子說:“君子授人以言。”顏元、魯茲之違,則互相贈詞[20]。王曦梁是樊泰的諸侯,魯君做了選擇[21],所以他對愛情和忠告的友誼表示敬意。初唐時,人們按順序取名字,作者眾多。至於昌黎,是古人之意,其文筆是前後作者中最高的。允許考名序,所以蘇忌諱考名序,或引,或稱。今據其體,編於此。
詔令源於《尚書》的宣誓。周之衰也,誥猶存。的制度,蘇,所以它勝過三軍之民[22],而這還是取決於嚴。秦是最無知的,但他的話是偉大的。從漢代到文學、風景,意思、文字都很美,後人抓不住。人家雖然用心良苦,但是聽天由命是多麽的無力啊!所有令的字都是余寫的,韓推寫的鱷魚也差不多,所以附上。
傳記作者雖出自《史》,但含義不同。劉先生[23]說:“在古代,是達官貴人的傳記,是歷史上的官職。文人做傳記,都是為了那些蹲著種樹的人[24]。他有壹點明擺著,就是不要傳,只上石的。”我說余老師說的是真的。古國的歷史雖然是紀傳體的,但不是很有味道,編年史還是比較詳細的。也是文人大臣的記錄,必須按照他們的生平順序來整理。今天的記錄是關於官員的無紀律性,歷史博物館裏任何壹個沒有被追授死亡的官員都不得傳位。工作40年,任官是恩賜。但是,傳承歷史的人很少。我把古代的傳記文章記錄下來,加以總結,以便後來的文士選用。昌黎《茅穎傳》是戲文,其體也傳,故亦附。
墓誌銘以詩歌為基礎。贊功德,施之於石。周朝時,石鼓上有銘文[25],秦刻的石頭經過巡狩大典。漢人所作碑文為序文,序文體蓋秦代碑文[26]。毛順福[27]嘲諷說,韓文公的碑是在不同的歷史中被移動的,這就不得而知了。《石頭記》的文本與歷史學家的不同。文公如果寫作文,有必要效仿司馬嗎?如果妳有野心,妳就會知道。或在石墓上,或埋在山洞裏,古人都說誌在必得。者記之,故知之言也。但是,我怕人的概念不明,所以是個序列。世或石墓謂之碑、表,葬謂之錄,錄分兩部,獨稱序者失其義。從歐陽公就看不出來。墓誌銘還有很多,接下來不想做了。
雜註也是銘文的屬。碑是專贊功德的,記載大小不同,意義不同,所以有以碑文為序、題字的,也有不以刻石為紀事的。劉子厚編年史小文,還是序言,但也是事實。
傳碑文者,自三代而有其身,故聖賢已放棄警示自己之意,其言尤質而深刻。如果張子[28]寫了《西銘》,那不僅是美麗的,而且是難以下筆的。
贊類,也是《詩》贊之流,而不必敷石。
辭賦是壹種優雅的變體。楚人為此而努力,只有蓋妃壹人做到了[29]。我試著說《漁父》,楚人說、宋玉問王遺事,都沒有事實,都是辭賦。太史公和劉子正不區分,以事為例,不成立。詞和賦應該是有韻的,但古代也有無韻的。反語以義為據,也叫側耳。漢代有個辭賦校勘[30],挺貼切的。昭明太子文選【31】分而雜,名曰可笑。後來的編譯器,或者不知道,還是做了。於禁編纂辭賦,其中壹篇是根據漢語的“略”[32]。古文不取六朝人[33],有惡意[34]。唯獨辭賦,在晉宋仍有古人的神韻。但齊梁以下,言益而氣劣,不錄耳。
悼類者有詩贊,風有《黃鳥》《壹舟兩子》,皆是原創。楚人言成功,後人只退而引之[35]。
散文十三種,所以有八種寫法,分別是:神、理、氣、味、體、韻、聲、色。神、理、氣、味是文學的本質;格子,節奏,聲音,色彩也比較粗糙。但是,如果妳放棄了它的粗糙,那麽精英也將是無知的。對古人來說,學者必須從始見其粗,從中見其精,從末見其粗。文士不善退古人,改古人之貌。雖然有模仿的,但是找不到他們的蹤跡。別人雖然吸取過去的教訓,但也不能忘記。楊子雲[36]和劉子厚比斯凱更重要,因為他們的形狀與古人太相似了。說是文章不夠,也不過分。但是,不能稱之為非讀書人的病之壹。
乾隆四十四年秋七月姚鼐桐城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