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大學”是什麽意思

“大學”是什麽意思

從事物中認識知識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壹個重要概念,它源於《禮記》?正如大學八大目標中所言——誠信、知行、至誠、正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欲誠,先容他知;知識存在於事物之中。內容於是知道了,知識於是真誠了。但這段話是《大學》中唯壹的壹段,之後卻沒有給出任何解釋,先秦時期的古籍也沒有引用過“吳歌”和“知止”這兩個詞,使得“吳歌知止”的真正含義成為儒家的壹個謎。2005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將“通過研究事物認識知識”解釋為“對事物的原理和規律進行推理,並總結為理性知識”。

作者解釋了“四書”中“物”和“知”的含義是通過探索對象來獲取知識。這和現代學術的基本領域探索,也就是實驗,是壹模壹樣的。而傳統教育的目的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固定的社會制度,所以知識的真諦被埋沒了。作者以王陽明院子裏的竹子為例,說明王陽明把探索外界誤認為探索自己,這是由傳統儒家觀點決定的。

我認為真正的認識事物的精神不僅在學術研究中不可或缺,在應對當今世界環境中也不可或缺。在今天的通識教育中,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精神。也就是說,無論是學習科學、人文,還是個人行動,都要保持懷疑和求實的態度,依靠實踐去發現事物的真相。如今,世界和社會環境正在迅速變化。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在環境劇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通過研究幾千年前經書上的東西來重新認識認識事物的真諦。這個意義有兩個方面:第壹,尋求真理的唯壹途徑是客觀地探索事物;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消極的,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壹代對“物質與知識”這個概念有新的理解和思考,讓實驗精神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壹部分。

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是重視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缺點是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現在的社會,這個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讓我們的學生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從而影響到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未來。當然這個缺點也不是突然產生的。它有著悠久的文化背景,與現行的考試制度有關。克服這個缺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