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分類
主要類別是純藝術和設計。
純藝術就不用說了,當然是往藝術家那邊走,這是壹條艱辛的路,但是很多想當畫家的人寧願餓死也不去畫畫,這點我很佩服。
設計比較實用,主要是生意人用,限制比較多,但是收入穩定,適合普通人學。
有國畫、油畫、壁畫、雕塑,還有流行的實驗藝術和新媒體等。但是這個我不太懂,但是不代表妳學了這些就壹定要搞純藝術。
還有就是設計,當然分類很多,包括工業設計,產品設計,書籍裝幀,動畫制作,插畫設計。這些應用都是比較常見的,可以針對普通的設計公司,遊戲制作公司等等。
但是就像前兩個說的,所有的基礎都是素描色彩和豐富的想象力!
繪畫是壹種藝術表現。也稱繪畫。常見於漫畫、簡筆畫、蠟筆畫、素描、水粉、水彩、版畫、漫畫、油畫等。,人們在生活中經常用圖片的形式來表達壹些東西。畫畫不僅能讓生活豐富多彩,還能提高個人修養和素質。
繪畫技巧
素描的線面融合
我們面對的形狀本來就沒有“線”和“點”,也就是我們感受到的“面”的存在也是依附於起伏中的結構和形狀。
就在我們“臉”的正前方,側面的過去變成了壹條壓縮的線,深層的過去,線變成了點。這些草圖的元素給了我們捕捉物體形狀的有力手段。但是在素描的過程中,我們非常容易把線條用得過於瀟灑,導致流暢浮躁。在耐心而枯燥的尋找合適形狀和結構的實踐中,我們很難逃脫畫線的無聊;同時,也很難抗拒揮霍的誘惑。
可以說,我們在素描中畫的任何壹條線,都應該具有物理結構的屬性,具有真實的意義。否則就成了廢線或廢線群;而由這些線條組成的表面當然也變成了毫無意義的骯臟的灰色。我們可能也會在素描中感受到壹些灰色的“面孔”。因為我們的感覺還在錯覺之下,誤以為是壹張“臉”而畫出來。結果仍然是骯臟的灰色而不是身體的壹部分。
如何避免這種錯誤,需要我們始終專註於對象的結構,不是被動地復制對象,而是主動地、主觀地分析判斷對象所提供的繪畫元素,通過整體結構來完全控制被畫體。
無論我們用“點”、“線”、“面”,都是手段,本身沒有任何意義。當它們被用在我們所描繪的形狀中時,它們就成為人體結構的元素,最終成為被畫人體的壹部分,而不是任何點、線、面。
中國人物畫用線條描繪衣褶,總結出絹描、弦描、鐵線描、竹葉描等“十八筆”法。西方繪畫空間的運用,使得線條的運用與面的元素相融合,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形態結構的觀察上,相信每個人的感知都是不壹樣的。如何用點線面的融合來描述妳對身體的理解,將是妳創作的壹個過程。在此之前,妳也可以用中國傳統的訓練方法——臨摹學習來體驗前人用過的筆,然後融入自己的經驗。我相信妳的小品會更有趣。
繪畫的素描——結構真的在素描繪畫中,最關鍵的當然是結構。
現實中,很多畫家由於對人物或物體的結構缺乏了解,只能走形式之路,在創作中很難產生有深度的佳作。雖然我們已經有了便捷的相機(現在用的是數碼相機)和掃描儀,可以在電腦裏處理圖形,省去了很多建模的麻煩,但是形狀是形狀,結構是結構,不是壹個概念。對於繪畫的過程來說,形狀是附著在結構上的表象,而結構是對象的支撐;外在形式的輪廓並不能真正表達物體的內在美。
我們觀察的物體的形狀是壹個表象,壹個輪廓。壹旦物體改變位置,而我們對結構缺乏了解,就很難下手。在初學者階段,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用壹個穩定的三角形來確定身體的大致位置和構成,然後用壹個虛擬的小三角形、正方形等來分解被畫物體的局部位置。最後這種方法只能把物體畫成葫蘆的樣子。
就像我們走過了饑餓時代,也走過了缺圖時代,正在進入讀圖時代。各種圖形、圖像、圖庫層出不窮。如果用拍照的方法再現物體,還不如幹脆拍照。那我們就沒有相機那麽客觀了。對於壹個畫家來說,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被人誇為:妳看這幅畫多好,像壹張照片。換句話說,那些作品不夠強烈,不夠強調,不夠深刻,缺乏畫家對物象結構的理解和表達物象內涵的創造力。這怎麽能算是繪畫藝術作品呢?藝術的真實不是純粹的客觀真實,而是畫家通過自己的感官和雙手表達內心感受的壹種藝術真實——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的描繪和刻畫。
寫生靜物的學習方法
素描靜物是石膏幾何素描的延伸和發展,它描繪的範圍很廣,有水果、蔬菜、花卉、瓶子、文具等。
寫生靜物主要是訓練我們的構圖能力和造型能力。對於初學者來說,壹方面通過由簡到繁的靜物組合,掌握構圖規律,使畫面物體大小比例安排得當,視點恰當;另壹方面,也可以裝飾自己的靜物畫,學習構圖的基礎知識(如統壹與變化;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平衡:比例與節奏;靜態感和動態感等。),逐步掌握作文的能力。其實,靜物的物理結構仍然是不同幾何形狀的組合,只是比石膏幾何形狀更不規則,更復雜。這樣,在靜物素描中,就要強調對形式的組合關系和結構關系的理解。
在靜物寫生中,各種物體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而成,“質感”在軟硬、輕重、厚薄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質感的表現主要是通過對比,當然也依賴於對物體顏色的準確描述。
在寫生靜物時,要繼續關註物體的透視規律,以加深對透視規律的理解。
畫靜物素描的工具可以是鉛筆、木炭、炭條等。
素描靜物的觀察方法和繪畫步驟與素描石膏素描大致相同。只要樹立整體觀察方法,練習素描,就壹定能逐步掌握寫生靜物素描的能力和技巧。
首先,勾畫步驟:
科學嚴謹的方法和步驟,既能保證操作的順利進行,又能培養我們的整體觀察和描述能力。
1.建立構成
刻意安排構圖,使畫面上的物體適當優先,構圖均衡多變,避免散、亂、空、堵的弊端。
2.畫壹個大的身體結構
用長直線畫出物體的身體結構(物體看不見的部分也要輕輕畫),物體的形狀、比例、結構關系要準確。然後畫出每個明暗層次的形狀和位置(高光、亮部、中間色、暗部、投影和明暗交線)。
3.逐漸深入成形
通過對形體的明暗描寫(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逐漸塑造出物體的體量感。應該仔細描述文本的重要和關鍵細節。
4.調整完成
深入的人物塑造不可避免地忽略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這時候就要綜合調整(主要指物理結構包括色彩、肌理、空間、主次等。),從而做出選擇,突出主體。
5草圖-描述和表征
對於習慣用明暗色調的人來說,總覺得只有這樣,壹幅畫才能是立體的素描。其實經過後來的練習,還是覺得不是太強,畫的東西太多,刻的地方太少。
應該說用畫明暗來描述物體的體積還是有用的。但是如何走出明暗的基調,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大腦中固有的觀念和習慣,再加上認識的慢慢提高,使得原本打算丟棄的畫會時不時的重復。
明暗色調就像鋼琴的鍵盤。妳擁有的越多,妳就越富有。我們用的鉛筆還能出7B和8B嗎?即使是9B和10B,也無法表現出真實模型空間的黑色,黑白對比只是相對的。在舞臺美術場景暗調處理中,用純黑+波倫在光線的照射下也是白色的,所以我們用黑絲絨代替,但是我們的畫紙怎麽會出現這樣的黑洞呢?其實黑白只是壹種感覺。強烈的感情要求我們改變以往的寫生方法,摒棄頭腦中陳舊的死亡觀念,用全新的思維,在結構意誌的支配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感情,聚精會神用筆,把對象的感情畫得精神上的相似。
不斷改變自己固有的觀念,不斷嘗試新的繪畫方法,絕對不能為了完成壹件作品而去做細致的作業,完成作業不能成為我們目的的負擔。否則,妳會丟掉更多嘗試的機會,重復妳所知道的,禁錮妳的想象力。
6油畫技法
油畫工具和材料的局限性導致了油畫技法的復雜性。幾個世紀以來,藝術家們在實踐中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油畫技法,使油畫材料充分發揮表現效果。油畫的主要技法有:
西奧多·克萊門特的油畫
(1)透明疊加法,即用彩色油稀釋而不加白色的顏料進行多層次描繪。每層幹透後再刷下壹層是必須的。因為每壹層的顏色都比較薄,所以可以隱約顯露出下層的顏色,與上層的顏色形成微妙的色調。比如在深紅色層上塗上穩定的藍色,會產生藍中透紫的豐富效果,即冷中升溫,這往往是調色盤上無法轉移的色調。這種畫法適合表現物體的質感和厚重感,特別適合生動地描繪人的皮膚細膩的色彩變化,使人感到血液在皮膚表皮下流動。它的缺點是色域窄,制作工藝細致,完成作品的時間長,不容易表達藝術家當下的藝術創作感受。
(2)不透明疊加法,又稱多層著色法。繪畫時,先用單壹顏色畫壹個大圖形,再用多種顏色塑造。暗部往往塗得較薄,中間色調和亮部則層層厚塗,或遮或留,形成色塊對比。由於粗細不同,表現出色彩的豐富韻致和質感。透明和不透明的畫法沒有嚴格的區別,畫家往往在壹幅畫中綜合運用。當表現黑暗或陰影中的物體時,透明的遮蓋色彩法可以產生穩定而深刻的體量感和空間感;不透明顏色疊加的規則,容易在暗部之外塑造形體,增加畫面色彩的飽和度。19世紀以前,大部分畫家都是用這兩種畫法,通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做出作品。有的是畫了壹層後放了很久,等色層完全幹了再畫。
③不透明原色法,又稱直接著色法。也就是說,在畫布上做出物體的輪廓後,憑借物體的色彩感覺或畫面色彩的想法進行色彩的鋪設,基本上壹次完成,用畫刀刮掉不正確的部分再繼續進行色彩的調整。這種畫法,每壹筆蘸的顏料較厚,色彩飽和度高,筆觸清晰,容易表現出繪畫時的生動感受。19世紀中期以後的很多畫家都采用了這種畫法。為了達到壹次上色後全色層的效果,必須註意筆勢的運用,即畫法。常用的畫法分為平塗、松塗、厚塗。平畫是用單向的力度,均勻的筆觸,畫出大面積的色彩,適合在穩定、沈穩的構圖中塑造靜止的形體;散畫是指筆觸根據被畫體的自然轉折趨勢,筆觸松散靈活;厚塗層是顏料的全部或部分厚堆,其中壹些形成高達幾毫米的顏色層或色塊,使顏料呈現有趣的紋理,增強其形象。
油畫作為壹種藝術語言,包含了色彩、明暗、線條、肌理、筆法、肌理、光線、空間、構圖等諸多造型因素。油畫技法的作用是綜合或個別地反映所有造型因素。油畫材料的表現充分提供了在二維基礎上應用油畫技法的可能性。油畫的制作過程是藝術家有意識地、熟練地掌握油畫材料,選擇和運用能表達藝術思想的技法,形成藝術形象的創作過程。油畫不僅表達了藝術家賦予的思想內容,也表現了油畫獨特的語言。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幾個時期:古典、現代、現代。不同時期的油畫受時代藝術觀念和技法的支配,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水彩畫的7種基本技法
1,幹畫和濕畫
幹畫是壹種多層繪畫方法。用層塗的方法給幹底色上色,不求滲透效果,可以輕松地反復上色,更容易掌握,適合初學者練習。表現肯定清晰的物理結構和豐富的色彩層次是幹畫的特長。
幹塗法可以是分層塗、遮色、收色、幹筆等具體方法。
塗層:
也就是幹疊,幹後上色,顏色壹層壹層疊起來表現對象。圖中著色有不同的層次,有的地方可以壹次完成,有的地方需要做兩次、三次甚至更多,但不宜數太多次,以免失去顏色的透明性。不可忽視的是下班後油漆的圖層重疊,提前預知露出底色的混合效果。
封面顏色:
其實也是幹疊法,蒙版色面積更大。比如圖片中的幾種顏色不夠均勻,我們就要用遮罩顏色的方法,將顏色遮罩壹次,使其均勻。如果壹塊顏色太暖,壹層冷色會改變其冷暖屬性。封面的顏色應該是顏色鮮艷的薄塗,而且要重新鋪壹遍。壹般不要回寫,不然顏色會和背景色壹起臟。這種方法經常用在上色的過程和畫面的最後調整。
顏色匹配:
幹配色是相鄰的顏色幹了以後從它們的側面塗上去,色塊之間沒有滲透。每種顏色本身也可以濕塗以增加變化。這種方法的特點是輪廓清晰,色彩鮮艷。
死筆:
寫出來的水少,顏色多,寫的時候容易飛白;在滿水的粗糙紙上快速畫畫也會產生飛白。幹筆的方法常用來表現閃光或柔和的效果。
幹畫不能只在“幹”字上寫文章,畫面壹定還是要讓人感覺充滿了水和濕痕,這樣才能避免幹澀枯燥的問題。
濕畫可分為濕疊和濕收色。
濕重疊:
打濕或部分刷畫紙,幹了再上色,幹了再疊加顏色。水分和時間控制得當,效果自然圓潤。表現雨霧的氣氛和水潤的趣味是它的特長,是某些畫所不能及的。
濕配色:
這種方法常用於色接近幹端,水色流過,邊界模糊,顯示過渡柔色的漸變時。收色時,水單要用得均勻,否則水沖到少的地方,容易產生不必要的水漬。
水彩畫大多是幹畫和濕畫相結合。濕畫為主的畫面是部分幹畫,幹畫為主的畫面也有濕畫部分。幹濕結合的畫法,表現力十足,密而幹,有趣。
水彩風景畫
2、水分的掌握
水的運用和掌握是水彩技法的重點之壹。水在畫面上有滲透、流動、蒸發的特性,畫水彩要熟悉“水性”。充分發揮水的作用是畫水彩畫的重要因素。
掌握水分,要註意時間,空氣濕度,畫紙的吸水性。
時間問題:
濕塗的時間要把握好。如果顏色重疊過早、過濕,就容易失去應有的形狀。如果太晚,底色會比較幹,水彩不容易滲透,連接會比較僵硬。壹般在疊色時,筆的含水量要少,顏色要多,便於把握造型,使之滲透。如果重疊色較淺,等底色稍幹後再塗。
空氣的幹濕度:
畫幾幅水彩畫,妳就會意識到,在室內水幹得慢,在潮濕多雨多霧的天氣室外畫畫,水蒸發得更慢。這種情況下,畫水要少;在幹燥的氣候下,水分蒸發很快,所以要多用水,加快調色的繪畫速度。
繪圖紙的吸水性:
根據紙張的吸水速度,相應掌握用水量。吸水慢的時候,水可以少壹點,紙比較軟,吸水比較快,所以需要增加水分。此外,大面積渲染光暈顏色,如大色塊的天空、地面、靜物、人物背景等,宜多用水,宜用全水;少用水來描述零件和細節。
3、“空白”法
與油畫和水粉畫的技法相比,水彩技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留白”的方法。壹些淺色和白色的部分在畫深色的時候需要“留白”。水彩顏料的透明度決定了這種繪畫技法。淺色不能遮蓋深色,不像水粉和油畫可以用淺色和白粉遮蓋。關註水彩作品,妳會發現幾乎每壹幅都使用了“留白”的手法。
恰當準確的留白或淡亮色會增強畫面的生動性和表現力;反之,留白不當,就容易導致畫面瑣碎雜亂。上色前用鉛筆在空白處做記號,上色時要巧妙的省去關鍵細節,也就是小點和面。此外,在對比色相鄰的地方,另壹面應該是空的,並分別著色,以保持各自的獨特性。有些初學者把不必要的空的形狀留出來,然後沿著輪廓塗上顏色,有些人把空的地方留死了,太死板,沿著輪廓失去活力。空是準確生動的,是中國畫入門,也叫“國畫”,是國畫(不同於“西洋畫”)。工具和材料包括毛筆、墨水、國畫顏料、宣紙、絲綢等。題材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技法可分為用筆和寫意,其精神內核是“筆墨”。
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民國以前的都城統稱為古畫。中國畫在古代沒有明確的名稱,壹般稱為丹青,主要指畫在絹、宣紙、絹上並裝裱的卷軸畫。現代稱之為中國畫,區別於西方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它是按照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趨向和由此產生的藝術手法而創造的。
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審美情趣,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和與之相關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學、藝術的認識。國畫強調“外教之性,中國之心源”,融物造化,要求“意為先存筆,畫為盡力”,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因為書法和繪畫是壹脈相承的,兩者都強調用毛筆來表達思想、表達情感,所以繪畫、書法、篆刻三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代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中有所突破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