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是指出生地,這是壹個現代概念。在古代,民族性和壹致性是兩回事。在古代史書中,提到壹個人的籍貫,只提到“關”或“故裏”、“李”,而沒有提到“紀”或“籍貫”。
《隋書·經籍誌》“無經驗者,不喜漳縣編戶者,謂之遊子。”
白居易《信豐折臂翁》詩:“翁雲觀屬信豐郡,生而不戰。”
這兩個例子中的“關”,指的是籍貫和出生地,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籍貫。
籍貫就是籍貫的意思。那是什麽意思?
國籍和出生地也有壹定關系,但不代表出生地。籍是指壹個人的家庭對朝廷承擔的那種徭役,也就是他所從事的職業。比如在唐代,負責制鹽的人被稱為“亭戶”。五代以後又稱為“竈戶”、“鍋戶”、“井戶”、“典當戶”、“鹽戶”。並以“鹽戶”或“廚戶”作為其通稱。
以會員制為標誌的家政服務很早就出現了。三國時有學者;南北朝時,有使臣、軍戶、淩駱戶;到了唐代,除了亭臺樓閣,還有絲織工、工匠等各色人家。文獻記載的明代各種顏色的住戶有50種。這些戶的戶務是他們的國籍,也就是戶籍。
同壹家政服務中的所有住戶都被匯編成冊。各種家政服務都有,地方官根據賬本征收服務。在古代,天下所有的人都屬於皇帝的臣子,都作為臣子被收錄在某本書裏。各種戶都登記在冊,政府任命徭役為專業,烹鹽為竈,做工為匠,當兵為軍紀,經商為商...朝代的制度是“役常滿”,戶籍壹旦確定,就不能隨意更改。有廚籍的人要世世代代為朝廷煮鹽,有軍籍的人要世世代代為朝廷當兵打仗。不難理解木蘭壹家被征入伍,被朝廷征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