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文物中,有壹種武器出現最早,使用最多,威力最強,持續時間最長。它壹直伴隨著中國的歷史,與每個時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息息相關。中國兵器的歷史要追溯到50萬年前跑的北京人。那時,他們已經使用帶刀刃的石器。在新石器時代,出現了石刀、槍、石矛、石戈和石鐘等武器。
奴隸社會可以說進入了真正的武器時代。由於階級對立的出現和青銅工業的相對發達,青銅武器應運而生。這壹時期出現了青銅戈、刀、戟、矛、鈸、劍等多種武器。目前發現的這些青銅武器大多是西周的。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冶鐵業的不斷發展,鐵制武器開始出現。到了漢代,鐵制兵器的鍛造技術有了明顯的提高,各種兵器都變得更加堅硬鋒利,並保持了良好的韌性。唐代兵器種類繁多,制作工藝精良,兵器整體形制有了很大提高。宋代出現了壹些特殊的武器,如形似鐵錨的飛鉤。元代戰爭中使用銅矛等大型武器。明清時期,槍、弓箭、長矛、大刀等武器交替使用,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甘肅歷史悠久,古代是著名的古戰場。從新石器時代到以後的朝代,甘肅的兵器種類繁多,現在要分門別類介紹。
刀
但它最初是作為勞動的工具,後來成為自衛的武器。考古界公認的中國第壹件青銅兵器是甘肅馬家窯遺址發現的青銅匕首,距今約5000年。甘肅樂康殘地出土了壹把長18.9厘米、刀刃鋒利的青銅刀。廣河縣齊家坪出土的壹把頭狀柄青銅匕首,長14.6厘米,距今約4000年。刀柄上雕刻壹張人臉,藝術風格古樸,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早期兵器的佼佼者。
戟
最早出現在殷商時期,是壹種殺傷力很強的武器。是以矛為主體,結合了葛的優點而制成的新兵器。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尖頭狀,用途很多,如切鉤、啄、直刺等。西周時期,青銅戟的形制增多,制作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甘肅靈臺縣白草坡西周墓出土的壹件青銅人戟,是我國發現的壹件精美的青銅戟,全長23.3厘米。戟上刻著壹個人頭,高鼻深目,披頭散發,可能是當時生活在黔西南的少數民族形象;援基上飾有浮雕牛頭,青銅盔戟是不可多得的特殊武器。用異族的頭像放在武器的頂端,炫耀其威力。
戈
號稱“中國專利武器”,是壹種長兵器。葛的歷史很悠久。早在遠古石器時代,人類祖先就開始磨石戈。戈是商周時期最常見的兵器之壹。古代叫鉤兵,是用來鉤殺的兵器。它有著明顯的優勢,尤其是在以駕駛戰車為主的古代戰場上,葛是最好的武器。古代武士站在車上作戰,或者下車與敵方戰車作戰時,都表現出極大的戰鬥力。
1977 165438+10月,在甘肅慶陽發現壹件商代玉戈,保存完好,長38.6厘米,呈三角形,稍向下彎曲,前端鋒利。內側(用於安裝手柄)飾有動物面紋和圈紋;手柄正面中間豎刻“紮吳策”二字。其形制、大小、風格與殷墟木壕墓出土的漁歌相似。格上字體與殷墟(武定)甲骨文壹期接近,時間相近。年代更早、有這樣銘文的玉閣在全國其他地方都很少見。西周時期,大量的童歌開始出現。
1972年間,甘肅靈臺縣白草坡西周墓出土了300多件兵器,其中青銅戈23件,比玉戈更為先進,成為具有多種功能的重要兵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用於防禦的盔甲硬度逐漸提高,車戰越來越多地被步兵戰和騎兵戰所取代,使得原本極其適合車戰的葛毫無用處,最後不得不被新式武器所取代。西漢以後,葛在戰場上幾乎絕跡。但由於其獨特的雄偉外觀,葛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壹直被作為禮儀兵和守門人手中的禮儀兵器和裝飾品。即使在今天,人們似乎仍能在“打壹仗”、“化幹戈為玉帛”等詞語中看到葛的身影。
弓箭
它是最古老的彈射武器之壹。它看起來很簡單,但它有很大的力量。早在3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制造弓箭。1963年,考古人員在山西省朔縣支峪村發掘出壹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打制石箭頭,長2.8厘米,由薄燧石制成,加工精細,邊緣鋒利。根據放射性碳年代測定,這塊石頭大約有28000年的歷史。箭頭實際上是安裝在箭頭上的箭頭。弓箭是古代人類的重要發明,對於以狩獵和飼養牲畜為主的原始民族意義重大。可以有效抵抗野生動物,獲得更多獵物。進入新石器時代後,弓箭有了很大的乞討。簡單的單弓發展為復合弓,增加了更堅硬鋒利的骨錘和磨石錘,增強了箭的穿透力和殺傷力。商代出現了用兩層以上的材料鉆成的組合弓,大大延長了箭和射程。弓箭在商周時期已經成為車戰的主要武器。當時每輛戰車上有三名武人,主將在左,專事射箭;另壹個士兵在右邊,操他;禦者在中間,負責開車。據《考公基》記載,周朝的國家軍事部門有壹個專門的機構負責弓箭的生產和銷售。春秋戰國時期,弓箭被廣泛使用,被列為第壹兵器。貴族和男人的兒子壹般從小就開始學習射箭。“射”作為壹項技能,已經成為醫生必須熟悉的“六藝”之壹。它不僅在君主的結盟和宴會上被列為壹種禮儀,在民俗中也被作為壹種禮儀使用。甘肅靈臺白草坡西周墓葬中發現了青銅箭頭。慶陽地區出土了兩件戰國時期的青銅弓箭。河西地區也發現了漢代的青銅弓箭。漢朝以後,到了元朝,弓箭成為軍隊的主要作戰武器。蒙古士兵以善用弓箭而聞名。“壹代天驕,成吉思汗見弓射大鷹。”是蒙古軍人馳騁沙場的真實寫照。
劍
壹種人們非常喜歡的古老武器,很多年輕人甚至用“劍”作為自己的名字。與其他武器相比,劍出現的較晚。原始社會沒有劍。大約是在青銅兵器全盛時期,由矛頭和匕首演變出壹種可以刺和砍的雙刃兵器,這種雙刃兵器就是劍的鼻祖。與其他兵器相比,劍身細長,兩側有刃,向前聚成鋒銳,後端短柄可握;刃和鋒是劍的有效殺傷部位。甘肅靈臺白草坡出土的西周空心銅鞘匕首是獨壹無二的。劍長23.5cm,鞘長18.4cm。劍鞘中部雕有扁蛇紋,劍鞘兩側飾有壹對犀牛紋。精雕細刻的刀鞘讓放在裏面的匕首顯得格外珍貴。春秋戰國時期,各地很快重視和發展了輕而鋒利的劍,出現了許多傳世名劍,如吳王的夫差劍、越王的勾踐劍等。這些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出土於我省的巫山、天水、禮縣等地的墓葬中。尤其是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的青銅劍,制作精美。在這壹時期,劍的形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柳形變為脊形,劍身的長度也逐漸增加,從而大大提高了劍的殺傷力。
用於人名的詞
特殊武器是軍事力量和國家主權的象征。石城在中國早在古代就出現了。《詩品·尚青》中寫道:“吳王載忠。”程是從斧頭進化而來的。在象形文字中,“王”字來源於早期成的外形。石城常被用作刑具,這種習慣壹直傳到漢朝。在古代,部落首領在參加祭祀和聚會等重大活動時,總是隨身攜帶程,以顯示他們的權威。在商周時期,程作為壹種禮器發揮了重要作用,將軍接受程意味著授予他軍事指揮權和印章。甘肅省靈臺縣白草坡西周墓出土的壹件虎紋銅鈸,長23厘米,寬6厘米,重685克。整體像壹個半環,形狀是弧月。鏟身鑄臥虎形,以虎背為刃,虎頭有矛,有橫穿孔。成身上的浮雕虎紋,看起來像壹個翻滾的背脊,張著嘴,露出牙齒,嘴裏銜著杖,迎著西風。老虎的鼻梁上刻著“王”字。這種武器有獨特的形狀和獨特的圖案。與其他武器相比,它的銅色也與眾不同,潔白光亮。它是上層奴隸主行使軍事、政治和司法權力的令牌。鋒利華麗,是所有兵器之冠。據《隴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