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的直接原因是執政的司馬氏集團為了保住自己的國家,吸取了曹魏篡位的教訓。深層原因是司馬氏政權缺乏合法性,統治基礎不牢固,社會認同度低(壹般來說,朝廷政變建立的朝代都比較弱小,存在時間較短,如西晉以前的曹魏,南北朝時期的朝代)。
八王之亂持續時間長,而且主要是在當時的統治中心洛陽附近進行,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最終導致了西晉的滅亡和?五隨機中國?悲劇的表現。
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造成的?五隨機中國?給中原漢族帶來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也對漢族的人口結構、心理素質和民族自信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們知道,漢族的前身是古代華夏部落聯盟,居住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經歷了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兩千多年的演變,通過戰爭或交流逐漸融合吸收周邊部落,西漢中期正式命名。
需要強調的是,在這壹演變過程中,中原漢族始終處於主導地位。每次合並,漢族都積極吸收人口優勢巨大的其他部落。其他被融合或吸收的民族,基本上都是學習和接受漢族的思想、文化、生產和生活方式,經過長期的雜居,逐漸融入漢族,最終成為漢族的壹部分。經過多次民族融合,漢族的人口基數像滾雪球壹樣越來越大。到西漢末年,總人口達到5000多萬,已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但是八王之亂之後,史書上叫什麽?民族大融合?然而,中國“五亂”時期與之前的國家整合有很大不同。
首先,八王之亂嚴重破壞了中原的生產力,大量漢人死亡或逃亡,大大降低了漢族人口在社會總人口中的比例。據史料記載,八王之亂爆發前,西晉總人口約3000萬,北方發達地區(以洛陽、長安為中心)超過2000萬,多為漢族,但也有不少少數民族。歷史書上說?關中百萬戶,胡人住壹半?按此計算,北方少數民族(主要稱為?蕪湖?匈奴、鮮卑、羯兒帖、邊地、羌族五個少數民族應該有五百萬人左右。這麽多少數民族要在和平的環境下完全融入漢族的壹部分,至少需要壹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是八王之亂的爆發徹底打亂了這個過程。
戰後北方殘存的漢族人口只有1000萬左右,與少數內遷的民族相比優勢不大。更重要的是,戰後漢族的實力被嚴重削弱,為少數民族的有誌之士占領中原創造了機會。五隨機中國?和民族大屠殺。
從匈奴劉淵建立政權到北魏統壹北方的100多年間,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和漢族互相攻擊,損失慘重,其中北方的漢族損失最大。據報道,在施樂統治時期,北方只剩下大約400萬漢人,比北方還少?蕪湖?成為名副其實的少數民族,雖然經歷了近200年的北朝之痛?融合?。
但這種融合是在漢族人口不占優勢的條件下進行的,主要依靠漢族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融合時間短,民族融合所需的和平環境基本不具備。融入的過程極其順利,也有很多後遺癥。所以直到隋朝建立,北方最後壹個大規模存在的少數民族鮮卑才消失。雖然漢族成為北方的主體民族,但漢族本身的人口結構與八王之亂前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同時,因戰亂而南遷的漢人也與當地百越等少數民族融合。與北方的情況類似,遷入的漢人數量並不占絕對優勢,融合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但環境相對平和,過程相對順暢。
從八王之亂到隋朝建立的近300年間,整個中國尤其是北方不斷戰亂,漢族和其他民族也不斷融合,最後?蕪湖?作為少數民族的代表,漢族為末。雖然漢族仍是我國的主體民族,但這種民族融合的具體環境和條件與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融合後的漢族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導致了漢族心理因素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