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文遠系列江蘇古籍

文遠系列江蘇古籍

紀念《古典文學知識》出版200期,意義重大。

古典文學知識最早發表於1986,大概是30年200期。它走過了平凡與不平凡的歲月。要說普通,就是作者逐字逐句寫出來,編輯編輯,出版社出版。那些都是不為人知的東西,再普通不過了;說它不平凡,30多年來,不管什麽條件,不管遇到什麽困難,不管人事更替,世事滄桑,出版社能壹以貫之地把這個東西做200期,就是不平凡。所以,壹定要為出版社,為古典文學的知識,為辛勤工作了30多年的編輯們點贊!30多年,200期如日,堅守方向,堅守專業。經過多年的平凡,我凸顯了自己堅定的信念和精神,在平凡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業,值得大贊。作為創始人,創始人之壹,我陪伴了12年的整個初創期古典文學知識,我知道其中的悲歡離合。所以,當小青校長讓我為《古典文學的知識》第200期寫壹篇文章時,我的腦海裏突然蹦出王安石的那句詩:看似最不平凡,實則易而難成。

坦率地說,江蘇古籍出版社(現鳳凰出版社)當時不具備創辦這種刊物的條件。江蘇古籍出版社是在江蘇人民出版社文史編輯室的基礎上獨立創辦的1984。是古籍出版領域的新兵,在學術界,尤其是古籍出版領域可以說是默默無聞。其實當時除了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地方古籍出版社也是新成立的,都是新招的,不過有幾家已經做的不錯了,比如巴蜀書局,嶽麓書局,齊魯書局。江蘇古籍出版社成立之初,學術資源和作者資源匱乏,自身編輯資源也很匱乏。我是1985+10月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到出版社的,工作證上的編號是5號,也就是說我是江蘇古籍出版社的第五任編輯。當時出版社的所有工作人員,包括領導小組成員、編輯部、辦公室、印刷室、財務室等。,大約有20人。我記得我是出版社的21員工。人家壹個雜誌需要十幾二十個人,妳壹個出版社只有這麽多人。聽說文史知識的編輯有十幾個。再說文學編輯室。當時江蘇古籍出版社叫第壹編輯室。包括主任在內,只有四個人。室主任是古文字的學生,三個人是我們剛讀研分配的新手。不僅編輯力量遠遠不夠,財力也嚴重不足。出版社成立之初,到處都需要錢;辦雜誌需要更多的錢;而且古籍出版本身就是虧本生意,辦壹本古典文學的雜誌可能永遠也賺不到錢。但是有幾個古典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對辦雜誌非常熱心,不斷獻計獻策,鼓勵領導辦壹本專業雜誌。不得不說,我們遇到過有魄力、有遠見、有決斷力的領導,他們都非常支持這樣壹個理念。首先,我要提到古籍學會第壹任會長高同誌。當時他已經60多歲了,肩負著創辦出版社的重任,而且特別有進取心,特別支持創辦這樣的刊物。他不僅率先支持了這樣的想法,還積極為創作工作開疆拓土,解決了出版初期的許多大問題,出版社更是壹片綠色。還得提壹下時任江蘇省新聞出版局局長、江蘇出版總公司總裁(相當於今天出版集團的董事長)的帝江安同誌。他非常支持古籍學會建立古典文學知識。他在百忙之中親自聽取報告,在出版初期閱讀每壹期並不斷提出改進建議。重要的是姜主任最終拍板,有效地解決了序號、編制、經費等問題,讓我們壹線編輯特別渴望工作。還有當時的副總編輯薛正興同誌。他是不同專業的古文字學專家,但他也支持建立古典文學知識。後來,當他成為總統時,他不遺余力地支持古典文學知識。可以說,正是這些良好的機遇和環境,讓《古典文學知識》被投放到那個大時代,順應了改革開放學術事業的春天,順應了廣大學生在“書荒”時期對知識如饑似渴的渴望,順應了廣大專業工作者迫切需要展示成果、普及知識、交流經驗的平臺期待。

開始發表時最大的問題是作者資源,也就是稿源。如此專業性強、通俗性強的讀物,壹定是大量專家學者長期、定期撰寫的,尤其是大專家。而且期刊壹旦出版,必須晝夜輪換,每月確定出版日期。必須有豐富正規的稿源支持。拖延日期,“開天窗”是大事故。當時江蘇古籍出版社成立才壹兩年,我們也只是初學者,難度可想而知。不過我們找到了壹個好辦法,就是借用外部大腦,聘請外部編輯。我們成功地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的專家,主要是劉士德先生,以及史長宇、尹、、陶、魏等九位專家組成了編輯團隊。劉士德先生和高會長組成雙編,其他專家擔任特邀編輯(後改為編委會)。編委會首先決定期刊的宗旨、指導思想和編輯方針,定期或不定期開會討論決定期刊的欄目設置、投稿思路和重點文章;編委會成員負責欄目,每人負責壹至兩個欄目的組稿、審稿,分別匯總到出版社編輯部責任編輯手中,責任編輯最後統壹合成第壹期稿件。這種方式很好地解決了雜誌創刊初期的稿源、稿源檔次、稿源質量等問題。

實踐證明,這是壹個有凝聚力的、專業的編委會。他們站得高,看得遠,熟悉學術市場。他們本身就是專家學者,和學術界可以說是無縫對接。他們及時了解學術動態,聯系作者,整理稿件,比那些剛入行的年輕人更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組稿效果很好。這是又壹個充滿活力、靈活高效的編輯團隊。圍繞既定的辦刊宗旨和思路,按照欄目的要求,每個人都有明確的責任和分工。很快,大批專家學者團結起來,組織起來,積極為雜誌出謀劃策,撰寫稿件。這些特邀編輯的科研任務也很重,組稿、編期刊是額外的任務,但他們像內務壹樣認真負責,每篇稿件都按時組織到位。有時候計劃好的稿子不能按時到,出版時間也不能耽誤。他們經常親自動手,夜以繼日地努力工作,以確保期刊能按時出版。這也是壹個充滿友誼、合作和快樂的大家庭。在組稿和編輯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在北京和南京的編輯工作銜接中。那時候電話還不普及,壹個出版社只有兩三部電話。當時沒有傳真、電子郵件等先進的通訊工具,通過書信和郵件交流非常不方便。不用說,最大的問題是它跟不上雜誌編輯和出版的步伐。特別是隨著刊物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業務量成倍增長,全國各地的稿件和信件大量湧入,編輯部與編輯部的溝通更加困難。但是不管遇到什麽樣的問題,我們都可以友好協商,愉快解決。他們的智慧、友好和理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的合作也讓我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了好朋友。劉士德先生年紀大了,總是像長輩壹樣微笑,像晚輩壹樣親切地對待我。別人像大哥哥大姐姐壹樣幫助我,關心我,愛我。那時候我去北京出差,經常去他們家吃飯。他們家我幾乎都去過。記得有生以來第壹次吃肯德基,是魏姐邀請的。在前門的壹家肯德基店,當時感覺很開放。陶師兄非常喜歡古典文學知識,多年來壹直堅持寫古典文學知識的文章。他應該是寫文章最多的專家。後來因為文學傳承的六年合作,我們有了更多的接觸,我永遠忘不了他明亮的眼睛。尹弟兄是江蘇鎮江人。我不止壹次去過他在朝內大街後面院子裏的小房間。在文獻處幹完活後,我經常去他那裏吃面。能夠融入這樣壹個大家庭,對於我這樣壹個剛入行的年輕人來說,真的很幸運。

我們把普及和系統地介紹中國古典文學的基礎知識,培養讀者學習古典文學的興趣,提高讀者對古典文學的鑒賞能力作為我們的宗旨和主要任務。按照這個朝向,欄目設置是完全排好的。第壹期推出了壹些有特色、受歡迎的欄目,如《我與古典文學》、《儒林外史》、《治學之道》、《如何讀書》、《文學史漫談》、《名著鑒賞》等。這些專欄和文章在當時影響很大。比如“我與古典文學”這個欄目,就是為了邀請在各個領域都有很大成就的名人來談談古典文學對他們成功的影響。回顧三年前,丁玲、劉、、劉、、馬、、新、徐玉蘭、紫華君、、蔣大為、袁闊成等都發表過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的文章。這些成功的作家和藝術家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學習古典文學的重要性,拉近了古典文學與普通讀者的距離,吸引和激發了讀者學習古典文學的興趣。再比如“讀書之道”,就是邀請古典文學中的優秀人士來談談讀書之道。在出版的前三年,邀請了、程、聶石橋、曹道衡、金凱成、閔澤、、何滿滋、羅宗強等來指導青年讀者。還有“如何讀書”專欄,曾發表、錢鐘蓮、錢南洋、胡、、、周、金凱成、曹道衡、鄧等著名專家學者的文章,談及如何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學習古典文學。這些文章不僅在當時發揮了積極作用,在今天也是非常珍貴的資料。於是,古典文學知識在學術界、閱讀圈乃至社會上的影響力迅速擴大,迅速站穩了腳跟,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從出版的角度來看,設置古典文學知識是壹件很有遠見的事情。江蘇古籍出版社因為古典文學知識的建立,在出版界、閱讀界、學術界迅速崛起,影響力日益擴大。因為我們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古室有很好的合作,所以和《文學遺產》有合作。由此,江蘇古籍出版社迅速融入學術界,與廣大專家學者建立了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很多專家學者從古典文學知識的作者變成出版社的作者,有的成為終身作者,堅持為古典文學知識寫作30多年。有了這個堅實的基礎,我們就有條件拿下壹些高端出版資源,有優勢策劃壹批優質選題。我在多個場合說過,沒有劉士德先生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學部的壹批專家學者,就沒有古典文學知識的成功建立,沒有良好的古典文學知識基礎,就沒有江蘇古籍出版社與文學遺產合作的命運,也就沒有後來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壹批優質項目。

就編輯而言,我想說編輯出版物是壹項非常需要訓練的工作。上世紀80年代,出版社的編輯壹年出版60萬字,對編輯的考核也是以此為依據。那是什麽概念?第壹年發表60萬字,壹般是壹三篇稿子。經過最初的兩三次嘗試,他們進入了排版流程。那時候都是鉛排,要靠排字工壹個字壹個字排出來,再轉校123;壹個上校修改壹個證明很容易,但是出廠的時候修改就很麻煩了。工人把錯別字壹個字壹個字挑出來,再壹個字壹個字地填上改正的字,特別費時間。就這樣,三個學校半年就沒了。核紅付印後,首先要在出版社排隊,經常會遇到各種不能及時印刷的因素;如果真的進了印刷廠去印刷,還得安排工期,忙季還得躺幾個月。所以,壹般情況下,壹篇稿子從編輯到出版,在責任編輯手裏走兩三年是常有的事。如果妳是壹個新編輯,那就意味著妳忙了兩三年也看不到工作的成果。而編輯出版物則不同,出版物的編輯過程非常快。每期的出版時間是確定的,因為每期的出版時間是確定的。到時候壹定要出版,送到郵局郵寄到全國,到了就有讀者在等了。如果錯過了那個時間,郵局可以拒收或者罰款,這是意外。所以出版物的壹、二、三審和壹、二、三校審的時間都精確到某壹天,壹天都不能耽誤。節奏很快。這對編輯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古典文學知識》最早出版於1986,是當年的試刊,9期,每期65438+萬字,即90萬字;第二年定為雙月刊,每期654.38+0.2萬字,每年72萬字。也就是說,當年出版每年70-80萬字,整體節奏比書快兩三倍。當時出版社只能把我作為《古典文學知識》的責任編輯,也就是說,我是15兩年期間1.67億字工作量的責任編輯。我從1985到1加入俱樂部,經過短期的專業培訓,趕上了古典文學知識的出版。這種快節奏高效率對於壹個年輕的編輯來說壓力很大,但是很累。可以說,我的編輯基本功就是當時打下的基礎。後來,我在壹家出版社和壹個集團擔任管理職務。有機會我會跟年輕人說,編輯壹年期刊相當於編輯三年書,很鍛煉人。當然,讓人鍛煉的不僅僅是工作節奏和工作量。期刊的編輯還必須善於和作者、讀者、出版社甚至印刷廠工人打交道(我們緊張的時候,我們的編輯還要下到工廠的排版車間和工人壹起換樣,也就是按需換型)等等,這對編輯來說是很好的體驗。所以我的編輯生涯是從古典文學知識開始的,我是隨著古典文學知識的增長而成長的,古典文學知識鍛煉了我,培養了我。12年,從普通編輯到副主編,從總編輯助理、副總編輯到出版社總編輯,我壹直帶著古典文學的知識。即使後來去集團做管理工作,專業冷清,但《古典文學知識》是我每期必翻的刊物之壹。看到雜誌第壹期的正常出版,聞到熟悉的墨香,特別欣慰。在上面看到熟悉的作者名字,就像見到了老朋友。

真心希望《古典文學知識》再出30年,再出200期。

(作者是江蘇鳳凰出版傳媒有限公司原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