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周朝,每逢豐收後,除夕之夜,人們都要臘祭八神,其中第七位神是水神,水神是城隍。
在漢代,紀信營救劉邦的故事在歷史學家項羽的傳記,高皇帝歷史的第壹本書和相關的地方材料中有所敘述。劉邦稱帝天下後,賞賜並封紀信為黃袍,在上林苑(今王曲鎮)選擇了自己狩獵和休息的地方,修建了大廟,供奉祭品。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祭祀,後來成為廟會。據說在“文景”皇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加強統治,將紀信封為城隍,成為長安城的保護神。據史料記載,王曲祭祀城隍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比蕪湖城隍城隍主周瑜、東吳、三國、城隍廟早四百年。
唐代漢人信仰城隍十分普遍,許多文人如杜甫、韓愈、張九齡、杜牧、李商隱等人都寫詩祭祀城隍。因為在當時的封建專制制度下,人們希望那些官員能為人民做主,同情人民的疾苦。因此,他們對那些為人民做好事的官員非常尊敬,在他們死後,他們把他們當作城隍崇拜。比如蘇州拜春,杭州拜文天祥,上海拜秦玉波,桂林拜蘇建。
明朝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對大城隍很感興趣。因為出身於土地廟,所以對土地神的老板非常尊敬。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詔封天下城隍。並且嚴格規定了城神的等級,* * *分為京城、府、州、縣四級。於是壹夜之間,全國各地的城隍廟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朱元璋說:“如果我們聯合了城隍之神,人們就會知道,就會害怕。人如果害怕,就什麽都不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