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歌推薦好歌詞。

古歌推薦好歌詞。

麗江納西古樂是人類共有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在中國乃至世界音樂研究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它不僅在中國和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而且將在民族文化的未來發展中繼續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麗江納西族,生活在我國西南、滇西北的“三江並流”地帶,是壹個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歌舞、最具音樂天賦的民族。麗江地處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處,是漢藏文化交融的地方,是高原牧民和河谷壩區農業人民交流融合的地方。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多元文化在這裏碰撞,產生了多元文化的交匯。納西古樂是音樂的活化石,是多元文化的藝術結晶。納西古樂植根於納西族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在納西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納西古樂的由來納西人,善歌善舞,世代生活在這裏,如納西古樂《熱美人》,是氏族社會產生的原始樂舞。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納西族先民將《白狼之歌》獻給漢朝,這是壹部集詩與舞於壹體的樂章,是納西音樂與中原文化第壹次有記載的交流。唐代的《雲南誌》記載,納西族人喜好飲酒、唱歌、跳舞。元代李京《滇誌》:“末世(納西)...正月十五,爬山祭天,極其嚴格幹凈。男女動了幾百下,各牽著他的手,樂得載歌載舞。”宋末元初,納西族寫了大型古樂《白沙細樂》,反映氏族戰爭,向往和平。納西族古老的東巴典籍中有大量的祭祀音樂和習俗音樂。在東巴經典中,用象形文字記載了幾十種古典舞蹈曲譜《錯木》,這不僅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文字中罕見的舞蹈專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記載的舞蹈曲譜。明代繪制的麗江白沙壁畫,有著優美動人的樂舞形象。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麗江當地土司阿甲歸附明朝,朱元璋封他為穆氏,為世襲土司。當時明朝實行邊疆屯墾制度,大量漢族移民進入雲南。這些移民把中原的文化和技能傳播給邊民。其中,音樂的引入包括道教等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中原的音樂被熱愛音樂的納西族人所接受,並廣為流傳。同時,在樂隊中加入了納西族特有的樂器,如蘇古杜、波波、冷子(直笛)等,融入了納西族的審美情趣和音樂素材。埋藏環境是某壹類型民族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也在壹定程度上影響著民族文化的發展走向。漢代開通的南方絲綢之路和穿越它的茶馬古道都經過麗江,促進了納西族與其他民族的經濟文化融合。被譽為“音樂活化石”的“納西古樂”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不斷豐富。在漫長的歷史中,納西族先民不僅創造了反映本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生產、生活、宗教和風俗習慣的音樂文化,還奇跡般地引進、研究和保存了壹些早已失傳於內地的漢族古典音樂。東巴音樂、白沙細樂、麗江洞經音樂舉世矚目,被國際公認為中國納西族的“麗江三寶”。“納西古樂”是納西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對各種優秀文化兼收並蓄、多元融合的藝術結晶。納西古樂的內涵“納西古樂”是納西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實踐中,創造並吸收外來音樂,豐富並逐漸形成並流傳至今的民間音樂。主要由原始歌舞《熱美人》、東巴音樂《白沙細樂》、納西族改造的麗江洞經音樂,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納西族民間歌舞《妳好莫達》、《古琦》、《納西小調》等民間音樂組成。火辣美女。它是產生於氏族社會的原始舞曲,廣泛流行於納西族的喪葬歌舞中,記載於納西族的東巴經中。這種歌舞只能用在長輩去世後的葬禮儀式上。《熱美人》是壹部驅魔歌舞。音樂素材直接來源於自然界的樂舞結合,沒有樂器伴奏,沒有音階和音序。它是壹種模仿動物舞步的舞蹈,在多個聲部之間形成壹個具有原始藝術美的不協和音程。它是人類原始音樂的活標本,至今仍存在於麗江大東、尹銘、保山地區納西族的喪葬儀式中。《辣妹》這樣的音樂是任何樂譜都無法記錄的,只能靠口口相傳,代代相傳。東巴音樂。它是納西古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存了大量古老而純樸的民間樂章。這些動作在納西族東巴中長期口耳相傳,保存在納西族東巴經古籍中。納西族也俗稱“東巴調”或“東巴唱”。是納西族古老的東巴儀式和道場儀式中產生並至今仍保存和傳承的音樂。東巴音樂由聲樂、器樂和舞曲三個有機部分組成。是納西族保留下來的古老音樂文化,在國內外音樂界享有壹定聲譽。隨著東巴祭司的不斷死亡,他們所掌握和擁有的唱腔也將面臨逐漸消失的危險。白沙和美妙的音樂。納西族民間俗稱《送別時光》,是壹部保存下來流傳到納西族民間的大型喪葬歌舞和器樂組曲。白沙Xi樂包括三個有機組成部分:舞曲、歌曲和器樂。它古樸典雅,具有深厚的藝術造詣。在中國音樂史上壹直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被譽為“音樂活化石”。樂曲由八個樂章組成:杜甫、成書、三四季、阿裏格基派、梅吳明、跺腳、反傾銷和謝幕。貫穿著部落戰爭的悲壯故事,是中國至少有700年歷史的壹部集動作、故事、哲理、和聲於壹體的大型管弦樂組曲。麗江洞經音樂。它是明清以來由漢、白地區逐漸傳入納西地區的壹組民間器樂,至今仍在納西地區廣為流傳。其中所包含的曲牌名稱具有悠久的歷史內涵,是近年來在國內外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類型之壹。是研究納西族音樂文化,尤其是明清以來納西族整體文化不可或缺的內容。400多年來,經過納西族音樂家的傳承、加工和演變,納西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文化心態和民間韻味自然融合,成為壹種融合了漢族傳統音樂旋律和納西族音樂風格的特殊音樂。它是漢族和納西族音樂文化相互滲透和交融的結晶,可以說是漢族的納西族傳統音樂,被麗江人稱為“納西古樂”。麗江洞經音樂既保留了江南漢族絲竹的優美韻味,又融入了納西族民間音樂粗獷豪放的風格,形成了非常獨特的風格。它實際上是壹種融儒釋道於壹體的宗教樂器音樂,又稱“儒雅細樂”。麗江洞經音樂是按譜傳承的,納西族用中國傳統曲譜《宮池譜》記錄唐宋元時期的音樂和道教、道教的音樂。《妳好莫達》、《古琦》等民樂。納西古樂還包括納西族先民在遊牧和農耕時期產生的民間歌舞《妳好莫達》、《古琦》、兒歌、小調、旋律、抑揚頓挫等。這些民間音樂在納西族社會中廣泛流傳,為大眾所喜愛,代代相傳,是節日、婚喪、生日等日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動。《熱梅米》、《嘿莫達》是最古老的原創音樂,而《白沙Xi樂》是中國最少有700年歷史的有故事、有情節的大型管弦樂。麗江洞經音樂是中國音樂專家在麗江保存至今的中原古典音樂瑰寶。他們被譽為“音樂活化石”,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音樂史上都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地位。由於麗江封閉的地理環境,納西族對外來優秀文化的崇敬和吸收,以及中國古代宮池音樂作為傳承媒介,納西古樂經歷了漫長的風風雨雨,但其原始的音樂形式卻少有變異,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珍貴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