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總結報告
2007年6月以來,特別是年初以來,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辦的精心指導和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按照省政府和省文化廳的統壹部署和要求,我市認真落實“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完善機制、規範管理、整體保護、傳承發展”的工作目標,堅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的指導原則,聯系嘉興實際,確定了前期準備、線索整理、項目調查、材料制作、市級驗收等5個階段的普查工作,組織全市普查工作人員廣泛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於今年9月圓滿完成普查任務,成效顯著。
壹、主要成果
雖然我市普查工作起步較晚,普查實施時間不到6個月,但年初以來,全市上下形成了* * *意識,抓落後促平衡,抓重點促發展,攻堅克難,快速推進,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後發優勢,所以普查工作總體情況和質量是好的,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
(壹)對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了解。
全市* * *收集無形線索95678條,調查項目8979項,其中新發現項目占56.5%。
1.初步摸清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和分布情況。首先是種類和數量。調查內容涵蓋17大類,100多個門類,其中民間文學2460個,民間音樂260個,民間舞蹈108個,戲曲41個,曲藝65個,民間雜技40個,曲藝236個,民間手工藝1093個。生活禮儀1,093,時令577,民間信仰625,民間知識404,娛樂、傳統體育和比賽444,傳統醫學41,其他77。可見,我市民間文學、民間手工藝、生活禮儀資源最為豐富,分別占調查項目總數的27.4%、12.2%、12.2%。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雜技等資源十分匱乏,約占1%;民間音樂、民間藝術、生產貿易習俗、消費習俗、季節時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娛樂、傳統體育與競技、傳統醫藥相對豐富。第二是資源的分配。從行政區域分布數量來看,從高到低依次為桐鄉市1972,海寧市1919,嘉善縣1323,海鹽縣117,秀洲區128。從項目在全市分布的差異來看,生活禮儀、季節、民間信仰等項目大同小異,而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藝術、民間信仰等項目在各地差異較大,很多項目獨立性強,個性和地域特色鮮明。第三是傳承人的情況。普查發現了壹大批民間老藝術家,在全市範圍內訪談了8664名非遺傳承人(老藝術家),掌握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信息。其中,重要項目的傳承人不僅登記了自己的年齡、職業、家庭住址、聯系方式和健康狀況,還拍照存檔。今年6月,市政府命名公布了韓海華等17名藝術家為第二批嘉興民間藝人。
2.建立比較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檔案。首先是紙質文件。全市* * *匯編文字材料210卷,共計965萬字,其中市縣兩級普查成果匯編17卷,鎮級匯編77卷,109卷,其他相關材料84份。二是電子檔案。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錄入電腦,數據錄入的電腦由專人管理。第三是照片檔案。普查中數碼拍照5417項,* * *拍照17000余張。四是聲像檔案。全市* * *完成錄音錄像368小時,錄像748小時,其中視聽資料931箱。第五是物理文件。* * *收集了2642件民間作品和物品。
(2)挖掘整理了壹批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及時搶救本地區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是優先對全市2493個項目,如瀕危項目、高價值項目、特色明顯項目、年代久遠項目、高潛力項目、影響廣泛項目等進行深入調查,收集錄音、錄像、攝影等資料,以便及時搶救,優先保護。如秀洲區搶救了不同版本的民間文學《傻女婿》、《徐文長的故事》等壹批傳統民間藝術作品。
2.結合普查,推出了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嘉善田歌、平湖排琵琶、平湖蚌書、海鹽卷燈、養蠶習俗(含桐鄉、湖州德清聯合申報的山中卷蠶花)等5個項目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嘉興廚畫藝術等12個項目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嘉興端午習俗”、“海寧石霞燈會”、“桐鄉蠶卷花”、“平湖市英達蠟燭”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國家級傳統節日保護基地。數百個項目被列入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平湖市還公布了壹批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民間文學《桐鄉蠶歌》、傳統音樂《南湖采宋陵》、傳統舞蹈《秦山虎蝶》、民間藝術《海寧灘泉》等諸多市縣名錄,都是本次普查中新挖掘出的項目。此外,我市積極配合省文化廳申報“中國蠶桑”和“聯合國非物質遺產名錄”。
(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隊伍初步建立。
本次普查涉及18類、100類,涵蓋了我市所有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隊伍建設十分重要。雖然民間藝術資源調查培養了壹批民間藝術調查骨幹,但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覆蓋面廣的特點,還需要培養大量新的普查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壹項全新的工作。普查前,大部分文化館(站)業務幹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僅停留在壹知半解的水平。雖然很多老同誌多年前就從事民間文學的“三結合”和之前的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範圍和要求知之甚少,特別是對新加入的普查人員。人口普查不僅時間短、任務重、工作量大,而且要求標準高、數據全。很多項目都要有相應的專業知識才能完成,所有數據都要用電腦操作。因此,這次人口普查對新老普查員來說,從知識結構到工作強度都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和挑戰,湧現出許多鼓舞人心、令人尊敬的感人事跡。壹年多來,我市通過層層選拔、多層次培訓、進修學習、實踐鍛煉等多種形式和途徑,組織培訓了16973名專業和業余普查工作者,初步建立了以市縣兩級文化機構業務幹部為主,鎮(街道)、村(社區)文化工作者為基礎,社會助理員為補充的全市民間組織。
二、基本做法
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總體特點可以概括為“五有”:壹是普查力量。全市投入普查骨幹2914人,普查經費478萬元,普查設備910件;二是普查範圍廣。* * *涉及17類,多達近200種,幾乎涵蓋嘉興所有農業文明;第三,普查對象的廣度。全市開展地毯式、拉網式摸排排查,摸排線索基本達到每個村100條以上,每個社區50條以上,做到類型、線索、藝人、鄉鎮“四漏”;第四,普查內容深入。通過文字、錄音、錄像、照片等多種手段,對普查項目特別是重點調查項目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記錄,真實反映原貌,力求不走樣。五是普查勢頭強勁。利用各種方式方法,營造普查聲勢,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壹)加強領導,保障措施有力。
1.建設領導班子,加強團結協調。去年9月以來,市縣政府及時制定普查工作方案,先後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或文化局長任組長,宣傳、財政、發改等相關部門參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領導小組,負責協調組織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海鹽縣、平湖市、海寧市經編委會批準,相繼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中心。全市74個鎮(街道)相繼成立了非遺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
2.認真動員部署,精心組織實施。壹是強化行政推動力。去年6月5438+10月,市政府召開全市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會議,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進行全面動員和部署。各縣(市、區)政府高度重視,紛紛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動員大會。分管副市長親自動員,相關部門和鎮街表態,全面部署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普查期間,我市各級領導深入普查壹線開展調研督導。7月24日,副市長柴永強、市長助理鞠飛帶領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市文化局領導到嘉善縣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海鹽縣委副書記姚、縣委宣傳部長、副縣長等領導對非遺普查工作進行專題調研;平湖市文體旅遊局局長沈多次參加村級人口普查座談會,與村幹部、村民座談交流,尋找線索。二是加強信息溝通和監督檢查。通過定期召開每月壹次的普查工作總會和每季度壹次的分管局長總會,加強縣(市、區)之間的交流溝通,及時傳遞相關信息,了解各地工作進展情況,研究解決普查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相互學習,相互督促,有效加快工作進度,高效完成全市普查任務。如南湖區普查辦將區文化館的業務幹部分配到區域內各鎮(街道),建立對口聯系聯絡會制度,既加強了鎮(街道)之間的信息交流,又對基層普查工作進行了檢查和督促。此外,省市檢查組先後對各縣(市、區)非遺普查工作開展專項檢查,確保普查質量和進度。
3.爭取資金支持,落實普查經費。在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文化部門的積極努力下,財政部門對普查經費和設備的保障給予了大力支持,各縣(市、區)相繼落實了普查經費,其中全市每個鎮(街道)投入普查經費不少於3萬元。按照全市常住人口人均1.5元的標準,海寧市已撥款90多萬元用於非遺普查和保護。市* * *已安排普查經費478萬元,其中縣級654.38+0.8萬元,鎮級248萬元,投入電腦、攝像機、錄音機、文件櫃等普查設備965,438+00件。強大的資金保障,提高和加快了各地普查工作的效率、質量和進度。
(2)動員壹切力量,擴大普查隊伍。
1.挑選普查人員,成立工作組。根據普查工作的實際需要,各市、縣(市、區)從去年9月開始,成立了以藝術團體、文化館專業幹部為主要成員的普查工作機構。全市各鎮(街)、村相繼成立了非遺工作機構,形成了市、縣、鎮、村四級普查的聯動機制和工作網絡。
2.利用各方資源壯大團隊。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來完成。因此,我市在組建隊伍的同時,充分利用社會人才資源,鼓勵和吸收熱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誌願者加入普查。壹是發揮“五老”(老藝術家、教師、專家、老幹部、村民)和大學生村官的作用,讓他們直接參與普查工作;二是聘請熱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識之士擔任普查專家;第三,發揮當地師生資源優勢,結合社會實踐和課題研究,參與普查並提供線索;第四,與廣播電視臺、圖書館等媒體和廣播系統的專業人士合作;五是教育、工業、青年、婦女等部門聯動開展社會宣傳活動,作為補充和加強普查隊伍的後備力量。據統計,全市直接參與普查工作的有16973人,其中普查骨幹2914人。
(3)抓住主要環節,確保普查質量。
業務培訓對普查質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關系到整個普查的成敗。因此,該市十分註重以下三個主要環節:壹是註重培訓對象和時間的針對性。2007年6月5438+2月,鑒於普查工作啟動的形勢,及時召開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培訓會,各文化館(站)業務骨幹參加;今年3月,在各地普查隊伍全面建立的情況下,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試點地區平湖市召開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現場會,總結推廣平湖試點經驗,為全市普查工作提供樣板,為加快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進度做出示範;7月,針對如何更好地將普查轉入具體實施階段,在桐鄉市馮明街道召開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培訓會,進壹步明確線索篩選、調查項目確認、項目征集方式等原則。二是註重訓練方法的可操作性。為使普查培訓取得實效,我市堅持輔導培訓與現場演示相結合,如在鄉鎮基層召開經驗推介會、業務培訓會,組織壹線普查員現場提問討論,觀看普查視頻,實地參觀非遺保護項目等。三是註重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手冊》、《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線索選擇和項目調查指南》、《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調查文本制作示範樣本》等各類普查手冊相繼印發,成為全市普查員解決問題、規範普查的實用工具書。全市舉辦市縣兩級培訓班161期,培訓業務骨幹6000余人,建立了壹支訓練有素的普查隊伍。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主任王渺、副主任陳順水等專家對我市普查培訓給予了有力的政策和操作指導。
(四)營造強大輿論氛圍,宣傳深入人心。
通過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保護宣傳活動,營造了全社會參與普查的良好氛圍。我市各地主要采取了以下五種非遺普查宣傳策略和形式:
1.廣場宣傳。去年6月以來,市縣兩級文化部門抓住“文化遺產日”的契機,精心策劃組織了100多場以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廣場文化活動。海鹽縣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大型宣傳活動,向路人、社區居民、學生發放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宣傳資料3000余份,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橫幅簽名活動。
2.媒體推廣。首先是電視宣傳。抓住我市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100%的有利條件,各地在電視媒體黃金時段播放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移動字幕,與電視臺共同拍攝制作普查專題節目,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宣傳活動。二是電臺宣傳。利用鄉鎮廣播電臺宣傳農村居民的非物質知識,鼓勵農村居民自覺參與非物質普查。第三是報紙宣傳。2007年以來,僅《嘉興日報》、《南湖晚報》就報道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的新聞報道500余篇。南湖晚報開設了“尋找嘉興民俗文化絕活”專欄,尋找散落在嘉興民間的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大師,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四是網上宣傳。建立“嘉興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QQ群,為各地普查機構提供交流平臺。海鹽縣還通過移動公司短信平臺向縣、鎮級政府部門和單位發送非遺普查宣傳短信5000余條。
3.展覽、講座和宣傳。壹年多來,該市舉辦了50多場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展覽和講座。重要活動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風采攝影大賽獲獎作品展、嘉興民間剪紙藝術精品聯展、江南民間石雕藝術展、嘉興運河文化攝影巡回展、嘉善?窯文化系列活動、海寧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展、桐鄉民間手工藝作品、“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端午節”講座等。
4.普查簡報和宣傳。建立市縣普查工作簡報,及時交流和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普查工作動態。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簡報開辟了新聞聚焦、工作動態、經驗介紹、時事通訊等欄目,向全省發送。至今已發布16。嘉善、海寧、桐鄉、海鹽等縣(市)均已啟動普查工作簡報。
5.部門聯動宣傳。采取多部門合作、共同努力的方式,開展群眾廣泛參與的非遺專題宣傳活動。如海鹽縣文化局、教育局、團委、婦聯等部門聯合發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動,通過少先隊員、青年誌願者、女幹部等廣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規模空前,收獲巨大,影響廣泛。是對先人寶貴遺產的大盤點,是對民間智慧創造的大總結,是新形勢下嘉興精神的大梳理。但由於普查時間短、普查人員知識儲備不足、普查手段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我市許多普查項目仍存在數據采集不全、普查類型不全、歷史沿革不清、項目分類不準、文字制作不規範等問題和不足,需要我們在普查轉入日常管理後進壹步完善和補充。
第三,後續保障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旨在摸清資源,重在後續保護,關鍵在於活態傳承。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豐碩成果,對於我市來說,如何抓住申報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有利時機,采取紮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後續保護和傳承,優化文化生態環境,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提升文化軟實力中的積極作用。
(壹)制定非遺保護規劃。
1.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保護規劃。計劃由市政府制定《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綱要(2009-2015)》,進壹步明確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重點任務、推進計劃和保障措施,設立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目前已進入規劃起草階段,計劃於2009年壹季度完成任務完成規劃。
2.規劃壹批重點非遺項目。今年8月中旬,市委、市政府將嘉興端午習俗、嘉興五芳齋粽子制作技術、嘉興鞭打牛、秀洲火傘花燈彩、西塘八珍糕點制作技術、平湖壞蛋制作技術、海鹽腔、海寧潮習俗、桐鄉高桿船等項目付諸實施。其次,充分利用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對於本次普查新發現和挖掘的壹批具有突出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普查資料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局已發文要求各地通過補充嘉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積極申報第三批省級名錄。
(2)引入政府補貼制度。
建立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老藝術家)補助制度,建立傳承經費保障機制,加強代表性傳承人保護,鼓勵傳統技藝傳承、學習、保護和發展,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也是鞏固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的重要舉措。我市有大量的民間藝人和傳承人,總數達數萬人。本次普查采訪了其中的8664位,他們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目前很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的危險,很多絕活失傳。重要的是繼承人大大部分經濟困難,迫切需要政府支持,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今年年初,我市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老藝人)補助實施暫行辦法》,並將其列入2008年嘉興市規範性文件制定計劃和2008年嘉興市文化名城建設行動計劃。目前我局已完成文件起草,正在提交市長簽署。擬首批享受政府補貼的人數為20人,補貼標準為2000元/人,補貼每年發放壹次,直至傳承人(民間老藝術家)去世。報告期視情況為3-4年。預計月底前實施10。
(三)建設壹批非遺展示場館。
與建立市縣文物保護博物館壹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存放和展示,對那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和實物進行妥善保管、展示和宣傳。要積極爭取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在未來三兩年內建設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今年6月14日,桐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建成開放(位於市文化中心),投資50萬元,展覽面積200多平方米,展出藍印花布、三跳、去墨紗燈等48項重點普查項目。該博物館已成為當地學生九年級的實踐基地,上海文化系統曾兩次到訪。桐鄉市還將把烏鎮創建為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經典景區。此外,秀洲區計劃在嘉興市月河歷史街區設立農民畫展示中心,嘉善縣計劃在古鎮西塘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場館落戶熱門景區,是壹種值得嘗試的新模式。
今年8月,市委辦、市政府辦制定了《關於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實施意見》(辦〔2008〕53號),將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嘉興民間藝術館)建設項目列入“十壹五”規劃:2008年,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建設初步方案(包括選址、建築面積、投資資金等,)被提出;2009年,收集民間藝術資料,提出展覽框架,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建設;2010,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建成對外開放。展示中心利用現有嘉興大劇院壹流的建築設施,建設集收藏、研究、展示、產業發展為壹體的綜合性非遺展示場館,展覽面積1.800平方米,項目總預算380萬元。
(4)編制壹套非遺保護叢書。
制定《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叢書》編纂出版計劃,按照統壹規劃、統壹風格、統壹設計、統壹出版的要求,於2010前分期編纂出版15種文化科普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做到知識性、通俗性、審美性、權威性、普及性相統壹,系統全面地反映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驗收後,將集中力量編寫出版《嘉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叢書》(第壹輯),主要包括《嘉興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項目大觀》、《南湖荷花燈會》、《嘉興滾蠶廟會》、《嘉興廚繪》、《嘉興民間藝人調查報告》等5種圖書。目前已有部分專著完成初稿,計劃於2009年出版。未來,我們將計劃陸續出版專輯。
(5)掀起非遺復興運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避免“重申報輕保護”、“重普查輕傳承”的傾向和現象。人口普查的目的不僅僅是收集和保存,更重要的是利用和傳承,否則人口普查資源依然會死亡和消亡,也就失去了人口普查的意義。通過這次普查,我們掌握了壹大批無形的新項目、新資源,它們應該是群眾文化創作生產的不竭源泉,是改善公共文化服務、維護人民文化權益的取之不盡的寶庫。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文化工作也是壹種新的機遇和挑戰,至少可以通過非遺調查改變農村文化資源貧乏的局面,給充滿老面孔、老節目的城鄉文藝舞臺帶來新氣象。因此,我們應該珍惜成績,抓住機遇,因勢利導,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以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管理新平臺為基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和展覽為主要載體,以造福群眾為目標,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壹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復興運動。根據市委主要領導的指示精神,2009年,我市將重點申報“嘉興端午習俗”國家級民族傳統節日保護示範點,策劃開展全國乃至國際重大端午民俗文化活動,努力打造“嘉興端午習俗”文化品牌。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壹項全新的工作,是壹個理論和隊伍建設都沒有做好準備的重要課題。接下來,我們需要從定期普查向常規全面保護轉變,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後續保護工作,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活態傳承,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文化名城中的獨特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