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武安南盆水古籍。

武安南盆水古籍。

(1)珠江口盆地

在盆地的裂陷階段(主要是E2),形成了中央隆起(東沙、番禺、深滬淺灘)和兩側凹陷的總體格局,兩側凹陷發育多種類型的湖相生油凹陷,主要為古近系陸相沈積。在我國陸內裂谷盆地中,坳陷多為獨立的沈積體系,油氣生成、運移、儲存和聚集多在同壹坳陷內進行,且多為自生自儲、自生鄰儲。這樣油源損失更少,生儲系數更高。由於珠江口盆地構造圈閉不發育,裂谷深層油源多通過斷層進入上覆海相砂巖後在高位圈閉中聚集,部分運移至遠處圈閉中聚集。在朱彜凹陷的北側,凹陷的南緣發現了許多油田,但凹陷的北部油田很少。既與裂谷期的古隆起有關,也與面向大陸的北坡海相地層難以形成圈閉有關。目前儲量最大的劉樺11-1油田位於中央隆起裂谷期的上覆生物礁帶,油源主要來自北部凹陷,通過珠海組砂巖輸導層向隆起的高部位運移(圖225)。從圖224和圖226分析,海水較深的南側烴源條件更有利。比如北部的高生油區僅限於惠州等凹陷,西南部的高生油區如白雲凹陷範圍很廣,含氣強度就更不壹樣了[110]。目前油氣成果明顯與海水深度建設條件有關。

1.中央隆起北側

該區已發現多個油田(圖226a),大部分為文昌組(e 2)和恩平組的裂谷湖相烴源,並通過斷層進入珠海組和海相珠江組(N1)的圈閉成藏,上覆區域性海相泥巖蓋層,油氣生成、運移、儲存和封蓋的支撐條件良好。但該凹陷缺少大型圈閉,儲量普遍較小。凹陷內文昌組-恩平組砂巖未發現自生(鄰)儲層,認為深部砂巖物性變差[152]。但當烴源巖進入生油窗階段時,相鄰或夾層砂巖的物性應較好,如果有及時的圈閉,應容易成藏並保存下來,今後應加強這方面的勘探。中海油近日宣布文昌油田群(19-1,15-1,14-3,8-3)試采成功,其中19-1已投產,預計最高日產量可達65438。特殊條件下形成的劉樺11-1油田(圖225)充分體現了海陸過渡和海相砂巖作為裂谷上部運移的意義。因此,從含油氣系統的角度對生油凹陷之間的隆起和鄰近的區域隆起進行深入研究,尋找更豐富的油氣田。同時,由於該區新近系覆蓋不是很厚,裂谷內的烴源巖仍處於生油窗口期,是我們勘探石油資源的有利區域,要特別註意。

2.中央隆起南側

南側的珠二坳陷張性β值增大到6(北側的珠壹坳陷為1.4),實際上造成了地幔底辟,海底熱流高,地幔侵位異常(姚伯初,1994)。從烴源條件分析(圖226),南部古近系裂谷湖相及其上部海相泥質巖的烴源優於中央隆起北部,但目前油氣成果不多。近年來,國外頻繁報道深海富油區的信息,我國也開始加強這項工作。荔灣氣田[501]的發現引起了極大的關註。學者們越來越多地討論南海北部的深水區[502 ~ 505]。

目前主要是壹個深水陸坡的白雲凹陷,面積約2萬平方公裏。在新生代的不同時期,不僅有陸相河湖沈積,還有淺海和深海沈積。近年來,除荔灣氣田外,在白雲凹陷北坡及鄰近的番禺隆起和東沙隆起[]發現了劉樺19-1、番禺30-1、34-1、29-1、35-1等壹批氣田,應關註白雲凹陷豐富的烴源,加強地震層序地層學研究。對烴源巖、儲集巖和蓋層的分布和關系有了新的認識,大大提高了白雲凹陷深水區的油氣遠景評價。

圖226珠江口盆地生油強度及油田分布[110]

雖然文昌組(E2)沒有直接鉆井獲得烴源巖的物質資料,但根據地震反射和層序分析,認為白雲凹陷文昌組沈積厚度變化較大(圖227),部分次凹陷厚達6000米,具有低頻強反射的特點。對於鄰區,可能主要是深湖優質烴源巖沈積。推測大部分已深埋並演化為天然氣,但凹陷南部隆起可能熱演化程度較低,仍有石油勘探條件[502,503]。根據鄰區大量地球化學分析資料,烴源巖平均總有機碳含量為2.19%,有機質主要類型為ⅱ2。在埋藏相對較淺的地區,早期可生成部分液態油,大範圍內以氣為主。珠海組海相沈積泥質巖,中央隆起及其以北有機質含量普遍較低,成熟度不夠。而在深水區的白雲凹陷,“有機質豐度和成熟度會變好[501]”。推測珠海組碳酸鹽臺地和深水扇下可能有較寬的海相烴源巖。因此,白雲凹陷廣闊的烴源條件在珠江口盆地是最有利的。

圖227南海北部大陸邊緣凹陷剖面圖[501]

珠江口盆地深水區儲層沈積相帶研究較多,主要是上覆文昌組和恩平組烴源巖的珠海組和中新統。不僅有孔滲良好的輸導儲集三角洲和深水扇砂體[503],還有深海碳酸鹽臺地和生物礁儲層(圖225),還有更廣泛的多旋回厚層泥巖蓋層。學者們從各個角度強調白雲凹陷等各種有利設施。彭大軍預測“疊加在古近系潛在烴源巖上的深水扇體系將成為珠江口盆地的勘探重點[505]”;龐雄等人特別論證了白雲凹陷“北氣南油”的前景,只是類似的預測成為下壹步油氣勘探的重點[503,504]。

因此,珠江口盆地不僅要繼續擴大中央隆起和珠壹、珠三凹陷的儲層,而且要以(珠二)白雲凹陷為主的深水和陸坡地區為重點,以勘探大氣田為目標,兼顧南部隆起帶可能的油田,特別要重視珠海組巖性-構造復合型大圈閉形成條件的研究。

(B)北部灣盆地

1.概觀

北部灣盆地的新生代構造與珠江口盆地中央隆起北部相似,在南海洋殼被拉開之前就在拉張力學狀態下發生了裂解。K期末和E1期,零星充填小盆地,E2期南海洋殼即將張開時最深。流沙港組壹般為深湖-半深湖相沈積。E3-N1期間,緊張局勢逐漸緩解,海水逐漸入侵。由於裂谷內小斷層、小構造發育,且E2、E3地層多套泥巖,裂谷內存在壹定的封堵條件,不像珠江口盆地“陸相海相儲”、“下相海相儲”和長距離運移的成藏模式。而是以流沙港(E2)自生儲層為主體,與之相鄰的柳二段生烴層上下運移,在儲層內隆起或斜坡的圈閉內聚集。局部通過斷層向上運移至海相披覆圈閉形成油氣藏,或運移至高處潛山形成油氣藏。

裂谷中的古近系沈積非常厚,在西南、海中部和烏什凹陷超過5000米(圖228a)。加上新近紀(圖228b),古近紀的埋深往往達到7000米。目前大部分鉆井不在凹陷中心,而是在凸起和斜坡之上。流沙港組鉆井僅2000米左右,不能代表凹陷中心的物性。

北部灣盆地烴源巖厚度和有機質含量較高。根據流沙港組成熟烴源巖等厚圖[152],海中、威縣、烏石、邁陳凹陷有相當數量的烴源巖,柳二段下部有50 ~ 100 m的高強度烴源巖。但除了西南和福山地區有活動構造外,尚未發現像樣的油氣田。尤其是凹陷面積最大、計算產油量最大的海中凹陷[152]壹直沒有正式成藏,也沒有得到合理的分析和討論。因此,可以認為北部灣盆地的油氣前景需要進壹步研究和探討。

2.未夕南凹陷油藏地質特征。

未夕南凹陷毗鄰盆地北緣最大的斷層,構造活躍,斷層密集。新生代裂谷深達8000米,相對較窄。凹陷內有多條次級同生斷層,分為多個次級凹陷(圖229)。已經發現,油田基本上圍繞次級凹陷[496]。油氣大部分近距離聚集在古近系邊緣斷層、斷鼻等圈閉中,少數通過斷層進入新近系披覆圈閉,部分向下或橫向運移至低凸起潛山。而衛11-4油田是位於衛西南與海中凹陷之間的凸起上第三系披覆背斜油藏,深度僅1000米左右。儲層物性好,油水界面統壹,但含油飽和度不高。靠近盆地附近主斷層的衛10-3油田也感覺油藏後勁不足。這些情況反映出,雖然密集的斷層對油氣聚集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分割也導致了運移和堵塞,難以大面積聚集油氣。

3.北部灣盆地油氣潛力分析

北部灣盆地烴源條件較好[152],烴源巖在E末期逐漸成熟,早期形成的圈閉中可能已經形成了壹批油氣藏。隨著N+Q繼續深埋,雖然增加了新的圈閉條件,但深部運移和儲層條件變得更差。新的成藏條件越來越復雜,早期儲層也會發生變化。復雜性規律問題將在新的實踐和研究中逐漸被認識。

面積和產油量最大的海相凹陷及其斜坡、斷階和凸起可作為下壹步研究和勘探的重點。海中有七八個次凹[152],次凹之間的低凸起和斷裂帶有利於油氣聚集。特別是凹陷內大中型構造較多,值得高度重視。海中古近紀裂谷的中心在北面,新近紀坳陷的中心在南面(圖228)。應註意對早期油氣藏的影響和晚期油氣藏的特征。靠近深窪地的凸起要特別註意,以便發現壹些較好的油田。

其他凹陷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大致重合,因此可以在凹陷內的次級凸起、斜坡和斷裂帶進行圈閉的選擇和研究。由於儲層物性差、埋藏深,在凹陷中心很難找到常規油氣藏。

從海相坳陷的構造和發育分析,有可能形成大規模的深盆氣,可從地質條件和可行性上專門研究。

圖228北部灣盆地古近系和新近系沈積厚度示意圖[152]

圖229北部灣盆地未夕南部凹陷油氣運聚示意圖[496]

(3)瓊東南盆地

1.概觀

瓊東南盆地在漸新世廣泛海侵,在新近紀形成了壹個厚的ne向中央坳陷,現代大部分是深海區,覆蓋了古近紀裂谷,至今未見始新世沈積體。根據鄰區資料和地震解釋,認為始新統也應為陸相地層,裂谷中心為深湖源巖沈積[110],推測為本區重要的油源層。但現在埋藏較深,其早期生油或成藏儲層除北部外,大部分演化為天然氣,與其上海烴源混合,難以追溯湖相烴源的油氣系統。專家推測,始新統[111]是營9井北部和崖城1井原油的主要烴源巖,因為北側的新近系厚度只有2000m左右,而中央坳陷厚達六七公裏。漸新統崖城組-陵水組以濱海沼澤-半封閉淺海相為主,有機質大部分來源於陸生植物,以ⅲ型幹酪根為主,這是確定瓊東南盆地以天然氣為主的依據。新近系為厚層海相沈積,向南為深海相,具有壹定的生油條件,有機質含量低,成熟度不足。

瓊東南盆地古近紀裂陷期構造活躍,新近紀以南傾單斜為主,構造和斷層不發育,沈積厚度大,導致早期構造埋藏深。地層巖性向物源北部變厚,不易形成上傾消亡趨勢,需要斷層等構造的配合。目前勘探工作只能集中在1斷層的上盤和北側,在廣闊的中央坳陷帶開展工作難度較大。

圖230 YC13-1氣田供氣系統及盆地陵水組壓力系數分布圖[110]

2.卓然崖城13-1氣田。

該氣田位於瓊東南與鶯歌海盆地連接的高斷塊上的披覆構造中,具有許多特殊的優勢:壹是基底隆起背斜構造,陵水組和三亞組被向上切割的楔體與構造的組合很好地圈閉,是古近紀末和新近紀初多期活動的早期構造(圖230a)。陵水組和三亞組砂巖物性好,分別形成統壹的氣水界面。其次,主力氣層緊鄰本區重要烴源巖崖城組,東部為延安凹陷,西南部為1斷層下的鶯歌海盆地裂谷,包括始新統湖相氣源。氣田的氣源可以從另壹個盆地(鶯歌海)進口嗎?經過長期的爭論和各種地球化學資料的對比,大多數學者[110,508,510]認為鸚哥盆地崖城組天然氣通過1斷層進入上盤隆起的不整合面,然後運移至陵水組等砂巖儲層。優勢在於兩個相鄰生烴凹陷聯合補給,形成大氣場。第三,在地壓場中處於非常有利的低電位位置(圖230b)。延安凹陷和鶯歌海盆地深凹陷陵水組壓力系數高達2 ~ 2.3,而Yc13-1基本為大氣壓,壓差大,運聚能量高。被氣覆蓋的梅山組為高壓蓋層(圖230a),其上有多套泥質區域蓋層,天然氣保存條件理想。

3.瓊東南盆地油氣潛力探討

找油田的目標並不明確,尤其是中央坳陷及其以南地區,因為埋藏深,有水,很難考慮。凹陷北部有幾個方向:壹是盆地東北部松南、包道等凹陷的斷層相互溝通,E2層油源形成於裂陷期的凹陷邊緣構造,如松32-2超覆尖滅構造在營9井獲得油流[152]。第二,新近系海相生儲組合總體上向南傾斜。瓊東南盆地新近系是壹個緩坡臺地,海水頻繁進退。多數海相砂體在物源方向不易上傾消亡,只能在分支、臺階或斷層等特殊條件下圈閉。研究和圈定海相砂體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地震綜合解釋,認為樂東(LD)30-1有東西向分布的大砂體,面積超過500km2,但樂東30-1-1A井為高地壓潛力區(2.0),僅發現氣測異常。在中央凹陷大型砂體Yc35-1背斜(劉皇組,4600米)發現了氣藏。在樂東30-1-1A和Yc13-1-1之間的地震剖面上(圖231),可以看到淺層有明顯的大規模前積構造,其上覆蓋著密集的反射。研究新近系海相砂體的沈積構造、分布與海相烴源層的關系,有可能發現重要的巖性油氣藏。再次,只要有連通烴源的通道,新近紀碳酸鹽巖臺地邊緣的生物礁和海灘就有自己的封閉能力。

圖231 C-427-84層序界面及沈積相解釋剖面[110]

瓊東南盆地天然氣的潛力比油藏大得多。原是烴源巖,後期由於埋藏較深,已演化為天然氣。如Yc13-1氣田南部和西部,E2組為深湖相,E3組為海相烴源巖,後期均以氣的形式存在。此外,濱淺海相ⅲ型幹酪根的烴源巖和煤層主要是天然氣。

瓊東南盆地油氣雖有壹定潛力,但大部分烴源巖屬於中-差和良級,尤其是新近系海相有機質含量低。大型構造圈閉不多,較大的圈閉以深層砂體、潛山、斷塊為主,成藏條件和後期改造復雜。YC13-1的再現情況還不清楚,大部分都是深水條件。因此,在近期內,深入研究仍是主要任務。壹是在中央凹陷以北海水較淺、埋藏不是很深的地區,預定和選擇若幹目標進行勘探,以期在成藏規律上有新的突破,逐步推進。同時,組織力量開展中南深水區和深埋區研究。

(4)鶯歌海盆地

1.概觀

鶯歌海新生代盆地的構造、方向和成藏機制與南海北部其他盆地有很大不同(見圖223)。鶯歌海盆地不僅處於南海洋殼伸展的力學範圍內,而且還受到印度支那陸塊和中國大陸相對構造活動的影響。新生代早期,由廣泛的充填和陸相裂谷湖盆沈積逐漸轉變為海洋乃至深海。據推測,當時地殼減薄至5km(現今地殼厚度為22km-新生代沈積巖厚度為17 km) [110],接近南海現代洋殼厚度。顯然,鶯歌海盆地的發展與地幔流的上升有直接關系。古近紀海陸過渡時期,石油地質條件可能非常活躍;但由於近萬米的新近系海相沈積,難以解釋古近系油氣的生成、儲存、運移和聚集。由於厚層海相泥質巖和高沈積速率造成的高壓壓實,盆地的超高壓高溫突出,形成壹個巨大的高壓密封盒。局部突破是高壓熱流體刺穿,深層超高壓氣逸入淺層近正常壓力圈閉形成氣藏,如東方1-1(已成為我國海域最大氣田)、樂東22-1、樂東15-1等氣田[518]

2.烴源條件良好。

鶯歌海盆地早第三紀構造活躍,陵水組以下沈積主要為裂陷湖相沈積(圖232),湖相泥質巖有機質含量高。古近系烴源巖在新近紀初的海相坳陷和披覆沈積時期逐漸成熟,同時還發育裂陷邊緣斷層、牽引背斜和地層巖性圈閉。推測曾有壹次成藏高峰,其規模可能大於南海北部的其他盆地。

新近紀裂谷作用減弱,形成相對統壹的坳陷型海相沈積盆地。淺海和深海循環多次,從西北向東南發展(見圖223)。新近紀沈積速率很高,總厚度達萬米。現在仍處於快速沈降階段,多套欠壓實沈積形成獨特的超高壓高溫盆地。

鶯歌海盆地海相泥質烴源巖在裂谷作用後(新近紀)十分發育。由於沈積厚度大,地溫高,成熟度閾值約為2200 m [512],多為成熟-過成熟。淺層烴源巖有機碳含量普遍較低,但Q井較深部位(3750 ~ 4535 m)有機碳含量較高(1.52% ~ 3.03%) [513]。該樣品為井壁取心,經解除鉆井液汙染處理後認為是良好的烴源巖,具有較大的生烴潛力。

鶯歌海盆地新近系海相範圍廣,烴源巖厚度和成熟度高,但新近系構造不發育。盆地內超高壓下如何形成常規油氣藏尚無實例,應認真勘探。

圖232鶯歌海盆地中西部沈降中心變化垂直剖面圖[110]

3.隔膜熱流體壓裂次生氣藏

目前鶯歌海盆地已知氣藏多處於淺未熟區的正常壓力區,是深部高壓氣體經底辟刺穿垂直運移至頂部披覆構造形成的。前期專家強調泥底辟作用;經過地球化學分析和疊前深度偏移,認為不存在泥底辟,而是壹個“活動熱流體底辟構造”[512,110]。或者闡述了盆地內的拉應力場形成剪切斷裂,觸發高溫高壓的泥熱流體的底辟活動。泥底辟構造上部的剪切斷層為天然氣的向上運移提供了通道,超壓的向上釋放也為天然氣的集中運移提供了動力。董等人對這壹機理作過專門論述[512],將底辟熱流體壓裂分為三個階段:(1)超壓流體囊形成;(2)龜背拱起;(3)骨折穿刺(圖233)。在LD8-1地震剖面上顯示得很清楚,可以看到“模糊帶”氣柱和淺層跨層壓裂群的例子。

4.鶯歌海盆地油氣潛力分析

該盆地整體烴源面積、厚度和不同有機質豐度在南海北部盆地中首屈壹指。但目前已發現油氣田及儲量,除東方1-1。就油氣保存條件而言,上部多套區域蓋層優良,甚至烴源擴散微乎其微。關鍵是新近紀海洋沈積物很厚,中心可達壹萬米。沈積速率快導致欠壓實形成超高壓,地溫梯度高,生烴演化非常強烈,高壓氣體不斷擠入砂巖。過載使儲層孔隙度降低,超高壓現象更加嚴重,逐漸成為壹個巨大的高壓密封盒。新近系斷層和局部構造不發育,盒內氣水關系非常復雜,橫向和縱向運移非常困難。

圖233鸚哥盆地地熱流體破裂原因及地震剖面實例[512]

目前,淺層新近系生油窗油藏的形成尚不清楚。新近系淺層地下有機碳含量低(0.45% ~ 0.55%) [511],高地溫梯度生油窗口很窄,鉆井中主要為氣顯示。但由於鉆井分布不均衡,今後應註意在廣泛的烴源窗內優質烴源巖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追蹤和勘探石油資源。

5.鶯歌海盆地的客觀天然氣儲量可能很大。

由於新生界陸相和海相烴源巖組合多,面積大,總生烴量很高,且多以氣體形式存在,所以區域封閉能力強,氣體泄漏擴散次數不會很大。然而,其成藏條件相當復雜。它們討論如下:

壹是古近系(主要是E2)裂谷湖盆烴源巖,漸新統海相坳陷沈積,下部烴源巖逐漸成熟生油,根據裂谷規律,從坳陷中心向裂谷兩側的高部位或凸起運移,聚集了壹批早期儲層,在新近紀時全部演化為天然氣。在早期促進底辟的條件不足時,天然氣不僅通過斷層垂向進入上覆海相砂巖,而且大多被封存在超高壓致密砂巖層中。後期構造觸發的底辟可能向深層擴散(圖233),“模糊帶”達到5.0秒的地震波深度,但大部分氣層會留在深海海底。

其次,厚度近萬米的漸新統和新近系海相沈積含有多套烴源巖,有機質含量不均衡,生油窗口窄。大部分氣體生成或演化成氣體,進入相鄰砂巖,上部封閉條件特別好。超高壓現象部分原因是欠壓實,欠壓實主要與持續生烴和充註有關。由於持續的載荷,在砂巖致密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超高壓。新近系構造相對穩定,缺少斷層和褶皺,天然氣運移在縱向和橫向上都不順暢。盆地中心區域成了壹個巨大的高壓密封盒,也是壹個巨大的“深盆氣”。漸新世和新近紀砂體中充填的高壓氣體總量驚人!如果觸發條件具備,高溫高壓氣體可能向上刺穿,但只是這個含氣田的壹小部分。大量高溫高壓氣體仍儲存在不同程度的致密砂巖中,埋藏在6500米以下的致密和超致密砂巖中的高壓氣體目前不易勘探開發。海域能否開發出6500m以上的“深盆氣”和常規儲層超高壓氣?如何發展?有必要研究成藏規律和可行性。

第三,晚近期(5Ma左右)構造相對活躍,右旋扭轉派生的南北向強烈擠壓,或在中央拗陷帶內轉換伸展,形成雁列式NS向剪切斷裂[511]。導致深層超高壓氣體刺穿並向上運移,在淺層圈閉中形成大氣次生氣藏。這是近期最現實的領域。當然,如果沒有匹配的圈閉和蓋層,被底辟向上刺穿的天然氣很容易散失,或者在多孔砂巖中沿斜坡向上運移。在海南島西海岸看到很多氣苗,這是逃逸現象。

中央坳陷有五排底辟構造帶[511],新發現的氣田都與此有關。要集中部分科研力量進行深入研究和規劃,形成盆地新壹輪攻勢,爭取發現更多類似東方1-1的氣田和儲量。同時,開展中深層超高壓、更大天然氣資源的勘探。

(5)臺灣西南盆地

西南臺盆地位於各種構造的交匯和轉換部位,晚期受南海地殼驅動俯沖到呂宋島弧之下。新生代的地質構造不同於南海北部其他盆地,尤其是古近紀,缺少大型裂谷型陸相湖盆。臺南凹陷沈積最厚,島上鉆井密集,並未證明早新生代裂陷的存在。盆地以新近紀海相沈積為主,最大厚度8500米,凸起約2500米,凹陷中心的中新統(N1)厚度可達4000米,被認為是主要的烴源巖。CFC-1是臺灣省島南部油氣田和海域中央低凸起漸新統砂巖中的高產油氣井,可能都起源於漸新統[151]。

整體上沒有厚而優質的生烴層,在未鉆深凹陷可能會變好。盆地內構造和地層巖性圈閉比較發育,儲層物性也很好。從鉆井油氣分析,似乎烴源不夠豐富,油氣產出後勁不足。盆地內深斷陷不明顯,但淺部斷裂活躍(圖234),能否形成和保存大型油氣田值得關註。而且大部分海域都是深水區,要加強分析研究,有了新的認識才能開始新壹輪的工作。

(6)南海北部(華南南部)新生代裂谷盆地

新生代裂谷(主要為E2)中,大陸裂谷與海域盆地具有相同的伸展裂谷模式,兩者均以陸相深水和半深水湖相烴源為主。而壹般裂谷盆地的“三層”型(斷陷、披覆)在華南陸地上不太發育,裂谷後沒有繼續下沈,缺少坳陷和披覆階段,古近系地層和斷層直接出露地表(見圖235)。總的來說,沒有區域性的封蓋系統,特別是缺少新近系海相泥質蓋層,油氣損失嚴重。零星小儲層只能由局部蓋層形成,如三水盆地,不可能大面積聚集成大中型油田。因為埋藏淺,有些烴源巖不成熟,壹般還沒到熱演化氣階段,不可能有好的氣田。

有些盆地烴源接近基底潛山,如百色盆地(圖235b)被整個古近系覆蓋,下部T2灰巖作為儲層被溶解,可形成多個小儲層[116]。此外,壹些盆地還出露了下第三系的優質烴源巖,如茂名盆地就有可觀的油頁巖資源[152]。

圖234臺灣省西南盆地構造示意圖和地震剖面示意圖[151]

圖235中國南方新生代斷陷盆地地層分布及剖面圖[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