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鑄造針灸銅像的是
是北宋王於公元1026年率先鑄造了兩尊針灸銅像,並撰寫了《同仁腧穴針灸圖說》。《銅仁腧穴針灸學圖說》,全稱《新鑄銅仁腧穴針灸學圖說》,針灸專著,3冊,附穴位計數壹冊。北宋王作。是公元1026年編的。共有657個穴位,除雙穴外共有354個穴位。與針灸《A-B經》相比,增加了清陵、厥陰俞、高壹俞三個雙穴,靈臺、陽關兩個單穴。穴位的排列是根據《A-B經》的長短和《外臺秘笈》來安排的。第壹冊和第二冊按照十二經脈和督脈、任脈的經脈排列。第三冊論述了腧穴的適應癥,分為四側:凹陷、蹲伏、側旁和正常、頭、面、肩、側頸、頦俞、側腋、腹部。這種排穴方式的好處是可以讓人了解古代經絡系統,方便臨床需要。這本書不僅在當時刻制出版,而且還刻在索國寺的仁濟堂,在中國針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