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位於中國中部,山西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橫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它北起北京西山,南至豫陜交界的吳王。它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800余裏,被譽為“八百裏太行山”,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地理分界線,也是我國第三階梯到第二階梯的性質。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m以上。這座山東部陡峭,西部平緩。西翼連接著陜西高原,東翼像壹座拔地而起的巨墻,屹立在馬平川華北平原的西部和北部。
壹、太行山區為什麽到處都是“雲臺山的影子”?
去過雲臺山旅遊的人會發現壹個神奇的現象,那就是到河南焦作的雲臺山旅遊後,再去太行山的其他景點看看,無論是河南、河北還是山西,到處都能看到“雲臺山的影子”——紅色的峽谷、長長的懸崖、奇怪的瀑布、池塘、溪流、泉水,總是那麽熟悉,只是形狀和尺度略有不同。地質學家告訴我們,太行山區這種無處不在的地貌被稱為“雲臺地貌”,是太行山區最具代表性的地貌。
雲臺地貌壹般指太行山和燕山山脈發育的組合地貌景觀,由層狀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形成。谷壁如壁,絕壁如梯,峰巒有角。雲臺地貌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構造背景、巖石組合、氣候條件、水動力因素和地質演化過程。
雲臺地貌景觀是南太行地區典型的地貌類型,其特征是峽谷鱗次櫛比,谷壁如墻,梯田如梯,峰巒棱角分明。由於太行山斷塊(山西高原)的強烈隆升和華北平原的強烈坳陷,在山西高原到華北平原的多條河流匯流過程中,水動力作用強烈切割山體,形成了許多山高谷深的峽谷和飛濺的瀑布。
由於太行山區大部分地方與雲臺山地層結構相似,山地地貌形成背景相似,“雲臺地貌”在整個太行山區具有很強的普遍性。難怪我們在太行山隨處可見“雲臺山的影子”。
二、太行山區典型的“三套地層”構造景觀
根據巖性特征,太行山區有三套地層。這三套不同的巖性特征,造就了太行山區雌雄同體的多臺階地貌景觀。
太行山區山腳下最古老的巖石是太古宙變質基底,可以追溯到25億年前的太古宙。這是壹片古老的花崗巖片麻巖,地貌常形成山前與谷底高角度的斜坡地貌。
古老變質巖之上是中元古代紫紅色應時砂巖,沈積於654.38+0.4億年前的中元古代海岸帶。巖石上的各種波痕和泥縫是當時地質環境的寫照,而太行山區眾多的紅石峽谷就是這套巖石的傑作。在地貌上往往形成了山中下部巨大陡峭的懸崖。
石英砂巖上覆地層為古生代碳酸鹽巖,形成於54億多年前的寒武紀-中奧陶世,當時是典型的陸表海環境。這是壹種現在已經消失的古代海洋。溫暖的海水較淺且湍急,非常有利於生物生長和碳酸鹽沈積。所以在這些地層中可以找到三葉蟲,三葉蟲在當時是壹種古生物。從地貌上看,這套巖層往往形成山體中上部的壹級緩坡和巨型陡崖。
上述地層形成後,該地區經歷了多期構造運動,由於構造運動,在這些地層中產生了多組宏大的、垂向的構造節理,成為太行山區峽谷群形成和演化的主導因素。
4.太行山有無數的峽谷和巨大的瀑布。
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的巨大反差,使得許多河流從太行山腹地向華北平原流出時,都追溯到現存的壹組組宏大而垂直的構造節理,強烈下切太行山,形成許多山高谷深的峽谷和飛濺的瀑布。峽谷深處,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層結構,壹系列發源於太行山腹地的支流從太行山峰巒上切割而過,形成了許多次生峽谷、溝壑、急流、瀑布、深潭和泉水。為太行山增添了美麗。
受地層結構和古地貌相結合的控制,在太行山階梯狀地貌的總體格局下,在許多山谷的中部,也就是太行山的腹部,形成了兩座巨型的陡峭懸崖,造就了太行山區許多100-300米的瀑布。
這兩個巨大的地貌懸崖是唐縣期夷平面控制下的第壹個以中元古代紫紅色應時砂巖為主體(部分地區為寒武系碳酸鹽巖地層)的懸崖景觀,壹般位於太行山或太行山前數千米範圍內,地貌景觀以長崖和U型峽谷為主。第二個懸崖景觀位於太行山腹地主脊附近,受太行夷平面控制,以奧陶系和寒武系碳酸鹽巖地層為主。地貌以碳酸鹽懸崖和障壁谷的形成為主,許多懸崖的高度可達300-500米。
五、古時候的千裏太行山,為什麽只有“太行八龍”?
音xíng表示山中斷的地方,另壹個表示山中的缺口。人們沿著缺口尋找,找到了穿越群山的路。
太行山作為中國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1000-2000米的地形差,成為兩者溝通的天然屏障,被歷史地理學家稱為“世界屋脊”。險峻的太行山像壹道屏障,隔絕了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這兩大文明發源地的文化交流,也阻隔了物質交流。然而,山脈隆起時產生的眾多斷裂帶打破了障礙,形成了穿過這些障礙的通道。
古往今來,從太行山南端的黃河之濱到北邊的燕山腳下,有雞冠、太行、百口、井陘、胡飛、浦陰、杜軍。太行八龍從南到北,以各自相似的形式穿越太行山,成為貫穿古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的八條咽喉通道,是三省交界的重要軍事關隘。在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上,中國歷史上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都在這些狹窄的山谷中輪番上演。
太行山八龍中,除了位於太行山最南端的吳王山與中條山之間的天然通道外,其余均經過太行山的山谷。水往低處流的鐵律決定了山西高原的水最終會流向地形差異很大的華北平原。正是這些發源於山西高原的數不清的水流,造就了太行山上的千溝萬壑。然而,事實上,所有這些山谷和峽谷並不能成為山西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理想的天然通道。如前所述,太行山區獨特的地層結構,不僅造就了雲臺美麗的階地和層狀地貌,也造就了山溝中可見的懸崖地平線和巨大的瀑布景觀,成為人類在山溝中自然通行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在太行夷平面與唐縣時期、唐縣時期與現代山前平原的巨大地形差異下,
其實太行八龍雖然大部分都是順著峽谷走,但並不順著谷底走。為了避免洪水等自然災害,這些古道主要是沿著主流山谷形成的山谷中壹些相對平緩的斜坡。這些理想地帶對應的地層地貌位置大致如下:山前壹般選在太古代變質巖形成的丘陵地帶或緩坡帶——元古界紫紅色應時砂巖頂面與下寒武統饅頭組紫紅色泥巖之間形成的唐縣圓盤狀寬谷的平坦面上,或饅頭組紫紅色頁巖形成的緩坡上——寒武系與奧陶紀之間賈汪頁巖形成的緩坡上——太行期或奧陶紀與石炭紀形成的現代山頂的平坦面上。
雖然這些特殊的層位為太行八蜻蜓的形成提供了自然條件。而這些特殊層狀面的相鄰面往往以階梯狀或高角度陡坡的形式存在,特別是在太行山中山區山頂(太行山中的夷平面)與山麓丘陵或寬圓盤狀谷面(唐縣的夷平面)這兩個大夷平面之間,唐縣的寬圓盤狀谷面與現代、泛濫平原地貌之間,形成300-500米的斷崖或波狀陡坡。
這種地貌結構組合的通俗比喻是,頂部是太行時期的準平原面,其下形成“寬盤谷”,“寬盤谷”內向下形成“U”谷,“U”谷底部向下形成“V”谷。
因此,要實現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的溝通,即使在壹些深谷中,我們仍然要面對“V”型谷、“U”型谷底、“圓盤形寬谷”的谷壁障礙。這三種谷壁往往以垂直或近乎垂直的懸崖出現,所有的道路只能在懸崖下戛然而止,望崖興嘆。
現代遊客大多能在這裏看到“太行瀑布”的豪邁風貌,因為在所有這樣的山谷盡頭的懸崖上,都有壹個“瀑布”在等著妳,雖然有些可能的瀑布只是雨後的曇花壹現。為什麽太行山區的巨大瀑布壹次又壹次的拜這些懸崖所賜?對古人來說,山谷中所有的瀑布都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對於現代遊客來說,這些古人難以逾越的障礙,或許就是現代美的壹個隱秘之處。
面對這些斷崖,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發現了壹些相對低窪的地方,於是,就有了幾乎所有《太行八弦》中常見的“羊腸阪道”和“十八盤”。這條彎彎曲曲的山路,角度很大,成為古人穿越絕壁之上的長崖地區的必經之路。曹操的《苦寒之旅》這首歌,說明了爬“羊腸阪道”的不易。
這種地貌結構是古太行山只有“太行八龍”的主要原因。
龔宇宜山和瓜皮公路
生活在太行山區的先民似乎世世代代都被大山阻隔,而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的壹篇諷喻散文《龔宇壹山》就是這種情況的最早寫照。
《龔宇依山》是關於壹個住在古代北山的老人的故事。他叫龔宇,住在北山。太行山和吳王山兩座大山擋住了他的出路,他不得不走很長的路進出。後來,愚公決定帶領兒子們用鋤頭挖這兩座山。文章講述了龔宇大無畏、鍥而不舍地挖山,最後感動了天帝,把山搬走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了太行山區交通的不便。然而,龔宇“下定決心,不怕犧牲,克服壹切困難,爭取勝利”的精神已經成為壹個堅持不懈的勞動模範。
今天生活在太行山的人,骨子裏似乎都有這種破山破墻的天性。為了改變這座山的屏障,在現實中,龔宇依山並不壹定存在。現代工程設備在太行山區挖出了交通要道。即使在技術設備還不是很先進的六七十年代,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仍然有懸掛的道路,可以證明這個奇跡。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錯誤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結束-
作者簡介:張,中國旅遊協會地質旅遊分會副秘書長,河南省地質調查院首席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地質科普旅遊之窗自媒體創始人,來自河南省沁陽市。主持或參與申報建設了數十個不同級別的地質公園和礦山公園;主編出版了《邙山黃土特征與區域對比研究》、《東亞裂谷對雲臺山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鄭州黃河科學指南》、《吳王山科學指南》、《雲臺山科學指南》、《帶妳去河南地質公園》,並參與出版了《河南省地質遺跡資源》、《中國吳王及其鄰區元古界地質研究》等多部專著。19986.888888868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