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正史是由權威性很高的政府撰寫的,史料來源遠比野史中的坊間傳說可靠。野史記載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所以有很多誇張虛構的言情成分,旨在娛樂大眾。他不在乎真實性。當然,正史是對的也不盡然,因為史書大部分都是代修的,也就是前朝的歷史被現朝修訂。由於朝代更替的戰爭,壹些史料肯定會丟失,而出於政治需要,前朝的壹些記載肯定會被篡改。畢竟像司馬遷這樣的歷史學家不多。
以《宋史》為例。現代人對宋朝的印象大多是“屈辱”,卻不知宋朝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巔峰!很多人說,宋朝贏得了戰爭,卻在袁譚聯盟中支付賠款,這是懦弱的表現。為什麽不考慮壹下二戰後美國對日本的援助?!都說宋朝軍事能力弱,但是蒙古鐵騎在歐洲所向披靡,卻用了50年才滅了南宋,還損了壹個大汗!!
至於妳說的缺少關於“太子掠北”的記載,那是因為史書記載的都是文官,他們主張文官執政,而武將強勢,文官就會弱勢,當然不會歌頌軍事。
當然野史的記載更離譜。比如劉根本沒有桃園三結義,包黑炭其實臉很白。到了宋朝,徐根本連個陳姓都沒有,陽門女子根本不存在。沒有那麽多官方的名字叫梁山三十六賊,武大郎其實是個帥神仙,西門慶其實是阿明王朝,康熙的私訪其實是關於明武宗鄭德的。
最後總結壹下,如果正史是八分真,兩分虛,那麽野史就是兩分真,八分虛。這主要是分析史記是否符合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人物,如果符合,可信度高,否則,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