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治未病的養生策略。

治未病的養生策略。

“治未病”是壹種防病養生的策略,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未病”壹詞最早出現在蘇文的四氣調神學說中。“故聖人能治病於未治之癥,謂之‘未病’。老公的病成了藥,亂成了治。過壹口井,爭壹個錐,為時不晚!”;《內經》有兩篇文章出現了“治未病”這個詞。《蘇文·蟄熱》說:“雖未發病,若見紅人刺之,謂之未病先治。”這裏所謂的“未探”,其實就是壹種先兆性的小病,也就是癥狀少而輕的壹個階段,類似於唐代孫思邈所說的。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現和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靈樞經逆順》壹文中說:“工刺其未出世者;其次,刺他們的人並不富裕...上班就不生病,不生病就不生病,這叫“也”。兩篇文章都強調要抓住機遇,在疾病爆發前進行治療,從而達到“防病”的目的。”“治未病”是中國衛生部門迄今為止壹直遵循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理念。它包括很多方面,如防患於未然、防止病情變化、防止病情逐漸變化等。這就要求人們不僅要治療疾病,還要預防疾病,並且要註意預防疾病的趨勢,在疾病發生之前就想好可以采取的應急方法,從而掌握疾病的主動權,做到。預防治療是通過預防或治療手段來阻止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方法。未病先防有兩層含義:壹是未病先防,強調照顧生活,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防止病後病情的蔓延,強調早診斷早治療,及時控制病情的發展演變。

“治未病”就是:

(1)重視健康,預防疾病。在《黃帝內經》中,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正氣存之,邪不可為之”的說法,並通過自己的醫療實踐加以應用,使之成為壹種獨特的預防醫學理論。只有強身健體,才能預防疾病,只有註重養生,才能強身健體。拍照的目的是調整精神和意誌,保持安靜,不受幹擾。把精氣藏在裏面,避免情緒過度變化,開朗樂觀,從而達到滋養真氣的目的。對於外界異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時避開,服從四季的變化,與外界環境保持和諧。要求人們飲食適度,生活規律,努力工作但不能使其過於勞累,同時戒絕禁欲,保存精氣。反對“以酒為漿,胡作非為,醉進家門,欲竭其精,消散其真”。否則會導致疾病和早衰。此外,在長期練習的基礎上,我們創造了許多有效的健身方法,如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和易筋經。

(2)預防疾病。疾病發生後,壹定要了解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機理,掌握疾病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變化規律,爭取治療的主動權,防止其擴散。比如用健脾和胃的方法來治療肝病,因為肝病容易波及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就是防患於未然。

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治未病”。孫思邈是唐代的壹位偉大的醫生,他非常重視在疾病發生之前對其進行治療。他把疾病科學地分為三個等級,即沒有生病的,想生病的,已經生病的。他反復告誡人們“防患於未然,治病於未然。”他的治未病理論主要集中在養生和防病治病兩個方面。他的《千金方耀》壹書包含了壹整套養生延壽的方法和措施,極具實用價值。余是明末清初的壹位醫家,他深知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刻內涵。他的《醫門之法》壹書,就是本著未病先防,早治的精神。比如中風門裏的人參補氣湯,是抵禦外感之風的預防措施;比如《血瘀勞》壹文,力勸男性放棄,希望自己的病能早點治,而不是等勞病了才發病。強調在疲勞達不到的時候,要調整榮衛,戒淫好色,積少成多,使疲勞難以成材。葉是清代名醫,對疾病的預防和變化有深入的研究。他在《論溫暖》中指出“要定居在壹個沒有惡的地方”。溫病屬於熱證,熱盛易汗,易傷津液,耗津液。因此,保護津液和陰是預防措施,也是控制溫病發展的積極措施。後來在《傷寒論》中提出了護津液、防陰傷的思想,實際上與葉“在無邪之地工作”的思想不謀而合,體現了防病的思想。此外,東漢的華佗創造了五禽戲健身法,晉代的葛洪強調氣功養生,註重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經驗也十分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