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什麽是水腫?有什麽癥狀和後遺癥?

什麽是水腫?有什麽癥狀和後遺癥?

過多的體液滯留在間質或體腔內稱為水腫,但水腫通常是指間質內的體液增多,體腔內的體液增多稱為水腫。水腫可表現為局部或全身性,全身性水腫時,常同時出現漿膜腔積液,如腹水、胸腔積液和心包積液。

疾病的起因

體液失衡的原因: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毛細管中的靜水壓力增加;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

1,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

見於蛋白質吸收不良或營養不良以及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腎臟疾病。當血漿白蛋白量下降到25g/L或總蛋白下降到50g/L時,可出現水腫,這是全身性的。

2.毛細管中的流體靜壓增加。

可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靜脈阻塞或靜脈回流障礙。局部靜脈反流梗阻引起相應部位組織水腫或積液,如肝硬化引起的胃腸壁水腫和腹水,心力衰竭時的腔靜脈反流梗阻引起全身水腫。

3.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血管活性物質(組胺、激肽)、細菌毒素和缺氧可使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水腫。炎癥性病變的水腫主要是由於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神經性水腫和過敏反應引起的水腫也屬於此機制。這種水腫通常發生在血管壁受損的部分。

4.淋巴回流受阻

乳腺癌根治術後,由於腋窩淋巴結切除後局部淋巴循環被破壞,可出現患側上肢水腫;絲蟲病時,由於淋巴管被蠕蟲堵塞,常出現下肢和陰囊水腫。此外,具有廣泛淋巴管的癌細胞的栓塞可引起局部水腫。

臨床表現

1,全身水腫

(1)心臟病、風濕病、高血壓及其他瓣膜、心肌等疾病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縮窄性心包炎。

(2)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腎衰竭期腎盂腎炎、腎動脈硬化、腎小管病變等。

(3)肝硬化、肝壞死、肝癌、急性肝炎等肝病。

(4)營養因素①初級食物攝入不足可見於戰爭或其他原因(如嚴重饑荒)引起的饑餓;②繼發性營養不良性水腫見於多種病理情況,如繼發性厭食(神經性厭食、重癥厭食、胃腸道疾病、妊娠期嘔吐、口腔疾病等。);消化吸收障礙(消化液不足,腸道蠕動等。);過度排泄或流失(大面積燒傷和滲出、急性或慢性失血等。),蛋白質的合成功能受損,以及嚴重的彌漫性肝病。

(5)妊娠因素:妊娠後半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等。

(6)內分泌疾病: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征、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庫欣綜合征、醛固酮分泌過多)、甲狀腺功能減退(垂體前葉功能減退、下丘腦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分泌減少)、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7)特發性因素這類水腫是壹種原因不明或未確定的綜合征(原因可能不止壹種),多見於女性,常與月經周期有關。

2、局部水腫

(1)淋巴原發性淋巴水腫(先天性淋巴水腫、早期淋巴水腫)和繼發性淋巴水腫(腫瘤、感染、手術等。).

(2)靜脈阻塞性腫瘤壓迫或腫瘤轉移、局部炎癥、靜脈血栓形成、血栓性靜脈炎等。可分為慢性靜脈功能不全、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征、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征和其他靜脈阻塞。

(3)炎癥是最常見的局部水腫。見丹毒、疔瘡等。

(4)過敏性蕁麻疹、血清病,以及食物、藥物、刺激性外用藥物等過敏反應。

(5)血管神經性過敏是過敏性或神經性的,可由昆蟲、機械刺激、溫熱刺激或情緒激動誘發。有些病例與遺傳有關。

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與水液代謝關系最密切的臟腑是肺、脾、腎,這三個臟腑功能失調是水腫的關鍵。所以中醫在治療水腫上,壹般以宣肺健脾溫腎為基本原則,具體方法如下。

1,宣肺利濕: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惡風、頭痛、四肢關節痛、咳嗽、舌苔薄白、脈浮。水腫首先出現在臉上,然後擴散到全身,對排尿不利。中醫把這種水腫稱為風水,多見於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常用方劑有越脈加術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常用藥物有麻黃、石膏、生姜、白術、防風、桑白皮、金銀花、連翹、薄荷、前胡、赤小豆、車前子、澤瀉、白茅根、益母草等。

2、健脾祛濕,利水消腫;臨床表現為全身尤其是腰部以下的凹陷性水腫,體重乏力,小便少,納差,胸悶,苔膩,脈細。常用方劑為五苓散合五皮飲,常用藥物為茯苓、豬苓、澤瀉、白術、桂枝、桑白皮、大腹皮、姜皮、陳皮、茯苓皮等。上身浮腫甚至哮喘者加麻黃、杏仁、葶藶子;下體腫脹用粉防己、川椒、厚樸等。比如濕熱過盛,心煩熱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苔黃膩,黃增多,木通,大薊等。

3、溫脾行氣利水;此法適用於脾陽虛體質虛弱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水腫,難以恢復,胸悶腹脹,納差便溏,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四肢冰涼,小便短赤,舌淡苔白,脈滑緩。常用方劑為石皮飲,藥物為茯苓、白術、附子、幹姜、厚樸、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豬苓、澤瀉、黨參、黃芪等。可以添加。

4、溫腎利濕:適用於腎陽下降者。主要表現為全身特別是腰部以下高度水腫,腰膝酸軟,四肢冰冷,精神萎靡,面色冷峻,小便短赤,舌質淡胖,有齒痕,脈沈弱。常用方劑有真武湯、金匱腎氣丸等。藥物包括茯苓、白術、白芍、附子、生姜、牡丹皮、澤瀉、山藥、山茱萸、肉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