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頤和園農耕編織景區的建設背景

頤和園農耕編織景區的建設背景

清朝乾隆皇帝為了表示自己對農業的極度關心和重視,下令將頤和園的壹角建成當時似乎有點不壹樣的農家村落風格,命名為“耕織圖”,並修建了織布房、染房、蠶房,同時種植桑樹。打造江南風情濃郁的水鄉。這似乎與頤和園的整體建築不太相符,但由於地處偏僻,給人壹種田野的氛圍。甘龍命人將元代畫家白澄繪制的48幅耕蠶織圖用雙鉤法用石頭刻成,並在禦河齋的遊廊上加上自己的題字,鼓勵人們勤耕織圖,發展農業生產,爭取豐收。他還親手制作了五首贊美耕織圖山水的詩,並在書法上加了“耕織圖”二字,鐫刻在昆侖石碑上,承海崖石臺座,立於雨荷河畔。為了讓這幅酷似江南神韻的水墨畫成為清漪園壹道亮麗的風景線,乾隆皇帝下令內務府將位於地安門附近的織染局全部遷到與稻田相鄰的戴宇橋西北,使“男耕”“女織”合二為壹。清宮內務府織染局是專門生產宮廷用絲織品的生產機構。它編織的布頭上繡有甘龍下令圓明園十三戶蠶戶搬遷耕種編織圖。周圍是大量的桑樹,蠶沙交錯,使“農織圖”的名稱更加名副其實。取代織染局後,耕織圖成了當之無愧的織染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