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當作壹種外在的、附加的任務,而應該是被影響、被感化,把這些內容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備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寫作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交際能力;還要註重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教育的和諧發展。
俗話說“無德則民不立,無德則商不興”,足見“德”的重要性。在應試教育中,教育者只重視學生成績的提高,而忽視德育教育,導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落後和壹些社會問題,必須重視德育教育。因此,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壹,即除了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理念外,還要善於把握課本中的德育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德育方法,註意德育的適度性,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備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小學語文教學包含著豐富多彩的教育模式。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第壹,正確把握教材,找準德育的切入點。
語文既是工具、知識、能力和文學鑒賞的結合體,也是壹門思想教育學科。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拓寬。它不僅是人們交流、思考、生活的工具,也是人們認識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它具有強烈的人文因素,在陶冶學生的人格、陶冶學生的情感、形成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或歌頌真善美,或鞭撻假惡醜,或刻畫作者的高尚品格和高尚人格魅力,或熱情謳歌祖國的大好河山和日新月異的社會主義建設...都是作者壹些思想感情的流露,包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這是語文教書育人的獨特優勢。我們語文教師要充分把握語文學科的這壹優勢,積極探索如何利用好語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找到德育的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說教,也不能人為地定壹個高層次,因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和政治課中的思想教育不是壹回事。在教學實踐中要避免走極端:既要教授語文知識,又要盲目強調思想教育。要寓教於情,寓教於理,有的放矢。比如在教“畫楊桃”的時候,壹個學生把楊桃畫成五角星,引起了同學們的笑聲。最後,在老師的指導下,這些學生終於學到了楊桃坐在不同位置形狀不壹樣的深刻道理,讓學生明白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想當然;在教顧靖的時候讓學生學習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教《秀子》的時候,要讓學生知道,死了壹切都是空的,不見九州就難過。王師在北方定下了中原日,家族祭祀不忘告訴奈翁。這首膾炙人口的愛國詩篇,有助於我們理解詩人陸遊“北定中原”、為統壹祖國而獻身的深沈而強烈的愛國激情,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對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生死觀、榮辱觀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使其人格逐步完善和成熟,明白如何做人、做什麽事。這是每個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深入學習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做好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工作。
第二,正確處理德育與語文教學的關系。
作為語文教師,學生不僅要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還要從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這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和地位決定的,是社會和國家賦予我們語文教師的歷史使命。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不要花太多時間,要點不要影響語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正確把握教材,找準德育的切入點;還要認真研究教材,處理好德育和語文教學的關系,不能本末倒置。語文教學,說到底,語文素養的提升才是主旋律和產物。德育只是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衍生品。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只有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才能避免篡奪主持人的角色,流於形式。也就是說,在具體操作中,教師不能把德育當成壹個節目來概括文章主題,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像分析文章那樣深入細致。正確的做法是: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重點,引導學生分析最能打動和震撼他們的語言和人物,加深理解,產生* * *音,從而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通過突出文章中的閃光點,讓學生發現它的光輝,深刻認識到它的真理的正確性或它的精神的價值,從而把這些精神的種子播撒到自己的心裏。比如《再見,親愛的人》壹課,教師不僅要教會作者如何選材,以體現和突出中韓兩國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國際主義友誼,還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知識的同時,接受這方面的教育。
(1)在教學作者背景中滲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時代和作者背景都不壹樣。課前預習這篇文章的背景,對學生來說是有幫助的,因為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還可以讓他們深刻感受到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認識作者的高尚品格,使他們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有助於進行道德教育。
(二)閱讀文本時滲透德育。
教材編寫者選擇這些課文是有原因的,從各個角度選材,以達到各種教育目的。在分析這些文本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其內容和特點,把握適當的時機,靈活地進行德育教育,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從學習古詩詞中滲透德育
詩歌自古以來就是傳統和弘揚中華文化最生動的載體,是千百年來塑造中國人人格氣質最獨特有效的方式。學生通過學習古詩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詩歌文化。古詩詞語言簡練精辟,每壹首詩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通過讀詩陶冶學生情操,通過積累古詩詞沐浴學生心靈。
2、反復閱讀,體會情感。
古人雲:“讀百遍,意自顯。”。意思是通過反復閱讀,理解課文的意思,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語文教材中壹些意境優美、情感強烈的文章,特別適合通過多讀達到德育的目的。只有把文本讀透、讀透,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的內容和人物的思想感情。閱讀的方式有很多種。在讀好課文的前提下,可以分角色讀,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和人物的內心世界。
3.通過分析單詞和表達來理解意思。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從而了解學生的思想感情。
(3)在語文實踐中滲透德育。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德育滲透的重要渠道。教師應充分利用綜合學習活動,開展德育教育,進壹步拓展德育內容。例如,在語文實踐作業設置中,學生可以就花生生長期間農民種植花生、采摘花生以及除草和噴灑農藥的情況做壹份調查報告。對於壹個簡單的作業,學生可以咨詢家長,然後自己做這個調查報告,讓學生了解花生種植的全過程,從而了解家長的辛苦,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要求教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語文學科中的德育素材並靈活運用,從而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和諧自然的情感氛圍中,讓他們體驗人性的光輝。我們應該重視小學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使學生在社會中更有競爭力,適應社會進步。
第三,認真研究學生,深化德育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活動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和互動。德育也是。道德品質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宣傳不應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要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的感染,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愉悅,體驗德育的魅力。只有珍惜和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的德育才能被學生所接受,才能達到教育和培養的目的。因為現在的孩子,要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優越,深得父母寵愛,缺乏關心、付出、奉獻他人的精神,意誌薄弱,經不起挫折;要麽我們知識面廣,生活經驗豐富,叛逆心強,容易與老師意見相左...這些都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帶來了壹定的困難。如果不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區別對待,不能結合課文內容及時進行德育教育,那麽我們的語文教學就不會成功,就達不到育人的目的。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壹個系統工程,是學生在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同時進行精神凈化的過程。不像思想品德課那麽直接。它蘊含在文章的字裏行間,是在深入學習文章的過程中發現和感知的。它與教師的發現、挖掘、利用和引導,與學生的學習、感知、體驗和實踐,與新課程標準、教材和國家教育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真正做好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德育工作,必須學習新課標,認真研究教材編排體系,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思想教育點,了解學生,註重把思想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和活動中,把道德修養與語文知識訓練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教材中鐫刻的生動形象和講述的具體事例,潛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學生,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