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醫古籍出版社頭痛頭暈。

中醫古籍出版社頭痛頭暈。

小編導讀

隨著社會生活壓力越來越大,高血壓越來越普遍,很多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早早加入了高血壓大軍。目前西醫對高血壓的治療主要依靠藥物控制癥狀,但很難徹底治愈疾病。那麽在控制血壓方面,除了湯劑,中醫還有哪些輔助療法呢?

中醫典籍中沒有高血壓的名稱,至今沒有形成統壹的名稱。但根據其以頭暈、頭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特點,目前臨床上常將其歸為“眩暈”和“頭痛”。中醫對高血壓的認識源遠流長,主要來源於眩暈、風眩暈、肝風、肝陽、頭風的理論認識。

(1)穴位按摩

合谷、太沖、祁門、雪海。

操作方法:取臥位或坐位,全身放松時用指壓法,即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壓穴位,做輕柔的圓周旋轉活動,以有酸痛感為度。每個穴位按揉2 ~ 3分鐘,每天操作1 ~ 2次。

(2)耳穴按壓

耳穴是全身信息的反射點和控制點。該療法可以刺激耳朵的特定反射區並向中樞擴散,通過調節神經、體液等多種因素達到調節血壓的目的。

要點是降壓溝、交感、神門、皮質下、心、肝、腎。

根據頭痛部位取穴:額部、枕部、顳部。陰虛火旺,痰火擾心加枕小腸;血瘀加肝;心腎陽虛加腎虛。

操作方法:用棉簽對所選穴位及周圍皮膚消毒,晾幹,將王不留行籽或磁珠粘在膠帶中間,用鑷子夾在所選穴位上,用指尖按壓,找到所選穴位的敏感點,按壓後上火。每天按壓2 ~ 3次,每次3 ~ 5分鐘。

(三)結核病的治療

操作方法

①用圓針刮痧器從唐寅穴向上行穴刮,手法輕柔,以皮膚潮紅為度。

②以百會穴為中心放射狀刮擦整個頭部,經過頭部的穴位和頭部的額、頂、顳、枕部;並按百會、四神聰、風池穴、風府穴。刮擦頭部不需要使用固化介質,也不壹定要出疹子。操作時雙手配合,輔助雙手托住患者頭部,操作雙手刮除,保持頭頸穩定安全。感到疼痛、酸、腫脹、麻木等是正常的。在當地。

③從上往下刮橋弓。刮橋弓時,不應同時刮兩邊。妳應該先刮壹邊,然後刮另壹邊。手法溫和而輕微。

④刮頸肩膽經風池穴、肩井至肩峰端及背部膀胱經1側線,刮背部督脈,從大椎向長而強方向刮,需求萌出,點按刺激肝俞、腎俞。⑤點擊刺激陰陵泉、太溪、太沖、懸鐘、昆侖、Interrow。

(4)功法練習

可以選擇降壓按摩運動,每天早晚1次,每次20分鐘左右。

1.準備活動

動作要點是落座,自然垂臂,保持身體直立,全身放松,輕閉雙眼,均勻呼吸。

專註於行動。輕輕閉上眼睛,均勻呼吸。

功能協調呼吸,冥想和療養。

搓搓手,保持眼睛明亮

動作要領兩手掌搓在壹起,四指打孔,貼在眼睛上,1分鐘。用左右食指第二節內側刮眼窩,從唐寅點開始到太陽穴,從內眼角到外眼角,先用上下輪刮眼窩,重復20次。用拇指按壓太陽穴位置,力度適中。

動作重點是四指並攏,輪刮動作輕柔,搓力不可過猛。

清肝明目,消除疲勞的作用。

3.用手指梳理頭發,激活經絡

動作要領:手指分開成爪,前後左右各梳15次,四指並攏,從額頭中間開始,沿發際線穿過太陽穴,推回耳後風池穴10 ~ 15次;呼氣時,雙手放松,甩向身體兩側。這樣重復12次。

行動重點適度集中;梳頭後,雙手用力向下甩,放松在身體兩側,就像蕩秋千壹樣。

功能疏通經絡。

4.千斤百會穴

動作要領壹、右手正中按壓百會穴49次,同時收緊前後陰;後左掌向下,右掌在左手背上(女相對),雙手勞宮穴重疊對準百會穴,手順時針懸9或21圈,手逆時針換9或21圈;最後用右手掌輕敲百會穴108。

動作重點是全身放松,點擊的力度不要太大,有輕微的麻木感。

功能理氣通脈。

5.耳後健腦補腎-前段

動作要領:用豎蓋將手掌貼在耳朵上,直接在耳朵前後摩擦49次,力度適中,直至耳朵發熱。擡起右手,拇指在前,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在後,從上至下、由輕到重,繞頸3 ~ 5次。然後擡起另壹只手,同樣做1次。左手托住右頸肩3 ~ 5次,然後右手托住左頸肩3 ~ 5次。雙手拇指摩擦風池穴,半分鐘後感到酸痛為止。

動作側重於適度的揉搓和輕柔的握持。

功能:聽力,沈默,補腎氣。

6.上肢四穴調節氣血

動作要點前臂彎曲90度,放於腹前,掌心向內,另壹手拇指放於曲池穴,前後移動,左右交替,各16次,力度適中,以該穴為酸脹程度。手掌傾斜45度,拇指在內關穴來回推動,左右交替,各16次;用拇指和食指相對按壓揉谷和勞宮穴,配合呼吸1 ~ 3分鐘。

動作的重點是揉要均勻,穴位有輕微的酸脹感。

功能:補益心腎,清心瀉火。

7.經常捏拇指。

動作要點是壹手握趾屈足背,另壹手將湧泉穴放在拇指上,旋轉手指1 ~ 3分鐘,左右交替,直到腳感到熱痛為止。

動作的重點是揉捏要均勻,可以和按壓結合。

功能通關,安神定誌。

8.從裏到外跟著腳跟走

動作要領:將小腿提板放在另壹條腿上,四指彎曲,放在腳後跟上,沿小腿內側(足少陰腎經)和小腿外側(足陽明胃經)自下而上做螺旋摩擦,來回重復5次。重點揉捏太溪穴、昆侖穴、足三裏穴、豐隆穴等。,從而產生壹種酸脹麻木的感覺。

註意以螺旋的方式摩擦。摩擦後,妳應該感覺到皮膚上有輕微的熱度。

功能:補腎經絡,調理氣血。

9.肝膽通了就敲。

動作要領:敲足厥陰肝經:從曲泉穴順著小腿內側經三陰交、中峰等穴,敲太沖穴。敲少陽足膽經:從陽陵泉沿小腿外側,經外丘至玄中穴。最後用手掌沿著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的路線,從上到下輕輕按摩5次以上。

動作以敲擊經絡為主時,拳頭略握,力度不宜過重。

功能促進氣血,調節氣機。

在亞健康和慢性病日益高發的現代社會,如何長期控制和管理健康是保持高質量生活的關鍵。當中醫藥治療慢性病的優勢與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相結合,將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中醫健康管理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中醫健康管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胡光勤、張笑天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