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籍對生活的影響

古籍對生活的影響

論孔子思想的影響史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是中國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主張“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民為體”。近兩千年來,儒家思想滲透到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中,並影響了世界其他地方的很大壹部分人。

孔子名山,字仲尼。春秋末期,陸毅(山東曲阜)人,出生在壹個沒落的宋朝貴族家庭,讀書刻苦。他曾做過儒生(貴族喪子),中年開私塾。曾被任命為魯的中都宰、、司寇。四年後被反派暗殺,棄職。十三年後,晚年回到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論語》(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

孔子經常被認為是壹種宗教的創始人,但這是不正確的。孔子很少談論上帝,拒絕討論來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學。他對生命的關系有深刻的理解,他的理論不是他創立的。嚴格來說,他只是中國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當代重視個人道德和行為的哲學家。

孔子把“仁”和“義”作為道德的最高原則,他規範高尚的人的行為。“仁”有時可以理解為“愛”,但我們最好理解為對人類的關懷。“禮”是道德、禮儀、規則和傳統的總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代,這是壹個人才輩出的時代。雖然當時的統治者並沒有采納孔子的學說,但在他死後,儒學成為壹個顯學。然而,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儒家思想被貶低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他采納了法家的建議,下令“焚書坑儒”。本以為可以整理壹下學業,統壹壹下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並不成功。秦朝滅亡前夕,儒生又開始宣揚儒學。在西漢武帝時代,儒家思想取得了統治地位。

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的中國科舉制度始於漢代。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對儒家倫理的理解。由於科舉制度是進入仕途的必經之路,從漢代開始直到19世紀,中國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都在孔子的四書五經中打轉。知識分子壹輩子都在研究他的理論,壹輩子都跳不出這個圈子。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中國的歷史就是孔子思想影響的歷史。四書五經已經成為學校課本,每個學生都必須背下來。古代哲學家的教條深入人心。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逐漸形成了和諧的社會生活,追求知識和崇尚智慧的狂熱,以及穩定的文化。中國雖然屢遭侵略,但其文化不僅能生存,還能同化其他民族。然而,儒家思想並不是萬能的。他是統治者的有效靈丹妙藥,可以讓自己的王朝盡可能避免混亂和衰落。然而,在國際變革和創新競爭的壓迫下,它是壹個國家發展的障礙。那些維系個人和社會秩序的禮教,幾乎讓人寸步難行,產生了壹套無法改變的格局。孔子的學說。完全限制了人類自然充沛的動力。孔子的禮教完美到似乎過於嚴肅。在孔子的教導下,根本沒有豪爽和冒險,愛情和友情太束縛了。他讓女人盲目服從,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著名口號“打倒孔家店”,給人的感覺是五四運動的代表人物對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還有壹種觀點認為,五四以來,文化領域出現了極端激進的“左”的傾向。解放後猖獗的“左”傾思潮乃至“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似乎都可以追溯到五四運動,這讓我有些不解。

“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同於中外歷史上許多以尊古復古形式出現的啟蒙運動,它是以壹種鮮明的反傳統形式出現的。因為從舊的觀念、道德和文化中,不僅難以找到改革的依據或旗幟,而且障礙日益嚴重。選擇“孔家店”作為突破口,無疑有助於打破以封建政治和倫理秩序為中心的陳舊文化格局。然而,另壹方面,那些代表並不是“完全反傳統的”。從胡適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對孔子和朱都很尊重。另壹個例子是錢,他對當時的舊文化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他曾主張廢除漢字,但在堅決反對學術和文化領域的專制主義時,又向往中國古人所想象的“萬物共存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廣闊自由世界。對於孔子本人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他們的批判主要指向用儒家經典來約束人的思想和人格。因此,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思想自由、精神獨立和個性解放。五四運動沒有造成任何“文化斷裂”或“思想危機”,但在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至於解放後壹度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十年動亂”發生的“左”傾思潮,恰恰表現在文化絕對主義上,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基本精神相違背,有著國內外其他社會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