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潘經典集

潘經典集

2001年,春寒料峭,筆者去拜訪94歲高齡的當代藏書家潘先生。鄭經先生此時已經躺在床上,我像看壹本書壹樣看著他。我清楚地記得在《硯樓書跋》裏,他給自己講了各種弱冠歲開始藏書的趣聞。

1919年秋,吳縣書市有宋蜀大字書《後山居士》二十卷集。由於紙張顏色較深,大家都以為是明朝的再版,不屑壹顧。潘石兄弟獨具慧眼,決定收下200元。這套字集大如錢,字體古樸蒼勁。它印在黃麻紙上,上面有“金夫書畫印”和“景德堂書印”的標記。因此,他們將圖書館命名為“寶山樓”,以示珍惜。他們得到這個鎮館之寶後,傅增湘曾從北平南下,到吳縣潘宅借閱。傅形容為:“字大如錢,氣息淳樸厚重...我玩了壹遍又壹遍,驚喜出乎意料。蓋布是在海上獨辟蹊徑的根本,實際上是代代相傳的《後山集》最早的編纂。”潘石獲得宋版《後山居士文集》後,先後購買了《明弘固化後山集》、《江孜尊壽派陳鴻誌後山集》和《參松本後村居士集》,潘石對這三部都有自己的評價。此外,他們還收集了蔣正堂學派的明鈔後各村的收藏。

在《寶山樓》的收藏中,十分註重明末的史料。光緒末年後,晚明史料逐漸受到重視,收集和研究頗為盛行,其中謝國楨和朱希祖最為出色。博山和鄭經兄弟對此也提出了壹些建議。潘在評論明代史料時,贊揚了晚明人的愛國熱情。1938年,日本侵略的魔火蔓延到蘇州,丁遺風也是壹片狼藉,他手編的《河東君軼事》也走向了市場。此時,潘靖鄭靖之亂後,雖為溫飽所迫,卻“得餅錢”,並在書末做了後記。他首先回憶了與丁的舊情,並高度贊賞的治學態度。陳寅恪撰寫《劉傳》時,主要得益於丁所編《河東郡列傳》。

潘還有劉的書信和詩集《湖上草》。此外,還有很多藏文錢穆齋的藏品。在後記中,潘對穆宅的評價不如河東對的評價令人欽佩。潘石的愛國之心通過其藏書題跋最直接的表現在《明史抄本》中。對於那些美化的人,如“殺了名將,後人還以為愛東南”“安心也是國計”,潘在後記中憤怒地寫道:“讀這段歷史的人,要三思而行,不要把自己的野心混淆為異端,混淆歷史,自欺欺人,最終被知情者所不齒!”最初,潘還打算編纂《南明史》,這是受其老師章太炎的影響。因此,他買了很多這方面的書。後來,他放棄了,因為他的同學朱希祖已經開始寫作。

“寶山樓”的另壹種藏書是鄉村聖賢的文獻,這是“寶山樓”最大的特色。所有鄉賢的手稿、校對、後記,甚至只有幾個字、壹張紙上題字的書,他們都全盤接受。《硯樓書跋》幾乎有壹半是關於農村的信息,尤其是在藏書部。他們征收的範圍不僅限於吳縣,還包括舊時代蘇州府管轄的常熟、昆山兩縣。他們不僅收集,還經常整理和裝裱零散的手稿。潘氏兄弟勤於鄉村聖賢文獻,是壹個創舉。其實也是為中國經典留根的事業。他們的收藏目的包含著巨大的野心,那就是編纂類似《蘇州藝文誌》的作品,但壹直沒有實現。

抗日戰爭以來,“寶山樓”屢遭炮火襲擊和盜竊,圖書損失約為34/10。兩兄弟遷居上海,對藏書的興趣稍減,再加上博山病逝,潘氏家族失去了主要的經濟支柱。從那以後,鄭經賣掉了壹些薏米來養家。比如明朝?文徵明的曾孫女畫了1300多幅《金石蟲草木》,被中央圖書館收藏,現藏於臺灣省。這本兼具中醫研究和藝術欣賞雙重價值的繪本,成為該館經常展示推廣其珍貴藏品的樣本之壹。

“寶山樓”裏的潘氏兄弟* * *同書,他們有各自的利益。博山收藏古書,鄭經喜歡石拓和硯。博山20年來積累了1000多幅名人的書法作品,始於元代,止於清末。其中以無錫神武“古華山閣”和陳記德“紀雲居”收藏的最多,都是抗戰時期帶到上海整理,準備印刷傳世的,分為忠義、士子、學者、金石學、藏書、畫苑、洋人、仕女。博山去世後,鄭經花了9個月的時間才完成,並寫下了《明清畫園碑記》。為了不辜負博山的遺誌,他還整理了若幹文集,稱之為《石崗樓叢書》,並為之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