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流行壹首民歌《春》:“春風春動,春水春江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是拍春牛的盛況。
[編輯此段]清明節
寒食清明節前壹天。
(舊俗中的壹個節日,清明節前壹天【清明節前兩天】。春秋時期,被流放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除介子推外,對同他壹起死去的臣子都加以尊稱。介子推隨後隨母親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當晉文公得知此事後,他想提高獎金。他找到了綿山,卻找不到,於是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子推堅持不住,結果母子倆都被燒死了。晉文公因此規定,每年的這壹天禁止人們在火上做飯,以冷食表達哀悼。後來就形成了寒食節吃寒食掃墓的習俗。)
農歷三月初八是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的節日。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大多數漢族人和壹些少數民族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帶著食物、酒、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給親人的墳墓獻上食物,然後將紙錢焚燒,為墳墓培植新土,折幾根綠樹枝插在墳前,然後磕頭拜拜,最後吃喝完畢,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指著杏花村。”寫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根據陽歷,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蔥蘢的季節,也是人們春遊[古代稱踏青]的好時節,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進行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的本名是“端午”,意為開始。“五”和“午”諧音,通用。這是中國的壹個古老節日。中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被讒言流放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無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拯救瀕危的祖國,於是投河自盡。此後,為了防止魚蝦吃它們的身體,人們把糯米和面粉揉成各種形狀的餅,放入江心,成為端午節吃粽子和炸糕的來源。這種風俗已傳播到國外。
——清風豪情笑。
詩歌:
5月5日(梅)
屈氏已沈死,楚人不忍。
為什麽不是汙蔑,而是想做壹條龍?
死前恨,死後不恨。
元香碧潭水要看壹看前鋒。
端午節(章雷)
端午節(唐·李隆基)
端午在仲夏,天晴時更長。
鹽梅壹直作為鼎,傳唱至今。
古人留下物的痕跡,歲月悠悠。
當軒知繁花似錦,對水有清香之感。
億萬兆年共住,諸侯永盛。
忠誠,如果不被取代,會使方堃後來居上。
渡江詩(唐·趙露)
西施看著客棧門前的發動機,對端午節想了很久。
鼓動時,雷聲微弱,雪微於獸頭。
奔騰的海浪突出了人們的註意力,跳躍的海浪競爭著鳥兒飛回來。
龍剛不相信我,所以他贏得了冠軍。
茅毅五首詩中的陸遊(南宋)
端午節來了,紅色的石榴花開滿了山村。
詩人吃了兩個角粽子,高管在艾蒿上。
還忙著拿藥和方子,爭取今年能平安生病。
做完這些,已經是太陽西下的時候了,家裏人已經準備好了吃喝,他很高興的喝了酒。
七律端午節(老舍)
端午節風雨滿堂,村裏的孩子還穿著舊衣服;
相邀攜帽,敢為泥深愛草堂;
有骨肉相聯沒錢買酒賣品的客人;
那時候的魚三尺,沒有今天的豆子好吃。
浣溪沙(蘇頌石)
淡淡的汗水微微滲透了的萬。明代端午沐浴香蘭。
清川滿香。彩色的線輕輕地纏繞在紅色的玉臂上,
付曉拐彎抹角地掛著綠雲桓。美女相約千年。
菩薩蠻(宋辰余壹)
袋子裏的玉米被分成四角。剪下彩絲,穿過絲絨繩。每年5月初泛黃菖蒲。主人善良正直。喜歡這個場景。什麽時候去山甲玩?黃花蒿三四朵花。
漁父敖(宋歐陽修)
五月的劉樺非常迷人。綠色的白楊因雨水而低垂。五色新絲包餃子。金盤交割。生個範,生個雙鳳。是時候沐浴蘭花了。菖蒲酒美麗清澈。葉子裏的黃立偶爾會得。佑松太不小心,打碎了紗窗的夢。
端午節(文秀)
誰為端午節代言?很久以前就有傳言說屈原。
楚江之空我能笑,直洗不了。
[編輯此段]七夕
農歷七月初七
(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叫“七夕”。根據中國民間傳說,牛郎和織女今晚在天河的鵲橋相會。後來,有婦女在這壹天晚上向維加求助等習俗。所謂乞巧,就是在月光下用彩線在織女星穿針引線。如果能穿過七個大小不壹的針孔,那就“巧”了。農諺雲:“七月初七清明,磨鐮刀割稻子。”該磨快鐮刀,準備收割早稻了。)
[編輯本段]敬老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同時也是中國敬老的節日。1989年,我國將9月9日定為老人節,巧妙地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成為壹個尊老、愛老、助老的節日。
每次去重陽,人們都會想起王維的“身在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我遠遠的就知道哥哥爬哪去了,山茱萸裏少了壹個人。“這首詩。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是人們尊老愛幼、思念父母、渴望團圓的日子。
歷史上還有壹種說法是農歷七月十三是尊老的日子,但在1989被修改了。
[編輯此段]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
(農歷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中期,稱為“中秋節”。晚上,桂香月圓,被舊俗視為大團圓的象征。這是壹個準備各種水果和熟食賞月的節日。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元末,為了推翻元朝的殘暴統治,廣大人民群眾把起義的日期寫在壹張紙上,放在月餅的餡裏,互相偷偷傳遞,號召大家在8月15日起義。終於在這壹天爆發了全國範圍的農民起義,推翻了腐朽的元朝。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流傳得更廣了。)
8月15日受唐杜甫。
滿月鏡中飛,歸心折劍。
轉篷遠行,攀桂登天。
水道疑霜雪,林披羽。
這個時候,我期待大白兔,我想數秋分。
劉唐玉溪《八月十五日桃園戲月》
塵中見月也閑,情在清秋仙府間。
凝長而冷,此時立在最高的山上。
藍色虛無不起馮雲,松山長在水中。
壹群人悠閑地移動,高地平在千裏之外。
邵軍領著我來到玉壇前,邀請真正的仙官遠道而來。
雲想在星空下移動,天空因喜悅而寒冷。
晉歆漸往東,車輪之影猶升騰。
絕對美好的時候很難復合,這壹天他應該很失望。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夜亭臺望月》
去年8月15日晚,曲江池畔杏園旁。
今年8月15日夜,松浦沙頭水廳前。
西北何處是故鄉,東南何處是月圓。
昨天,風吹來,誰也不肯見面。今晚,光線和往年壹樣清晰。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玉星姍姍下了月輪,拾起殿前露珠。
到目前為止,天是不存在的,但是嫦娥應該是扔給人的。
宋·蘇軾的《中秋之月》與《子遊》
明月不高於山,紅光千尺。
壹杯銀子未滿,雲開霧散。
為上帝洗眼的人應該歡迎來自費明河的水。
然後對世界上的人做出冷漠的樣子,就像我對湛然不起壹樣。
西南面的火星像壹顆彈丸,它的角和尾巴又亮又蒼白。
今晚看不到,但連螢火蟲都在為寒冷而戰。
昨天誰在劃船?這是壹千個日夜。
波折無心追浪,低著頭隨歌板去祭。
在綠色熒光消失轉山之前,浪與風還會回到事務所嗎?
明月易落人易散,回來更要看。
堂前月色越清越好,寒喉中草露。
百葉窗推門無聲,窗無聲舊。
杜南從事的是羞貧,寫月亮詩的人也有幾個。
明朝人事同朝霞,忽然夢見姚臺語。
費的中秋節《望月》
與淮海的眼睛壹樣,漫長的大海像銀壹樣白,百萬道彩虹般的光,孕育著珍珠的牡蠣。
天上若無補月戶,桂芝撐西輪。
[編輯本段]重陽節
農歷九月
農歷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叫“重陽節”、“老人節”,因為在古代的《易經》中,“六”被定義為陰數,“九”被定義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相會,兩者同相,故稱重陽節,又稱重陽節。古人認為這是壹個值得慶祝的吉祥日子,很早就開始慶祝這個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豐富多彩而又浪漫,壹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望遠、觀賞菊花、遍地插山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因為與“長久”諧音,而九又是數字中最大的數字,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且秋天也是壹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節影響深遠。人們對這個節日壹直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許多祝賀重陽節和詠菊花的優秀詩篇。
相傳東漢時期,汝南人投奔影,費長房告訴他,9月9日汝南將有大禍臨頭,於是趕緊讓家人縫了壹個小包,把山茱萸放在裏面,綁在胳膊上,爬山喝菊花酒避難。這壹天,全家人爬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裏的雞狗羊都死了。此後,人們在重陽節制作山茱萸袋,喝菊花酒,舉行廟會,爬山等習俗。因“高”與“高”同音,故有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右寫了壹首詩《山節思山東兄弟》:“人在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我遠遠的就知道哥哥爬哪去了,山茱萸裏少了壹個人。”記錄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感情真摯,這首詩至今家喻戶曉。
[編輯此段]冬天的至日
農歷11月22日。
在古代中國,人們非常重視冬季的至日,認為這是壹個盛大的節日。有壹種說法是冬天的至日像壹年壹樣大,並且有慶祝它的習俗。《韓曙》曰:“陽光照冬至日,君長,故賀。”人們認為冬季至日過後,白天變得越來越長,太陽升起,這是壹個太陽周期的開始,也是壹個吉祥的日子,應該慶祝。《晉書》記載:“魏、晉之冬至日,萬國百姓家賀...它的外觀不如鄭丹。”解釋古代對冬季至日的重視。
現在,壹些地方仍然把冬季至日作為壹個節日來慶祝。北方地區有在冬季至日宰羊、吃餃子和餛飩的習俗,而南方地區有在這壹天在冬季至日吃湯圓和長面條的習慣。各地區還有在冬季至日祭天祭祖的習俗。)
【編輯此段】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初八
在古代,十二月祭祀“神靈”被稱為臘月,所以農歷的十二月被稱為臘月。臘月初八,舊習俗是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壹天成佛。為了慶祝釋迦牟尼的功德,寺廟裏會舉行盛大的佛事會紀念它,焚香和鐘鼓壹起敲響,為佛祖熬粥。臘八節是北方最冷的壹天。人們用全谷物和幹果煮臘八粥,在節日的早上吃。煮臘八粥至少有八種原料。材料因地而異,壹般有大米、小米、糯米、大麥、小麥、薏米、紅豆、綠豆、蕓豆、蓮子、銀杏、花生仁、桂圓、杏仁、瓜子、葡萄幹、紅棗、栗子、果脯。此外,還有鹹臘八粥、肉臘八粥等多種原料。在這壹天,北方的人們不僅要喝臘八粥,還要祭祀祖先,希望來年豐收。臘八節期間,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人們開始準備新年的食物,如臘八醋、腌臘八蒜、臘肉、臘鴨、臘魚等。此後民間紛紛效仿,直至今日。
[編輯本段]大年三十
廚節,廚日,俗稱“小年”,也稱小年、小年、小年節等等。
臘月二十三,人們稱之為“小年”,這意味著壹年即將結束。
過去是“官三民四地五僧”,也就是說,凡是有秀才以上名聲的,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老百姓二十四過小年,道士和尚二十五過小年。現在北方大部分地區都在23號度過小年假期。
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賜竈”,即“人王”。竈王爺又叫“廚王”,民間稱之為“竈王”。
[編輯本段]傳統節日表
除特別註明外,以下節日均按農歷(又稱夏歷、陰歷)計算:
1,正月初壹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鄭源、陳元、元朔、三元、三正、鄭丹、正朔等30多個名字。
2、正月初五,沈璐的生日
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
4.二月二日的春龍節也叫龍擡頭、青龍節。
5.2月15日花節
6.清明節前壹天的寒食節
7.三月初三,傳說中的王太後舉辦了壹場蟠桃會。
8.春分後十五日清明節(現在公歷4月5日)。
9.在四月的第八天,佛陀的生日,它也被稱為牛節。在那之後,牛會去田裏。
10,五月初五端午節
11,夏季至日節
12,六月六孫伏節“六月六,曬紅曬綠。”“伯母節”和“六月六,請伯母”是古代的另壹個節日,叫天宮節,六月六也是佛教寺廟的節日,叫範靜節。
13,七月七日,俗稱七夕,七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中秋節,又稱鬼節、笠原節。
15和7月30日地藏節
16,8月15日中秋節
17,九月九日重陽節
18,十月初壹和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10月15日農歷春節
11月22日,冬天的至日。
21,12月8日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祭竈節俗稱“小年”,又稱小年、小年、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後壹天叫除夕、大年三十、大年三十、大慶典等。,民間稱之為年夜飯、年夜飯。
有幾個聖賢的生日:
關帝生日:6月24日。
至聖先師孔子生日:8月27日。
聖人大師誕生:3月28日。
魯班生日:6月13日(五月初七)
伏羲生日:5月13日(傳說中的龍的生日)
炎帝神農生日:4月26日。
黃帝的生日:二月初二
諸葛孔明的生日:7月23日。
孟子的生日:四月初二
嶽飛生日:2月15日。
老子生日:2月15日。
釋迦牟尼的生日:四月初八。
屈原的生日:正月二十壹。
六祖慧能生日:二月初八
附件1: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祀爐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澡
29號農歷大年三十。
正月初二祭祀財神
正月初三燒門神紙/小米生日/小年王朝。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的民俗。
正月初七,人們又稱為“人民勝利日”、“人民慶祝日”、“人口日”、“人民七日”。
正月初八,沿線星辰下界,又叫“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石頭生日“石頭不動”“十不動”老鼠嫁女
附件2:其他節日:
“半年節”有6月15日、6月14日、6月6日、6月5日、6月1日的名稱!
觀音生日: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11月19日,觀音菩薩的信仰已經超出了佛教的範疇。這是壹種文化,也是壹種願望!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是媽祖的生日!
七月的第壹天,俗稱利益門。
碉堡節:中國漢族的傳統祭祀節日,在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又稱天蒼節、天蒼節,是祭祀蒼神的節日。
[編輯此段]中英文中國傳統節日。
1.春節(農歷1月1日)春節;中國新年
2.元宵節(農歷1月15日)
3.清明節(4月5日)湯姆B-清明節
4.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5.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6.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7.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
中國新年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說始於三皇五帝之壹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壹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中:“轉帝以正月為元,其實是元旦的春天”。南北朝時期,南朝文學史家蕭子雲在《結雅》詩中也記載了“四季元旦,長命早春朝”。宋代吳的《夢入正月》:“正月初壹,謂之元旦,俗稱大年初壹。壹歲節,這是第壹個。”;漢代崔元在《三子銘》中稱之為“鄭源”。晉代於解釋,楊度賦稱“”;北齊《慧遠大葛翔黃霞詞》中稱之為“袁春”。唐德宗施立在《元日退朝觀戰歸營》詩中稱之為“元朔”
在大汶口的文物發掘中,中國發現了壹幅太陽從山頂升起,中間有雲的畫面。經考證,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擔”字寫法。後來,商代的青銅器銘文上出現了“擔”的簡化象形文字。“丹”這個詞用壹個圓形的太陽來代表。“太陽”下面的“壹”字表示地平線,這意味著太陽在冉冉從地平線上升起。
中國的元旦總是指夏歷(農歷和陰歷)的第壹個月的第壹天。元的意思是“早”、“始”,但指的是“天”。元旦統稱為“初日”,即壹年的第壹天。漢語方言中有不同的稱呼,有的叫“大年初壹”,有的叫“大日”,有的叫“大年初壹”,壹般都叫“正月初壹”。
正月初壹的日期在漢武帝之前也是很不壹樣的。所以歷代的元旦並不壹致。孟西月(1月)是夏朝夏歷的第壹個月,商朝陰歷的第十二個月(12月)和周歷的冬季月(11月)。秦始皇統壹中國後,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壹為元旦。自漢武帝起,規定孟席月(壹月)為正月,孟席月(夏歷正月初壹)稱為元旦,壹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也就是農歷或陰歷,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省長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正月初壹稱為“春節”,把公歷1日稱為“元旦”。但並未正式公布和命名。為了“遵循農時,所以遵循西歷,所以做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為1912),並規定公歷(公歷)1稱為“元旦”,但不稱為“元旦”。
今天的“大年初壹”是9月27日,1949,新中國成立前夕。第壹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建立中華民國時,也決定采用世界歷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陽歷。
在現代,元旦是指壹年中第壹年的第壹天。為了區分農歷和陽歷,並鑒於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正好在農歷新年前後,故將農歷正月初壹改名為春節,將陽歷1日定為大年初壹,列為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歡樂的節日。
元旦詩歌朗誦會
[宋]王安石《壹月天》“除了鞭炮聲,春風送溫暖進屠蘇,千家萬戶總要天天換新桃換舊桃。”
“元旦”壹詞來源於古代,並非指公歷新年,而是指農歷正月初壹,即春節。宋吳時期子木在《孟良錄》中對正月的開示
文章說:“正月初壹叫元旦,習俗叫過年。”“元旦”壹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中:以三月為元,
那是在元旦的春天,在南北朝人蕭子雲的潔雅詩中,如“四齊元旦,萬歲今”。元旦在古代被稱為元日。
鄭源、常遠、元朔、陳元、袁春、段日、香格裏拉等。從古至今,歷代詩人都為元旦作過抒情的詩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古代元旦宮廷有拜年儀式,規模盛大隆重。三國時期,曹植在慧遠寫過壹首詩:“起初元佑,古天只好,是好會。
宴此高廳”,描寫了曹魏元旦祝詞的情景。
唐·白居易《七年元月日五飲》(下篇):“舊人憂加歲,餘樂入春。開年第七排,才幾個人!”表示
60歲以上的詩人,不畏衰老,昂首進入新的壹年。
唐代另壹位詩人寫下《大年初壹》詩:“戴行先舉願姚,鬢影驚鏡。燈前偷是好,殺了蘇就不對了。
先嘗嘗。“戴星星”,即佩戴星星,比喻回家晚或走得早。
“尚”,即酒杯,可用於飲酒。“屠蘇”是元代特有的多味藥酒。古人認為喝這種酒可以防病消災。喝下這酒
有個規定,老少不能同時喝,要從年輕的那壹個依次來。因為按照古人的理解,每到過年,雖然大家都想長壽,但這是真的
在這個世界上,年輕人得壹歲,老年人卻失去壹歲,所以我們勸年輕人先喝酒以示祝賀,讓老年人晚喝以避免禁忌。
唐代詩人孟浩然寫了壹首《歸元日》詩,說:“昨夜北戰歸,今將東起。我已經很強了,沒錢還擔心農業。桑葉油
犁父,鋤頭隨牧童。田說今年的氣候,* * *充沛。”在盛唐時代,“田氣候”自有半年的歡樂,而詩人“卻沒有呂尚”
憂國憂民是這位學者的高尚品格。
古代有在大年初壹貼春聯的習俗。南宋詩人陸遊寫《大年初壹》詩:“夜雨解除殘雪,晨陽開陰空,筆寫桃符,筆寫花椒。
酒多花多。"宋伯仁《歲歲》詩說:"中間無客,只是照常早起,桃板隨人變,梅花隔年香。“詩中的‘桃子象征’,
“桃板”指春聯。
當然,在歌頌“元日”的古詩中,最著名的是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詩:“壹年除鞭炮聲,
春風給屠蘇送去溫暖。千家萬戶總是以新桃換舊桃。“它將被後人銘記。
明代陳憲章的“元旦試筆”就像壹幅“新年快樂圖”。詩人在詩中寫道:“鄰墻旋酒待客,幼兒同唱賞新春詩。
當妳老了,妳會遇到新的壹年,春天會有更好的花。晚風在哪裏?當它吹向東方的月亮。“新鮮而濃郁的生活氣息油然而生。
清代愛國詩人張維平寫過《新驚雷》。他雖然沒有用“元旦”、“元月日”之類的詞,但他以元旦為題,寫的是人們的拜年和迎春。
之樂:“創作無聲卻深情,每每寒流,皆感春意。”都安排好了,只等第壹聲新雷。“偉人毛澤東,1930 1。
當月寫了壹首詩《元旦如夢》:“寧化,劉清,歸化,路深且滑。今日何去何從,指點武夷山。在山下,
風顯示壹面如畫的紅旗。欣賞這首詞就像走進了壹幅壯麗的山水畫。整個詞淋漓盡致,清新自然,充滿了樂觀向上,昂揚向上。
生活樂觀。
1942年,董寫了壹首七律詩《大年初壹占柳亞子風韻》:“* * *笑迎新年,鴻雁夫人贈梅花。上升
喝壹杯屠蘇葡萄酒,並在宴會結束時品嘗勝利茶。只有忠誠才能回報祖國,現在祖國正在被外族侵略,硝煙彌漫,沒有地方尋求安逸。我們在候補首都重慶載歌載舞地慶祝新年,但不要忘記延安,讓我們的耀州延安解放區繁榮起來。“辛
欣賞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感覺字裏行間浸透著詩人對革命事業的赤誠。當時抗戰艱難,只能做到精忠報國。
將來我會在應許之地定居。詩中提到的“勝利茶”就是當時重慶商店裏賣的紙包裝茶葉,意在祝願抗戰勝利。以新事物為例。
從軼事入詩,可以看出董老對舊體詩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