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義追求古典風格,簡約、典雅、中庸,“高貴的簡約,雄偉的宏偉”。在建築上,追求建築造型的簡潔、獨立和完整,追求細節的簡潔,追求形式與結構邏輯的壹致,減少純粹的裝飾性構件,表現了人們對理性的向往。雖然新古典主義在不同國家的發展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壹般來說,在法國,以羅馬風格為主,在英國和德國,希臘風格較多。新古典主義風格在當時的產品中也有所體現,其特點是放棄洛可可式過於矯飾的曲線和華麗的裝飾,追求合理的結構和簡潔的形式。古典建築部分是首選的組成部分和細節裝飾。英國新古典主義家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湧現出了壹大批傑出的設計師,他們擅長設計簡單實用的形式,他們的產品成為了現代家具設計的先驅。
折衷主義
19世紀,壹個更直接更嚴峻的問題是風格上的折中主義。所謂兼收並蓄,就是隨意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或者不拘壹格地將各種風格自由組合,所以也叫“套仿”。隨著生產的商業化,需要用豐富多彩的風格來滿足和刺激市場,於是希臘、羅馬、拜占庭、中世紀、文藝復興的情調並存,匯成奇觀。同時,19世紀的交通已經非常便利,考古學有了很大的發展,攝影術的發明幫助人們了解和掌握了古代的遺產,使得拼湊和模仿各種風格成為可能。
工藝美術運動
現代工業設計的先驅。說它是壹場運動,是因為它影響廣泛,具有國際意義。18世紀來自英國的工業革命,讓機械產品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與過去的手工制品相比,呈現出明顯的機械化特征:部分產品的造型和裝飾設計仍然照搬傳統手工業產品的樣式,使得難以應對復雜形態的機器產品看起來比過去長期精雕細琢的手工業產品粗糙、低劣;有些產品是根據機械生產的特點重新設計的,但其簡潔明了的風格讓很多認為只有圖案復雜的傳統款式才代表精致完美的消費者很難接受。因此,非常不成熟的工藝美術設計在新舊交替時期面臨困境。以英國詩人、文學評論家羅斯金和畫家、工藝美術設計師莫裏斯為代表的傳統派,在理論上展開批評宣傳,積極投身於設計實踐。他們不滿於當時機械化產品的粗糙和簡單,認為真正的工藝產品應該既實用又美觀,企圖恢復中世紀傳統作坊生產的手工產品的標準工藝和完美精致的設計。為此,莫裏斯建立了自己的染織車間,親自設計和手工制作各種面料、壁紙、地毯和家具。在否定當時機械化風格缺乏曲線變化的前提下,設計采用了天然有機物(如花草)的形式,並加以變形,使裝飾圖案呈現出豐富的曲線,充滿活力和運動感。它們與巴洛克和洛可可的曲線風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參見巴洛克和洛可可),這兩種風格曾經風靡歐洲,裝飾感極強。這種風格迅速表現在建築造型、室內裝飾、園林藝術、書籍裝幀等工藝美術設計中,並影響了整個歐洲設計界。羅斯金和莫裏斯的言行將他們帶入了壹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怪圈:他們從美學角度反對工業化時代日用品的機械生產和造型風格,卻呼籲人們將日用品的設計與其功能相結合,並付諸實踐。因此,它實際上是在引導人們特別關註產品(無論是手工產品還是機器產品)設計與其功能之間的關系,指出正確的設計方向,極大地推動了工業產品設計這壹新生事物的發展。
新藝術運動
它是法國工藝美術運動的不斷深化和發展。法國設計師兼藝術品經銷商Samur Bing於1895在巴黎開了壹家設計事務所“新藝術”(Art Nouveau),與壹些同行的朋友合作,立誌改變產品設計的現狀。他們推崇藝術與科技緊密結合的設計,推崇精工制作的工藝品,要求設計制作的產品美觀實用。他們對建築、家具、室內裝飾、日用品、服裝、書籍裝幀、插畫、海報進行綜合設計,努力創造新的時代風格。他們在形態設計上的口號是“回歸自然”,用植物、花卉、昆蟲等自然的東西作為裝飾圖案,但並不完全寫實。大多以象征有機形態的抽象曲線作為裝飾圖案,表現出錯綜復雜的曲線、動感的節奏、精致優雅的審美情趣。在1900巴黎國際博覽會上,法國設計師的精美作品舉世矚目,在歐美國家引起了廣泛反響,也讓“新藝術之家”的名字不脛而走,於是這場運動以“新藝術”命名。因此,法國自然成為了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法國新藝術運動的主要作品有:傑馬德設計的巴黎地鐵入口;卡姆設計的海報;1900年巴黎國際博覽會展出的Gaillard設計作品《新藝術室》;蓋勒設計的精美木質馬賽克家具;Chaplet等設計的華麗瓷器。也有壹些平面設計師為商業做了廣告設計,邁出了視覺傳達探索的第壹步。法國設計師不僅通過報刊宣傳自己的理念,還直接向社會推銷自己的新藝術風格產品,成立專門的設計學校,推廣設計教育,如蓋勒創辦的南希工業藝術聯盟學校。小鎮南希是巴黎之外的另壹個法國新藝術運動中心。兩地的設計形式各有特色,相互影響。在法國新藝術運動中,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設計團體,如新藝術之家、現代之家、六人小組等,其中六人小組最為傑出。這使得法國新藝術運動多姿多彩。1925年前後,法國的新藝術運動逐漸被裝飾藝術運動所取代。
維也納分離主義學校(維也納分離主義1897-1915)
奧地利新藝術運動壹中產生的著名藝術家組織。1897期間,奧地利維也納的壹群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師,聲稱要脫離傳統美學和正統學院派藝術,所以他們自稱為分離主義者。它的口號是“時代的藝術——藝術應得的自由”。在設計上,其重視功能的思想,幾何形式與有機形式相結合的造型和裝飾設計,表現出與歐美新藝術運動相壹致的時代特征,獨樹壹幟。他們大膽實踐,定期舉辦展覽,並於1900年出版了設計期刊《室內》,在歐洲頗有影響。其代表人物有畫家克裏姆特;建築師和設計師瓦格納、霍夫曼、奧布裏克、莫澤等人。克裏姆特和霍夫曼是最著名的。瓦格納是霍夫曼等人的老師。他的設計理念和建築風格已經表現出與19的80年代裝飾主義的背離,因此被稱為分離主義運動之父。1895年,他在《現代建築》壹書中闡述了新時代建築應該具有的形態。由他設計的卡爾斯帕拉茲站(Kars Palaz Station),簡潔的方形造型和新藝術運動風格的裝飾細節,是分離主義者的早期傑作。畫家克裏姆特是分離主義組織的首任主席,被譽為“奧地利最偉大的畫家”。他創作了大量的巖畫,其形式與室內設計高度和諧。他打破了傳統的繪畫形式,用金屬般絢麗的色彩和壹維的平面效果,用象征性的形式語言表現出強烈的華麗風格、精湛的工藝和強烈的裝飾性。代表作品有油畫《吻》、壁畫《哲學》、《法律》、《貝多芬雕像裝飾壁畫》等。1903年,霍夫曼在銀行家的支持下,在韋恩組織了維也納工作聯盟。他和莫澤是藝術總監,從事家具和室內金屬器皿的設計,由聯盟工坊生產。其產品造型幾何,極少裝飾,力求藝術與科技的完美結合,體現產品的實用性。霍夫曼的設計呈現出不同於壹般曲線風格的直線風格,更接近現代設計。他的水洗方格網的裝飾特征,由縱橫線條構成,成為分離主義設計風格的鮮明標誌。1904-1910年承接布魯塞爾郊區斯托克利宮建築設計。它的方形造型簡潔嚴謹,室內空間寬敞,墻壁筆直,這是它最重要的傑作。餐廳的內部陳設和大型壁畫由克裏姆特公司設計制作。壁畫中的花紋人物和裝飾圖案鑲嵌著玻璃、馬賽克、琺瑯、金屬和廉價寶石,華麗異常,使斯托克利宮成為分離主義的傑作。其他人的創作也有很多成就,各有特色。奧布裏克設計的維也納分離主義者住宅是分離主義者的代表作品之壹,它將簡單明了的幾何造型與典型的新藝術主義風格的花草相結合。莫澤的平面設計是最大的成就,他的審美觀比其他人更前衛,更理性。其書籍裝幀、插圖、印染、郵票等方面的設計,多以黑白為主,明快、大方,更接近現代主義風格。維也納分離主義運動是獨特的。在其設計中加入了新藝術運動風格中少見的線條和簡單的幾何形狀,特別註重產品的功能性,體現了歐洲設計擺脫傳統向現代化過渡的風格,影響深遠。
德意誌工廠
德國第壹家設計機構,成立於1907,是德國現代主義設計的基石。它從理論和實踐上為20世紀20年代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創始人有德國著名外交家、藝術教育改革家和設計理論家穆特休斯、現代設計先驅巴赫倫斯、著名設計師懷爾德等人。其基地位於德累斯頓郊區的赫拉勞。其宗旨是通過藝術、工業和手工藝的結合,提高德國的設計水平,設計出優秀的產品。該聯盟認為,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業設計師是社會的公仆,而不是以自我表現為目的的藝術家。在肯定機械化生產的前提下,批量生產和產品標準化是設計的基本要求。它努力向各行各業推廣工業設計理念,引進先進的設計成果,推動各行各業的領袖支持設計的發展,從而促進德國經濟和國民文化素養的提高。表明德國在工業設計上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聯盟中的設計師在實踐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1912-1919,聯盟出版的年鑒介紹了Baehrens為德國電器合資企業設計的廠房及壹系列產品:格羅派茲·伍肆為聯盟設計的行政及辦公樓、帶幕墻的法格斯鞋楦廠、托德為科隆展設計的玻璃宮殿;紐曼的商務車設計有明顯的現代主義風格。尤其是1914科隆展的展品介紹,更是讓人耳目壹新。年鑒還及時向人們展示了國際工業技術發展的新動向,如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首創的裝配線。年鑒還刊登不同觀點的理論文章,讓人們在爭論中尋求真理。1914年,設計界的理論權威穆特休斯和著名設計師懷爾德之間有壹場關於標準化的爭論。前者以強有力的論據說明,現代工業設計必須建立在大規模工業文明的基礎上,大規模生產的機械產品必須采用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談風格和趣味。這場辯論是現代工業設計史上第壹次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辯論,是德國工業聯盟所有活動中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事件。第壹次世界大戰中斷了它的活動。但它所確立的設計理論和原則,為德國乃至世界的現代主義設計奠定了基礎。
德斯蒂爾(德斯蒂吉)
產生於20世紀初的荷蘭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是早期國際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De stijl源於荷蘭繪畫的藝術風格(見de stijl),但對設計領域影響很大。設計領域的風格派被認為是現代主義設計的重要表現形式之壹。de stijl的創始人和畫家蒙德裏安(Mondriaan)曾發表過壹篇關於新造型主義的論文,並用新造型主義來描述自己的創作風格,所以人們稱之為de stijl新造型主義。代表作有《時尚》雜誌封面設計、斯拉拉斯城堡奧伯提咖啡館室內設計:裏特維爾德設計的施羅德之家、奧德設計的紅藍椅:烏奧尼咖啡館等。風格派畫家蒙德裏安和杜斯伯格關於風格派的理論著述是風格派設計的理論基礎。
對於設計界來說,新模型主義這個名字特別合適。De stijl主張從理性出發,用抽象的幾何結構來表達宇宙與自然之間的普遍和諧與秩序,探索事物表象所掩蓋的規律,展現科學理論、機械生產和現代城市的本質和節奏。其設計圈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設計師裏特·韋德、建築師奧德等人。他們主張將純藝術的de stijl原則應用到建築、家具、其他產品和平面設計中,從而滲透到世界中去,創造新的世界秩序。他們註重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與表達,指出建築的空間由功能與和諧兩個方面構成,其外觀由其內部空間決定。他們將德斯捷爾邦繪畫藝術中極其簡潔有序的造型、色彩和線條形式運用到建築、服裝、家具等各個方面的設計中,設計出新的字體和不對稱、平衡的印刷版式。De stijl的設計強調藝術與科學緊密結合的理念和結構優先的原則,為以包豪斯為代表的國際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de stijl的設計代表作品包括《Style》雜誌的封面設計和斯拉拉斯城堡奧伯提咖啡館的室內設計。施羅德的房子和裏特維爾德設計的紅藍相間的椅子;奧德設計的尤尼咖啡館等。風格派畫家蒙德裏安和杜斯伯格關於風格派的理論著述也是風格派設計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
俄羅斯藝術家馬列維奇和塔特林在前蘇聯十月革命後提出的壹種藝術理論。在1920出版的《立憲主義原理》中指出,空間只能在其深度上由內而外塑造,而不能由外而內以體量塑造;造型要註意立體結構;具有形式的材料作為表現因素,應該表現出事物的內在力量。同時,時間應該作為壹個元素引入到建模中。在第三國際紀念塔(1919)的模型中,塔特林突出了空間結構的塑造。他註重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使造型藝術進入了設計的範疇。建構主義被運用到標準多功能家具和折疊家具的設計中,體現了簡單化和經濟性的特點。在廣告和平面設計領域,構成主義與荷蘭風格主義相呼應,體現了幾何形狀和空間變換的概念效果,在國際上有壹定影響。
包豪斯建築學院
1919年4月1德國魏瑪成立了壹所設計學校,這是世界上第壹所培養現代設計人才的學校。雖然只存在了14年,但對德國乃至世界現代設計和教育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從理論和實踐上奠定了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設計人才,成為20世紀初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發源地。包豪斯經歷了兩個主要發展階段:①魏瑪時期(1919-1924)②德紹時期(1925-1933),其名稱來源於學院所在地。格羅佩斯·伍肆(1919-1927)是其創始人和第壹任校長。第二任校長是邁耶(1927-1930)。第三任校長是範德羅(1931-1933)。他們都是當時德國著名的建築師和現代主義設計的先驅,為包豪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0世紀初,在大工業快速發展的推動下,歐洲各國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方興未艾。格羅佩斯伍肆敏銳地意識到,應該建立壹個新的和專門的設計學院,以培養工業社會所需的設計人才。他多次向政府建議成立以建築設計為中心的設計學院,魏瑪政府於1919年同意。在合並魏瑪美術學院和魏瑪技術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了包豪斯學院。它的德語全稱是“Des Staatliches Bauhaus”,即“民族包豪斯”。格羅派茲·伍肆將德語單詞Bau和haus結合起來創造了包豪斯,意為壹種新的建築設計體系,但其設計教育內容包括壹切以建築為中心的工業設計。格羅佩斯·伍肆親自起草了《包豪斯宣言》,並確定其設計宗旨為“藝術與技術的統壹”。包豪斯在實踐中探索,確立了現代設計的基本觀點和教育方向:①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②設計必須遵循客觀和自然規律。其教育體系、設計理論、設計風格都在實踐中逐漸成熟和完善。包豪斯的主要教學內容由藝術和技術組成。其早期的教學體系可稱為“工廠學徒制”,學生為“學徒”,上藝術形式課的老師為“形式導師”,上工藝和手工藝制作課的老師為“工作室師傅”。每門課都由兩位老師講授。學校還開設了木工、陶瓷、編織、印刷工作室供學生實習,讓他們既有藝術能力又有技術能力。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壹就是建立了設計教育中的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的基礎教育體系,這壹體系建立在科學嚴謹的理論基礎之上。1923年8月和9月期間,包豪斯舉辦了名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壹”的大型展覽。師生的作品吸引了歐洲著名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從而開展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宣傳包豪斯的設計思想,將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推向高潮。當時格羅派茲·烏斯發表了題為《論綜合藝術》的演講,並送上了他的著作《包豪斯的想象與組織》。後來他對教學進行了很大的改革,把數學、物理、化學作為必修課,使教學體系向更合理、更科學的方向發展,更適合大規模工業生產的需要。由於右翼政治勢力的迫害,包豪斯於1925年3月遷至德紹,開始了其發展的第二階段。1926在學校名稱上增加了“設計學院”的附屬名稱,進壹步明確了學校的性質。教學不再由形式導師和畫室師傅進行,而是聘請能工巧匠輔助教授。德紹包豪斯的教授主要是我們學院的畢業生,比如貝葉等人。1925年,包豪斯出版。1927成立建築系,由瑞士著名建築師邁耶任系主任。這是包豪斯的全盛時期。1928年2月,格羅派茲烏茲辭職,推薦邁耶為校長。他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加強了建築系的課程,設立了音樂系,增設了攝影專業,增設了社會學課程,鼓勵學生積極接觸社會。他的進步政治立場引起當局不滿,他於1930被迫辭職。在格羅派茲·烏斯的推薦下,德國著名建築師萬德洛成為第三任總統。他繼續進行改革,完善以建築設計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努力使學院去政治化。1932年,納粹學校被摧毀後,被迫關閉,遷至柏林,命名為“包豪斯獨立教育研究所”,在壹家廢棄的電話公司繼續教學。1933年6月,希特勒上臺。4月,當時的文化部下令關閉包豪斯,納粹軍警強行占領學校。10年8月,萬德洛宣布包豪斯永久解散。包豪斯是現代設計的搖籃。包豪斯倡導和實踐的實用、理性、簡潔的工業設計風格被視為現代主義設計的經典風格,對20世紀的設計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現代主義設計運動
以工業設計為核心的現代設計革新運動,從20世紀初至30年代席卷歐美。它是在現代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以大工業生產為基礎,服務於整個工業社會。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要求和審美情趣。運動中湧現出壹批有民主思想,充分肯定工業社會大機器生產,欣賞新技術新材料的工業設計的先驅。面對時代的挑戰,他們提出了功能主義的設計原則,倡導科學合理的設計,創造了新時代的設計美學——機械美學。其設計的全新產品簡潔、樸素、實用、方便,確立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形式和風格,標誌著產品設計進入現代工業設計的時代。工業設計已經成為壹門獨立的學科,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獨立設計教育體系也已經出現,並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在歐美,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德意誌工廠的建立,包豪斯的建立和發展,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功能設計風格的確立,各國專職工業設計師的出現等等。,標誌著現代主義設計形式已經成熟。傑出的建築師和設計師如格羅派茲·伍肆、柯布西耶、萬德洛和賴特奠定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實踐和理論基礎。他們提出了壹系列新的設計理念和原則,對推動歐美乃至世界的現代設計具有重要意義。格羅佩斯·伍肆是第壹個在設計理論上取得全面成就的設計師。他明確指出:“應該強調,機械在工業設計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認為,必須貫徹功能第壹、形式第二的設計原則,設計要“從實用方面完全達到自己的功能目的”,使設計出來的產品適用、可信、成本低、經濟有效。他認為20世紀的設計必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反對裝飾和復古主義。他關於審美風格的觀點得到了哲學上的闡述:“美的概念隨著思想和技術的進步而變化。任何認為自己發現了‘永恒之美’的人都會陷入模仿和停滯,真正的傳統是不斷進步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前進。”柯布西耶是機械美學的創始人。他欣賞飛機、汽車、輪船的設計,因為這些設計完全是按照功能和工藝的要求來設計的,是全新的工業產品。他認為大工業社會的任何產品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機器。他稱贊簡單明了的幾何學。他說:“按公式工作的工程師用幾何形狀,用幾何滿足我們的眼睛,用數學滿足我們的理智。他們的作品簡直就是好的藝術”他主張設計要表現出簡潔、秩序、邏輯的理性美,要表現出物體本身的直線美、比例美、空間美、體積美,不需要額外的裝飾。範德羅還強調時代風格,主張設計的現實意義和功能意義,提倡使用機械化和批量化的生產方式。賴特也強調功能,並提出了“有機建築”的觀點。他認為建築設計應該考慮與環境的和諧,建築空間的有機安排和調度,自然材料和工業材料的不同表現力,以及它們之間的協調。現代主義藝術對現代主義設計有著直接的影響。許多現代主義藝術家都積極投身於設計和教育領域,如杜斯伯格、裏特·威特、康定斯基、克利、伊頓、納吉等人。有人在世界第壹設計學院包豪斯任教期間,為現代設計教育體系的形成和基礎課程的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1923年在德國魏瑪舉辦的包豪斯作品展覽,向世界展示了它的成就,使它成為世界性的設計、設計教育和設計理論研究中心。1925-1927,德國包豪斯的教學體系已經成熟,各方面的工作已經步入正軌,師生的設計成果也上了壹個新的臺階,使得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從嘗試階段進入了系統科學的成熟階段,經受住了時代的考驗。20世紀30年代初,由於經濟蕭條和德國納粹政權的鎮壓,現代主義設計在歐洲開始弱化。1937之後,隨著大批精英包豪斯移居美國,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風格融入美國設計體系。隨著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現代主義設計運動以美國為中心繼續進行,形成了國際性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從二戰到70年代,國際現代主義的設計思想、原則和風格影響了整個世界。20世紀80年代,後現代主義藝術和設計思潮興起,但現代主義的許多設計原則仍然適用,並將隨著時代的發展成為世界設計傳統精髓的壹部分。
裝飾藝術(Art Deco)
19歐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設計革新運動。在大工業快速發展和商業日益繁榮的推動下,歐美的工業設計正逐漸走向成熟。仍然常常徘徊在手工生產上的新藝術設計運動,已經不能滿足普遍機械化生產的要求。以法國為首的各國設計師從新的高度肯定了機械化生產,用新材料和新技術對現代建築和各種工業產品的形式美和裝飾美進行了新的探索,主要包括建築、家具、陶瓷、玻璃、紡織品、服裝和珠寶的設計,力求在保持機械化生產的前提下使工業產品更加美觀。巴黎是裝飾藝術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1925年,裝飾藝術展覽會在巴黎舉行,因此得名裝飾藝術運動並在歐美國家掀起熱潮。它受到新興的現代主義藝術、俄羅斯芭蕾舞的舞臺藝術、汽車工業和流行文化等的影響。,其設計形式多樣化,但仍有統壹的風格,如註重材料的質感和光澤;在造型設計中,常采用幾何形狀或折線進行裝飾;在色彩設計上,我們強調使用明亮的純色、對比色和金屬色,營造出強烈而豐富多彩的視覺印象。在法國,裝飾藝術運動在法國服裝和珠寶設計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平面設計中的海報和廣告設計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艾琳·格雷(Eileen Gray)的室內和家具設計,將富有東方情調的奢華裝飾材料與結構清晰的鋼管家具完美結合。在美國,裝飾藝術運動受到百老匯歌舞、爵士樂、好萊塢電影和其他流行文化的影響。同時受蓬勃發展的汽車工業和濃厚的商業氣息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美式裝飾風格和追求形式表達的商業設計風格。他們從紐約開始,逐漸從東海岸擴展到西海岸,並衍生出好萊塢風格。尤其是在建築、室內、家具、裝飾畫等方面。紐約的帝國大廈和洛克菲勒大廈,無論是整體外觀、內部裝飾、壁畫、家具、餐具,都呈現出典型的美國裝飾藝術風格。位於洛杉磯的可口可樂公司大樓,其建築設計呈現出汽車的流線型。美國裝飾風格在20世紀30年代傳入歐洲,豐富了歐洲的裝飾藝術風格。在英國,裝飾藝術風格開始於19的20世紀20年代末,突出表現在大型公共場所的室內設計和大眾化商品的包裝(肥皂盒、爽身粉盒等。).倫敦克拉裏奇酒店的房間、宴會廳、走廊和陽臺,以及奧迪安電影連鎖公司建造的大量電影院,都展現了英國裝飾藝術風格和好萊塢風格的結合。裝飾藝術運動中東西方藝術風格的結合,人情與機械美的結合,在20世紀80年代被後現代設計師重新強調。
斯堪的納維亞設計
斯堪的納維亞設計風格(Scandinavian design style)是指20世紀30-50年代流行於世界的壹種設計風格,以丹麥、瑞典、芬蘭、挪威等北歐國家的設計為代表。早在1930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上,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就在當地的手工藝傳統中融合了德國嚴謹的功能主義和人文主義。就風格而言,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是功能性的,但不像30年代那樣嚴格和教條。幾何形態被柔化,邊角被平滑成S形曲線或波浪線,常被形容為“有機形態”,使形態更加人性化、生動化。40年代,為反映民族特色而產生的懷舊,往往表現出鄉村的純樸,推動了這種軟化的趨勢。早期功能主義所提倡的原色也在40年代被逐漸調和的色彩所取代,更為粗糙的質感和自然的材質受到設計師的喜愛。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盛行於20世紀50年代。其簡單有機的形式、自然的色彩和質感在世界上非常流行,成為當時歐美最流行的設計風格。
流線型風格
流線型原本是壹個空氣動力學術語,用來描述物體表面光滑,線條流暢的形狀。這種形狀可以減少物體高速運動時的風阻。然而,在工業設計中,它已經成為壹種象征速度和時代精神的造型語言,並被廣泛傳播。它不僅發展成為壹種時尚的汽車美學,還滲透到家居產品領域,影響到電熨鬥、多士爐、冰箱的外觀設計,形成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最流行的產品風格,最商業化環境下產生的美式流線型,對崇高的現代主義是壹種極大的沖擊。精簡本質上是壹種外在的“風格設計”,反映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人對設計的態度,即把產品的外觀作為促進銷售的重要手段。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找到壹種迎合大眾興趣的風格,streamline應運而生。大蕭條時期激烈的商業競爭將流線型風格推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