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初七,胎兒住母腹,如屑癰,臥糞堆,如盆中。根與識,同居,強而熱,極硬,名傑羅蘭。粥汁或幹酪素狀,七日內煎。界的堅固,水界的濕潤,火界的溫暖,風界的流動,只有以前才能看到。
在最初的七天裏,胚胎在母親的肚子裏,就像壹小塊木屑和壹個小肉瘡,躺在壹堆臭氣熏天的血肉裏。它的整個身體,甚至它的精神意識,都在這個小小的半透明的胚芽裏。好像悶在密閉的火鍋裏,痛苦萬分。
這個階段的小生命叫“傑羅蘭”。從外面看,像是壹滴粥壹滴奶漿。
在這七天裏,土、水、火、風四種“性”和“質”開始逐漸發育。
現在我們來看看現階段西方胚胎學觀察到的結果:
第壹天:精子和卵子混合成壹個“受精卵”。它仍然是壹個單細胞。細胞核中形成三十三對染色體。(參見圖1)
第三天:精子進入卵子30小時後,受精卵分裂成兩個細胞。(見圖2)四小時後,受精卵分裂成四個細胞。(參見圖3)
第3天:受精卵已經變成壹個有16個細胞的卵裂球。輪廓像桑葚,所以又叫“桑葚胚”。體積相當於壹個單細胞的受精卵,周圍還有壹層“透明帶”。(參見圖4)
第四天,“桑椹胚”到達子宮腔,腔內液體透過“透明帶”。“桑椹胚”的缺口逐漸變成壹個氣泡,稱為“囊胚”。(參見圖5)
很快,“透明帶”消失,在胚泡外表面形成壹個“滋養層”,在胚泡內腔有壹個小的增厚區,稱為“胚胎細胞群”。(參見圖6)
第5天-第6天:“胚胎細胞滋養層”附著在子宮上,形成最初的胎盤,胎盤逐漸發育成胚胎。(參見圖7)
卵子受精第壹周變化示意圖
在對現階段西醫胚胎學的研究做了壹個大概的介紹之後,我們再回去對比壹下釋迦牟尼佛對現階段的介紹。
關於這個受精卵的樣子,他說“像下腳料,像癰,躺在糞堆裏,像鍋。”
質地方面,他說:“看起來像粥汁,或者像奶油。”
至於內部構成,他用“界之堅、水界之潤、火界之暖、風界之動”來概括。
用現代醫學的語言來說,就是壹個受精卵的染色體已經包含了所有會長成骨骼、毛發、肌肉、器官、血液、激素甚至力量的基因。
當然,就像釋迦牟尼佛說的,現代醫學通過精密的儀器實驗觀察到的東西沒有那麽詳細,但是簡明扼要,切中要害。
而且,對於2500年前人們當時能接受的概念,充其量也只能到此為止。
至於“根與識,同居,強而熱,極苦。”涉及內心世界的部分,需要大家的內在佐證和以後的科學努力。
第2周:
南大七日,胎兒住母腹,臥於糞中,如盆中。有根有識,同居壹地,苦於高熱,極為辛苦。在母親的子宮裏,從壹開始就有風,這叫摸遍全身。從第壹份工作開始,當妳接觸到另壹個孩子時,位置就會增加。形狀像厚奶酪,或像酥脆的。中間七日,內煮,四界現前。
前面這壹段,胎兒生活在母親的腹部,躺在糞便裏,如在鍋裏。我有根有識,相依為命,患熱患苦。“像前七天的描述,這裏就不贅述了。
下面的描述就不同了。“在母胎裏,有壹種風從壹開始,叫做摸遍全身,從第壹產業中誕生。”
現在問題來了。這句話是什麽意思?什麽是“當風吹過”?和前面有大風的“風”是壹樣的還是不同的?「先出生」是什麽意思?為了更清楚地把握這段話的意思,我們參考壹下“佛是阿難,說要生孩子。”這本書是給阿難看的,主要內容也是介紹胎兒在母體中的變化。也有說兩個文本是壹樣的,只是由於翻譯的不同而有差異。無論如何,對我們解讀《入胎經》稱佛為阿難是很有幫助的。
佛經中“佛即阿難,說其將生於腹中”,講到“第二、第七日”,其文字記載是:
我感受到的風叫泉漫,它的風是細微的,吹著母親的左右兩邊。如今,克羅洛(也就是克羅蘭)的身體逐漸顯露出來,像濃稠的奶酪,或者像酥脆的。內熱煎服,會轉化為安福陀體。如果是四大,會逐步實現。
根據兩部經典中對後七天的描述,我們可以總結出幾個要點:
(1)這種趨勢是“從頭開始”的,不同於父母的遺傳。如何“開始”?《胎入經》中說“由前業而生”是中陰阿賴耶知識帶來的種子。前面精子和母卵混合的風很強,但不僅限於那種風。
(2)“起風了”的風具有“摸遍了”和“滿了”的特點,“使咕魯之體逐漸顯現”可以使這個小胚芽逐漸生長。所以“風起”的“風”主要是壹種正氣,也就是道家和中醫所說的“人有三寶,神、氣、精”的“氣”。這是生命的本質,是生命的動力,是生命能量的主要組成部分。
所以道教有“吃氣者長壽”的說法。而佛教基於同樣的認識,有“如安娜”的修行,後來又發展出天臺宗的數息、循息、止息等“六妙門”的修行。至於密宗,壹般側重於“氣”和“脈”的修煉。這個經典,基於同樣的理解,每七天就有變化和成長,由不同的“風”主導。這個“風”就是“氣”的代名詞。
(1)是釋迦牟尼佛教的。註意利益進出的做法。
(2)觀天臺的修行可以歸納為六步:壹數(數息)、二隨(隨息)、三止(止)、四觀(智)、五歸(返本)、六凈(清凈圓滿)。
(3)參照《佛是阿難,說她會生孩子》這本書,我們發現了壹個特別的句子,“吹母親的左脅腹,威脅母親的右脅腹”。
“側腹”是指胸部靠近手臂的部分。這壹小塊胚芽已經與母親胸部兩側的部分建立了聯系。這句話怎麽理解?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肝經的分布正好連接了生殖器官和兩個脅肋部。在五行屬性中,肝屬木。
壹旦母體受精,卵巢立即分泌黃體酮(黃體素激素),這是壹種大水。水生木,所以肝經變了。中醫認為,肝藏血。肝屬木,木能生火。火屬心,心主血,所以帶動血液循環。
所以“風是晴的,把母親吹得向左向右。”可以說包含了以上壹系列的生理反應。
在現代醫學語言中,建立血液循環通道的是胚胎和母體。氧氣和其他營養物質是從母親的血液中輸入的;同時,胚胎中代謝後的廢氣等殘渣通過血液流入母體,排出體外。
第二個七天的胚胎,即第二個周期,在佛經中稱為“額陀”。好像比第壹周還濃,所以說是“像濃稠的奶酪”或者“像果凍”。在這七天裏,附在胚胎上的神靈依然痛苦,“內沸”如悶在火鍋裏。
現在讓我們再看壹看。西醫在這七天裏做了哪些觀察?
第8天:部分“囊胚”進入子宮內膜。“胚胎細胞群”長成雙層“胚盤”。(參見圖9)
第9天:胚泡穿入子宮內膜。在入侵開始時,傷口被血液纖維凝塊覆蓋。這時“滋養層”內出現壹些小泡,這些小泡相互融合,擴展成壹個網絡系統(滋養層腔隙網)。母體子宮內壁也發生變化,細胞腫脹,細胞質內積聚大量糖原和脂質,微小血管充血擴張,形成“血竇”。(見圖十)
到第十二天左右,毛細血管破裂,母體血液流入“滋養層腔隙網”。此時胚胎本身的血管尚未形成,而是通過滲透作用,從母體血液中獲取所需營養。因此,胎盤建立了與母體血液循環的聯系。(參見圖11)
第13天:“絨毛”和“絨毛腔”發育。
“胚盤”頭端有壹個“尋心基質”,將來會發育成心臟;末端連接有結締組織柄。
在這短短的七天裏,真的是多姿多彩。綜上所述,這個小病菌確實與母體血液循環建立了溝通。也可以說是大水、人大、大風導致的全面而重要的發展。
在佛經中,簡單地用“前有四界”來概括。
經過這些變化,此時的“胚芽”當然不再是半透明的“像粥汁”或“像酪蛋白”。這時候已經進入子宮內壁,看起來幾乎像佛經上說的“厚奶酪”。“大地”逐漸發展、凝聚、固定在壹個地方,所以又叫“或如凝聚般脆”。
當然佛經裏的敘述比現代醫學簡單多了。但關鍵的變化,比如在這個循環中與母體血液循環建立的聯系,在經典中用的是“風是潛移默化的,吹在母體的左右,使果洛體逐漸顯現。”總結壹下。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敘述過於寬泛。但是,如果把臟腑經絡和中醫五行融為壹體;結合西醫性激素的變化以及胚胎與母體血液循環的關系;融合之後,回頭看經典中的這句話,妳難免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第3周:
難陀,第三、七日,廣稱如前。在母親的子宮裏,有壹種風叫鞘口,是從前業中誕生的。當碰到另壹個胎兒時,叫做關門。形狀像鐵筷子或蚯蚓。七日中間,四界現於前。
到了第三個七天,在之前生長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另壹種風叫“鞘口”同樣,它也是胚芽中蘊含的壹種生命能量。
這時的胚芽叫“關門”,像壹根鐵筷子,壹條蚯蚓。土、水、火、風還在增長。
現在我們來看看西醫的研究成果:
第三周,雙層“胚盤”變成了三層。(圖12)
在第18天左右,中胚層發育出脊索。
隨著脊索的生長,胚盤逐漸變長。從縱剖面看,它的內部結構就像經典的說法壹樣,“形似鐵筷子,或似蚯蚓。”(參見圖13)
胚胎發育到第三周,胚胎前期發育完成。
從第四周開始,進入胚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