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彜族介紹

彜族介紹

彜族,原名“古彜人”,得名於《漢書》記載的“西南彜族”(統稱西南少數民族)。1自稱Ni(?),古漢語中“尼”的發音是外來的,所以漢語記載中常稱“夷族”。1956年,在擺脫舊社會民族歧視時期,彜族代表派人到北京拜會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後提出了建議。因為“夷人”的稱呼帶有貶義(蠻族),所以他把“夷”改為“夷”,意思是房子下面有“米”和“絲”。彜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1主要居住在中國西南的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其余散居在中國其他省份和境外。彜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總人口約900萬,中國登記人口8765438+4393(2010),越南、老撾、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近百萬。彜族分支眾多,有蘇諾、聶蘇、那蘇、乃蘇、尼祖、武羅、阿西坡、阿希、撒尼、尼坡等,但並不都是民族意義上的自稱,如武羅、撒尼、阿哲、尼坡等。在彜語語境中,意義完全相同,都來源於“妳”[1]。壹般來說,“尼措”()壹詞可以涵蓋所有支系的稱謂,而蘇諾是彜族的最大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涼山。有些不同地方的彜語不能直接交流,但相同的詞匯在60%以上,語法結構相同。經過短暫的熟悉,彜族的傳統節日是火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