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染色的神奇之處不僅僅是顏色,布料的質感也會有明顯的變化。柔軟的棉織物經柿子染色後可轉變成堅韌的仿皮革織物。
柿子染色工藝是壹種植物染色工藝,其染色液是由未成熟的青小柿子搗碎榨汁發酵壹年以上制成。植物染色工藝大多是將布料浸泡在溶液中進行染色,而柿子染色則不同。柿子染的布開始被染成棕色,曬幹後逐漸加深。所以柿子染也叫“曬染”。
這是壹個完全依賴太陽的過程。染色後的面料顏色夏季較深,冬季略軟,根據風的強弱、濕度、地點不同,染色的作品也會有所不同。柿子染色織物經銅、鐵、鈦媒染後,顏色可以更加豐富。
柿子染色的步驟看起來很簡單,只有“浸泡、絞幹、烘幹”三個步驟。但由於每次烘幹都可以加深布料的顏色,增加布料的強度,所以常規是每次烘幹四次。為了避免染色不均勻,每次都要對布料的內外和晾曬的地方進行精細的調整,這比人們想象的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柿子染色的歷史
柿子用於染色,主要在中國、日本和韓國。10世紀,柿染主要是平安時期的少年武士穿的。韓國濟州最有代表性的工作服是“柿子染衣服”。關於濟州人什麽時候開始穿柿子染的衣服,史料上沒有明確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