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不懂就問。

不懂就問。

教學目的要求:

1.本課學習11生詞和由這些生詞組成的單詞,繼續復習鞏固讀拼音和寫句子的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孫中山小時候刻苦學習、勇於提問的學習精神。

3.能夠正確流利地閱讀課文。

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了解孫中山的思想和他對同學的回答,學習他勤奮好學的精神。

明白孫中山在課文最後壹段說的話:“學,學,不懂就問。”

教學理念:

首先,讓學生了解孫中山,向學生簡要介紹他的生平事跡,讓學生對孫中山有壹個初步的了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欲望。然後讓學生先讀課文,讓他們對課文有個初步印象,再逐段講解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孫中山“不懂就問”的認真學習精神。最後,通過總結和朗讀,加強對課文內容的整體理解,組織學生討論:妳從孫中山勤學好問的故事中得到了什麽教育?讓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養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

在教學時,要註意把識字教學融入到說和讀的教學中,做到字與詞、句密不可分,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以識字來學習單詞。新單詞的教學也應該有所側重。

教學工具:

孫中山照片掛圖和生詞卡。

教學時間:

三節課。

教學過程:

第壹類

第壹,課前談話,引入新課。

1.同學們,妳們知道孫中山是誰嗎?(展示孫中山大幅照片掛圖)

老師介紹了孫中山的生平事跡。

今天,我們來學習壹個他童年的故事。

第二,揭示題目,第壹遍讀課文。

(板書題目)

1.出示單詞卡“懂(d%ng)”,認識“懂”字,然後壹起看題目。

2.看完問題妳想知道什麽?誰不知道該問誰?妳明白嗎?)

3.接下來,請大家帶著自己的問題,自由柔和地朗讀課文。

(1)用“123 ...”標記自然段的序號。

(2)畫生字生詞,然後借助拼音讀幾遍。

第三,檢查初始讀數。

1.點名回答:正文* * *有幾個自然段?

2.逐段朗讀姓名,要求發音準確,啟發學生評論糾正。

3.教師示範閱讀課文。要求:註意生詞的發音,同時看清字體。

四、學習課文第壹段。

按名字讀第壹段,思考:

1.孫中山小時候在哪裏讀書?(私立學校)

2.教師簡介“私塾”:是舊社會私人設立的教學場所。壹般只有壹個老師,采用個別教學方式,沒有壹定的教材和學習年限。

3.那時候的私塾是怎麽教的?畫出單詞。【根據學生答案寫在黑板上:讀-讀-背(不要說話)】出示單詞卡,認識“背”這個單詞。

4.現在學校的老師都是怎麽教的?

5.討論:妳認為現在的學習方法更好還是過去“只背不說”的做法更好?為什麽?

6.過渡:孫中山是如何對待背熟,從不把書中意思說出來的做法的?我們下節課學習。

第二節課

首先,復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1.全班壹起讀第壹自然段,明確私塾班的情況。

2.領導轉型。

孫中山是如何處理私塾的做法的?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第二,學習第二段。

1.點名讀,思考:孫中山天天上私塾後是怎麽學習的?有哪些詞可以表達他的學習情況?

2.出示單詞卡,認識新單詞“趙”、“例”。

3.妳說的“老樣子”是什麽意思?按照慣例,文中的意思是每天都是這樣。“流利”這個詞是什麽意思?說明孫中山學習很努力,是個勤奮的孩子。)

4.王先生聽後是什麽反應?這是什麽意思?表達“先生”這個動作的詞有哪些?

5.總結:孫中山總是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學習努力,作業完成得很好,老師很滿意。然後,王先生又開始教書了。王老師是怎麽教的?畫出相關的句子。

6.認識新單詞“圓”和“段”。

7.結合上節課提到的板書內容,幫助建立“前後照應”的知識概念。

上節課,我們通過學習第壹自然段了解了私立學校的班級。這個自然段的哪壹句話又提到了這個內容?(這叫“前後照應”。)

8.孫中山為什麽有勇氣去問先生?他當時是怎麽想的?是怎麽做到的?這是什麽意思?說明孫中山不滿足於能流利背誦,要求進壹步理解課文。)

9.引導朗讀。讀孫中山的話,要讀到焦慮緊張的心情。

10.過渡:當孫中山勇敢地向先生提出請求時,學生們表現如何?請看課文的第三段。

第三,學習第三段。

1.命名閱讀部分。

2.閱讀書中的插圖,註意圖片中學生的眼神和表情,體會學生目瞪口呆的樣子。

3.出示字卡,認識“留”字。

4.孫中山大膽地向先生提問,同學們都驚呆了,教室裏頓時鴉雀無聲。這裏的“立即”是什麽意思?(指短時間)“沈默”是什麽意思?(形容沒有聲音,很安靜。)

5.過渡:先生是如何對待孫中山的?

第四,學習四七自然段。

1.帶著過渡語中提出的問題默讀4-7段,畫出相關的單詞和句子。

2.點名回答:孫中山先生當初勇敢地向他提問時是什麽態度?

(1)“尺子”是幹什麽用的?(以前私塾先生用來懲罰學生的板子,就是用來打學生手掌的。)

(2)出示牌,認識“李”字。“刺耳的聲音”是什麽意思?(指嚴肅有力的聲音)

(3)小結:當孫中山有勇氣向先生提問時,所有的學生都楞住了,先生也生氣了,說明當時向先生提出這樣的要求是有挨打的準備的。但是,孫中山先生還是敢於向先生提問。由此可見孫中山先生對學習的認真程度。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問題,他寧願被打也不願被澄清。多難啊!

3.王先生改變態度了嗎?為什麽王昌娥先生改變了他的態度?畫出相關的語句。

誘導:通過孫中山背誦“爛熟於心”和“字字珠璣”,說明正是因為孫中山確實完成了老師留下的作業,才急於進壹步理解他所背誦的文章內容,而不是在課堂上搗亂,所以他的老師改變了態度,破例給孫中山講解了書中的內容。

4.引導朗讀。

5.學習最後兩段。

1.過渡:孫中山對自己的學習狀態並不滿意。當他勇敢地向老師提出要求時,全班都驚呆了。學生們為什麽會目瞪口呆?(怕王先生的尺子打到手掌)

孫中山不怕挨打嗎?孫中山說了什麽?3.看孫中山的回答。

4.理解這句話:

(1)“學習”是什麽意思?(知識)

(2)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想學就要學會理解。如果妳不明白,妳應該問。)

(3)孫中山不懂為什麽要問?(是為了找出真相,得到真正有用的知識。)

第六,總結全文。

1.壹起讀課文。哪裏能看出孫中山小時候勤奮好學?他為什麽要這麽做?

2.聯系實踐,討論。

妳從孫中山勤學好問的故事中得到了什麽教育?

第三類

先點名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說孫中山小時候是如何勤奮好學的。

第二,對於課後第二題的作業,先把題中的八個字按名字念出來,然後壹起念,抄下來。

三、課後第三題的作業。

1.先默讀,默想。通過直接調用,熟練地朗讀問題中的兩句話。

2.在熟讀直呼的基礎上,用漢字寫句子。

3.集體修改,然後壹起讀。

第四,引導字形分析,記憶字形。

1.形聲字的識別:理解、背誦和舉例。

2.對比記憶:圓圈-花園保護-停留部分-設置-日歷

3.在分析字形時,盡可能讓學生說出自己獨立的識記方法。

第五,指導寫作。

1.重點引導“段”、“圈”、“懂”的結構安排。

2.突出“圈”字中的“量”,與“券”相區別。

(江西張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