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歐亞歷史:人類的起源

歐亞歷史:人類的起源

走出非洲

人類的起源是壹個難以理解的問題。最早的文字記錄出現在5000~6000年前,在此之前,我們幾乎壹無所知。1871年,達爾文在其著作《人類起源》中首次提出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猜想,但當時沒有實際證據。直到近五十年後,考古學家在非洲發現了古人類化石,才基本證實了這個猜想。(目前在埃塞俄比亞發現了最早的人類化石,320萬年前的“露西”。但考古發掘能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神話傳說更不可靠。直到近幾十年來,分子人類學興起,利用基因分析人類起源、民族進化等問題,並結合考古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仍存在諸多爭議和謎團。

主流觀點認為,人類大約是在700萬年至500萬年前由非洲類人猿進化而來。早期人類曾經不止壹個物種,不止壹次走出非洲。而是多次上演“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故事。最早走出非洲的原始人與我們今天的人類是不同的物種,他們在數百萬年前從非洲擴張到歐亞大陸——比如直立人(舊稱猿人、北京人、元謀人都屬於這個種族)在200萬年至20萬年前生活在亞洲和非洲,尼安德特人在40萬年至3.5萬年前生活在歐洲——但這些種族後來滅絕了,今天的人類也不是他們的後代。

約40 ~ 25萬年前非洲出現智人,25 ~ 654.38+0.5萬年前進化為解剖學上的現代人(稱為晚期智人)。1.2萬年前,智人開始走出非洲,進入兩河流域,但似乎在8萬年前就滅絕了。大約6萬年前,智人再次走出非洲,成功傳播到世界各地:他們沿著印度洋北岸行進(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低100多米,智人的前進路線很可能在今天的海平面以下),通過東南亞到達澳大利亞,然後在大約5萬年前進入中國南方,大約4萬年前進入歐洲,大約3萬年前到達日本,穿過白令大陸橋更不可思議的是,大約4000年前,人類駕著獨木舟,壹個個征服了浩瀚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在這個波瀾壯闊的擴張過程中,智人消滅了它遇到的所有其他種群,所以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所有人類都是智人。-在中國,沒有發現65438+萬年至4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很可能直立人在智人到來之前就滅絕了。在歐洲,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存在過壹段時間。有可能是智人滅絕了尼安德特人。(然而,2010發表的壹項新研究表明,現代智人基因與少量尼安德特人基因混合,表明智人在離開非洲後與尼安德特人有過小規模的混血。)

基因研究

考古發掘可以確認智人到達各地的時間,但我們需要更多的工具來研究智人在擴張過程中的種族進化。直到幾十年前,人們還以膚色、毛發、外貌作為區分人類種族的主要依據,但通過基因研究,我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外貌特征主要是為了適應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而形成的,並不能準確反映人種之間的差異:比如棕色皮膚的印度人可能和歐洲白人很接近,而中國的漢族人和黃色皮膚的蒙古族人基因其實相差很遠。

分子人類學研究基因的方法主要有兩種:線粒體DNA(mtDNA)和Y-DNA。前者由母親傳給女兒,後者由世代相傳傳遞。對mtDNA的研究表明,今天女性的所有基因都可以追溯到654.38+0.5萬年前的壹個非洲女人(“線粒體夏娃”),而對Y-DNA的研究表明,男性的所有基因都可以追溯到6萬年前的壹個非洲男人(“Y染色體亞當”)。從他們出發,根據DNA中的突變信息,可以將現存的人類分為不同的類型。但值得註意的是,在很多地方,線粒體類型的分布(母系遺傳)與Y染色體的分布(父系遺傳)並不壹致。可以推測,這是由於人類擴張過程中發生了種族替代。當強大的種族打敗弱小的種族時,他們殺死了失敗者的所有男性,而女性部分保留了下來,從而造成了這種現象。所以Y-DNA的分布更能反映種族擴張的結果。

研究人員用字母表示Y-DNA的不同類型:最早到達東亞的是C型(澳大利亞土著,東北亞通古斯-蒙古人的祖先,少部分到達北美西部)和D型(印度尼西亞安達曼人、日本阿伊努人和部分藏族的祖先)。他們曾經占據了壹片廣闊的天地,現在只剩下壹些殘垣斷壁,分布在偏遠的蠻荒之地,因為後來出現的另壹群人,膚色更淺,身材更高的人打敗了他們。這些後來者起源於約45000年前出現在南亞的F型,逐漸擴展到非洲以外的幾乎所有大陸,並進壹步劃分為更多的類型,其中主要類型有:J型是中東色目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祖先;o型是東亞、東南亞、太平洋南島大部分民族的祖先(其中漢族、苗族、瑤族以O3為主,而日韓O2比例較高)。q型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主流,少量存在於蒙古和西伯利亞;r型是原始印歐語系,其後裔包括大部分歐美白人、伊朗人和今天的部分印第安人。在人類的故鄉非洲,至今仍有古老的A型(布須曼人)和B型(俾格米人),但後期的E型成為主流,分化出許多不同的分支。這意味著其他大洲的種族與現存的A/B/E非洲人有著相同的祖先,但他們並不是從這些非洲種族進化而來的。

通過這樣的反復分化、擴張和替代,654.38+0.2萬年前基本形成了原始人類。值得壹提的是,蒙古人以C型為主,加上少量其他類型的混血,所以過去把漢人定義為蒙古人是不準確的,漢人和蒙古人的差距甚至大於他們和歐洲人的差距。

農業革命

在人類進化的同時,地球環境本身也歷經滄桑。大約260萬年前(原始人類出現時),地球進入了壹個大冰期,地質學上稱之為第四紀。總的來說,第四紀的氣候比地球歷史上大部分時期都要寒冷,其內部可分為相對寒冷的冰期和相對溫暖的間冰期,兩者交替出現。最後壹次冰期結束於654.38+20萬年前。從那時到今天,是壹個溫暖的間冰期,地質學上稱之為全新世。

全新世初期,智人已經成為地球上唯壹的人類,並擴展到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但此時他們的生產方式與早期人類無異,仍然以采集狩獵為主。我們推測采集-狩獵方式無法養活大量的人共同生活,所以此時的種群數量非常少,經常為了食物而遷徙。隨著全球變暖,自然環境和動植物分布發生了巨大變化,人類也改進了生產方式以適應新的環境,從而產生了第壹次大規模的技術革命。考古學的明顯標誌是粗糙的石器被精細打磨的石器取代,也就是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但更重要的是,智者發明了農業,開始對自然環境進行大規模改造。

農業不是起源於壹個單壹的地方,而是在許多地區獨立產生的。中東很可能是最早的農業發源地,大約在1.1萬年前就已經種植了大麥、小麥、扁豆等農作物。在東亞,約654.38+0萬年前中國長江流域已種植水稻,約8000年前黃河流域已種植谷子。在美洲,印第安人大約在7000年前就開始種植土豆,但玉米的馴化要復雜得多,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逐漸培育成現在的樣子。

在種植植物的同時,人類已經馴化了許多種動物。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在1.4萬年前甚至更早就被馴化了。山羊和綿羊大約在6.5438億+年前在伊朗被馴化,分別傳入西方和中國。(在中國,最早的養羊人是壹個西方民族,被稱為羌人,或“養羊人”。)牛和豬的馴化可能有多個起源,分別獨立發生在中東和中國。家貓被馴化得相當晚,大約在5000年前的古埃及——有人認為貓還沒有被完全馴化。

農業革命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也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社會形態。農業人口在耕地周圍定居,人口增加,大型村落甚至城邦發展起來,逐漸進入文明時代。相比較而言,溫暖地區的農耕產量更高,可以承載更多的人定居,文明更發達;寒冷地區采用農牧結合的混合農業,人口較少,遷徙更頻繁,文明發展較慢。此外,還有少數地區保留著較為原始的漁獵文化。

印歐擴張

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約6000年前),原始的印歐人(R型)在東歐草原上馴化了馬。這壹事件對人類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在槍支、汽車和坦克發明之前,馬是最強大的生物武器和最快的陸上交通工具。有了馬,印歐人雖然文明不發達(遠不如同時期的蘇美爾人),但擴張能力很強,在人類文明早期就迅速擴張到幾乎所有適合生存和出入的地區。同時,由於種族之間的頻繁交流,文明的傳播也大大加快,印歐後裔在這個過程中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族群,直到今天。

大約3000年前,壹部分印歐人(R1b型)開始向歐洲西部擴張。此時,早期的農業人口已經在西歐定居,但印歐人似乎很快取代了他們。印歐人三路進軍:壹路向西南到達希臘半島,演變為古希臘人(邁錫尼);壹路向西到多瑙河中遊,分成了兩個支流。壹個從阿爾卑斯山南麓進入意大利,成為拉丁人。另壹個從北方繞過阿爾卑斯山,進入高盧和不列顛,成為凱爾特人。壹直到波羅的海沿岸,分為兩部分,西部叫日耳曼,東部叫斯拉夫。這就是今天歐洲各民族的起源。

大約2500年到2000年,印歐人進壹步發明了馬拉戰車,隨後擴展到亞洲。大約公元前1900年,印歐語系的壹支進入安納托利亞,成為赫梯人。大約在同壹時期,另壹部分向東遷移的印歐人(R1a型)從裏海北部出發,深入亞洲。在戰車的威力下,他們在中亞戰無不勝。壹路(雅利安人)征服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另壹支征服了伊朗高原。但另壹路(土霍洛人)從阿爾泰地區進入中國後,被當地居民攔下,停在天山地區。馬和戰車也傳入中國。

在這壹波浪潮中,歐亞大陸的中西部幾乎全部被印歐民族占領,古印度、古巴比倫、米諾斯文明都被征服。在古代文明征服的地區,定居的印歐民族從古代文明中學習,發展了更光明的新壹代文明。另壹方面,留在家鄉東歐草原的印歐人落後了,被稱為斯基臺人(或塞爾維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