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說:
商賈之家,節儉可以延續三四代;
耕讀之家,可以延續五六代;
孝家可以十代八代。
曾國藩的話背後有依據,有家風的回答!他的家族是如何傳承至今的?
孟子曾說:“君子之恩,五代之後伐。”通過對歷史上家族興衰的分析,他得出了壹個結論:無論是什麽樣的家族,從其創建者那裏壹般都難以繼承五代以上,五代之後通常也難逃衰敗的命運。
孟子提出的觀點已經被歷史證實,成為家族傳承的魔咒。
在孟子之後的中國歷史上,很多世家大族,大部分都過不了五代的魔咒。只有孔子家族等少數家族依靠國家政權的力量和民族文化的影響,把自己家族的命運、政權的命運和文化的命運緊密聯系在壹起,可以流傳至今,但不是每個家族都能和政權的民族文化緊密聯系在壹起...
無論是政治權力還是文化權力,依靠這兩股力量來維持壹個家庭,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如果壹個家庭不具備這兩個條件,那麽壹個家庭如何維持繁榮?
曾國藩的家風家訓比較完整系統。為什麽?
1 & gt;曾國藩的祖父是曾氏家訓的創立者,具有勤奮、遠見、重農、重讀書等優秀品質。
所以種地是生存之本,讀書是發展之需,生存和發展都是符合規律的。
曾國藩的祖父制定了可執行、可檢驗的家訓,非常具體,比如“八字公式”,日常可以操作。這種家訓不僅僅是對晚輩實施的,而是要求整個家庭從上到下嚴格遵守,形成環境教育、言傳身教的統壹強大環境,從而形成家風。
曾家非常重視教育質量,尤其是在選擇教師時。教師需要有真知識和良好的品行。最重要的是誌趣相投,與曾家文化價值觀壹致,除了學校教育,還要非常重視家庭教育。曾家的家庭和學校教育是齊頭並進的。
曾家非常重視精神的傳承,甚至大於財富的傳承。
財富有道,道是無形的,無形的,精神的,精神比財富更明顯。
隨著時代的變遷,財富的保留和傳承並不容易,但精神卻可以生生不息。
只要每壹代人自強自立,保持節儉、勤勞、孝順的家庭文化,就能逼十代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