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全稱《秦鼎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大型叢書。在清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名高級官員和學者編纂,3800多人抄寫,歷時十三年編纂而成。分為經、史、子、紀四部,故名“四Ku”。根據《文錦閣集》,* *載書3462種,其中79338卷(是《永樂大典》的3.5倍),36000余卷,約8億字。
初稿完成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完成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3]乾隆皇帝下令將七本《四庫全書》藏於全國各地。前四冊分別保存在故宮文遠館、遼寧沈陽文水閣、圓明園文遠館、河北承德金文館,即所謂的“北四閣”。這三個復制的部分分別保存在揚州文慧館、鎮江文宗館和杭州溫嵐館,也就是所謂的“南三館”。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壹月,皖籍學者朱軍提出編纂《永樂大典》的問題,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隨後上諭以“各省所收,武英堂各官所刻”為標準編纂失傳書籍,稱為《四庫全書》。?這樣,《永樂大典》的編纂就引出了編纂《四庫全書》的龐大工程,成為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
為了收藏《四庫全書》,乾隆皇帝仿照著名的圖書館“天壹閣”,在南北各建了七個亭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壹部《四庫全書》終於臨摹完成,並完成了裝幀。然後又用了近三年的時間復制了第二、第三、第四本書,存放在文遠館、文水館、文遠館、金文館。這就是所謂的“北四亭”。?【1】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抄了三本,存放在江南的文宗閣、文慧閣、溫嵐閣,也就是所謂的“南三閣”。每本《四庫全書》裝訂36300冊,6752封。七館的書都有印章,如館藏首朱的印章,卷尾朱的印章。
為了保存這批經典文獻,皇帝“欽差督辦”,從全國各地征集了3800多名學者,集中在京城十年,用工整的印刷體抄寫了7本書,共8冊。世人難得壹見深藏的亭子。雖經千人臨摹,但字體風格端莊規範,用筆細致,如壹人。因此,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具有非常難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賞價值。幾經戰亂,半數以上被毀,使這壹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為世界罕見的無價之寶。
《四庫全書》收錄了中國大量的書籍,對這些書籍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復制和保存。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芯片,對後世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同時也是乾隆野心的產物。它的出現直接造成了當時民間文化的衰落,迫害了很多知識分子,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朝廷的擅自修訂使無數經典的真實性變得很差,書目銷毀的禁令使中國失去了大量珍貴的文化典籍。這壹切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壹場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