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和發病機制
1.病因學
(1)酒精性脂肪肝:長期大量飲酒史。按中國標準,病史壹般在5年以上,酒精當量男性大於40 g/d,女性大於20 g/d,或2周內有大量飲酒史(80 g/d)。乙醇量的換算公式為克(g)=酒精消耗量(ml)×乙醇含量(%) × 0.8(乙醇比重)。
(2)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高脂血癥、營養不良與脂肪肝密切相關。除代謝綜合征外,還與壹些罕見的脂代謝疾病(如β-脂蛋白血癥)和嚴重胰島素抵抗的罕見綜合征(如脂肪代謝障礙性糖尿病和Mauriac綜合征)有關,還與藥物(如地爾硫卓、胺碘酮和他莫昔芬)有關。
2.發病機制脂肪肝的發病機制至今仍有爭議,尚未闡明。
(1)酒精性脂肪肝:長期大量飲酒,由於乙醇只提供熱能而不提供營養物質,當乙醇被肝醇脫氫酶(HDH)代謝為乙醛並進壹步氧化時,還原型輔酶I/輔酶I (NADH/NAD)比值升高,肝臟內氧化還原狀態異常,影響線粒體功能,抑制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氧化,三酰甘油在肝臟內蓄積。
(2)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單獨或共同構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險因素。各種致病因素可通過壹種或多種變化導致肝細胞中甘油三酯(TG)的異常積聚:
①由於高脂飲食、高脂血癥和外部脂肪組織運動的增加,人體肝臟對脂肪酸(FFA)的轉運增加;
②肝細胞過氧化物酶增殖物受體(PPAR)
且線粒體解偶聯蛋白-2(UCP-2)基因表達增強,線粒體能量合成不足,導致線粒體功能障礙,肝細胞線粒體內FFA氧化磷酸化和β-氧化減少,進而轉化為TG升高。
③肝細胞合成遊離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能力增強或由糖或甘油三酯改變。
④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不足或分泌減少,導致轉出肝細胞的TG減少。結果肝細胞內TG合成和分泌的動態平衡被破壞,導致肝細胞內中性脂肪基脂質異常沈積。
病理性肝細胞脂肪變性常彌漫於整個肝臟,脂肪肝根據其在肝臟的受累情況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類型。輕度是指光鏡下脂肪含量占5% ~ 10%或單位面積為1/3 ~ 2/3的肝細胞脂肪變性,中度是指光鏡下脂肪含量占10% ~ 25%或單位面積大於2/3的肝細胞脂肪變性,重度是指占肝濕重25%的肝細胞脂肪變性。單純性脂肪肝的組織學改變主要是肝細胞脂肪變性,無肝細胞變性、壞死、炎癥和纖維化。肝組織切片HE染色顯示肝小葉內1/3以上肝細胞出現直徑> 25 t微米的單個脂滴,細胞核被擠壓移位。脂肪性肝炎的病理學特征包括脂肪變性、各種炎性細胞的浸潤、肝細胞壞死、糖原顆粒、馬洛裏小體和肝纖維化。在脂肪肝的基礎上,部分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其病理形態類型為小結節狀。
輕度脂肪肝的臨床表現多無癥狀,部分患者感覺乏力,或近期僅感覺腹部脹滿,多數是體檢時通過b超或CT檢查發現的。
30% ~ 10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肥胖。大多數中、重度患者表現為厭食、惡心、嘔吐、體重減輕、乏力、腹脹、肝區不適或隱痛,少數患者可出現輕度黃疸。體檢可摸到腫大的肝臟(壹般在右肋下2 ~ 3 cm內),表面光滑,邊緣鈍圓,軟或中等硬度,輕度壓痛,部分患者有叩診痛。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肝硬化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