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道光年古籍

道光年古籍

簡介:嘉慶二十四年(1819)舉人,道光二年(1822)進士。後赴貴州,先後在荔波、朱珪、興義、桂陽等地任知府,後在廣西左江、湖北荊襄等地當道士。河南被歸還給陳序道。我在河南的時候,每當黃河

在汛期,他們帶領民眾督促加固堤壩,檢查洪水情況,保護當地民眾免受洪水侵襲。後來升任淮北、甘肅、陜西等地的鹽運大使。我在陜西的時候,和陜西巡撫林則徐有過親密的友誼。道光二十九年(1848),升任江南河總督兼水運總督。鹹豐五年(1855)卒於江蘇清江浦府。

道光十八年(1838),他為父喪,開始在家中修建“海源閣”圖書館。他被調任河南開封的陳旭道士,後來又擔任兩淮和甘肅的運鹽大使。先後升任陜西布政使、陜西巡撫,後代理陜甘總經理、江南巡撫。先教育官員,後懲罰官員,這叫“漢代為官之風”。謚號是“勤”。葬於聊城城西田家莊。

偉大的藏書家楊壹曾壹生愛書。早在讀書的時候,我就立誌要追隨父親的腳步去藏書。道光五年(1825),開始收集宋元古籍善本。進入仕途後,多次跳槽,結交文士,接觸並收藏了許多珍貴古籍。道光十八年(1838),他悼念父親,開始在家中修建“海源閣”圖書館。1840年(道光二十年),家喪父之際,由文學家梅增良、包協助修建圖書館,並以“先江隨海”四個字命名圖書館為“海源閣”。當時清朝統治腐敗,社會動蕩,官僚巨頭收藏的古籍往往流散於民間。楊以增利用在外為官的機會,穿梭於吳越之間,收集了當地保存了上百年的幾乎所有重要文獻,並沿運河用船運到聊城。楊壹曾還通過各種關系、不同渠道購買了大量珍貴的私人書籍。太平天國時期,他在江蘇清江浦工作,購買了蘇州著名藏書家黃丕烈的大部分書籍。黃是乾隆年間的舉人,喜歡藏書。他收藏宋代書籍100余種,並在其中保留壹室,稱為“百宋軼”,又稱“十裏居圖書館”。楊以增對黃藏書的收購,為海源閣藏書奠定了初步基礎。後來又得到了鮑的《無知者》、秦的《閻石齋》、惠氏的《紅豆山莊》、方的《碧龍朗閣》等書,以及江都王、中宇、陽湖孫元儒、大興朱等國內名家的部分書籍。他沒有開設名為“宋村圖書館”的圖書館,而是收藏了元版、校本、影本的天水舊書。後被授予石矛、李三、《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宋代《三國誌》,並受命稱為“四書四史齋”,使海源閣藏書日益豐富。

楊以增在收藏、購書時,特別註重鑒別書籍的真偽和收藏價值,大多經過了梅曾良、高君如、吳希載等文人和鑒賞家的鑒定。所以他買的書大多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涇縣的包成了文學朋友,後來又聘請包加入他的幕府,為他鑒定古籍、字畫。藏書65438+萬余冊,圖書館為“海源閣”,意為“涉海者,得其所欲”。樓上藏著宋元精品骨灰盒,樓下是宋、元、明、清初版、殿版、手抄本。此外,亭子後院還存放著貼紙、古玩、字畫,五個房間都被占滿了。此外還有“宋存書室”,因《詩經》、《尚書》、《春秋》、《儀禮》、《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的宋版,被稱為“四書四史齋”。鹹豐年間,江浙很多藏書家都留不住自己的手。借此機會,他購買了著名藏書家黃丕烈的大部分書籍,以及鮑的《無知者》、秦的《閻石齋》、惠氏的《紅豆山莊》、方的《碧龍朗閣》等書和江都王、鐘繇、陽湖孫元儒、大興朱等國內著名學者的部分書籍,掌管河道。

他的兒子楊紹和撰寫了《應書偶然記》,出版了《海源閣叢書》,江標為他的《宋元書目》作序,大獲成功。楊紹和、楊到楊景福後,大部分藏書在1930被軍閥、土匪洗劫壹空,很多散到了別人手裏。後經王、等人整理,現屬濟南圖書館。陳在對古今典籍的收集與流散中,對自己的聚散與放逐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傅增湘是《海源閣集紀要》的作者。收藏影響力

尤其是蘇州黃丕烈《十裏居》藏書最多。其“海源閣”、陸心源的“Z宋樓”、瞿的“銅劍樓”、丁國典的“八千卷樓”並稱為近代四大藏書樓。他編著並印刷了《海源閣叢書》。楊壹曾之子楊紹和、楊壹曾之子報乙都致力於藏書事業。“承襲家學,潛心著書,搜集古籍,不遺余力,在聊城搜羅善本,提煉校名。”他的兒子楊紹和,曾經是翰林院的編輯和讀者,還得到了清室“樂善堂”的藏書。孫楊報乙曾任山東通知局編輯,增加了藏書。(劉階平《楊海源閣藏書樓及劫後保存論綱》),使海源閣藏書在楊以增藏書的基礎上更加豐富。至清末,海源閣藏書3236種,20多萬冊,是中國四大著名私家藏書館之壹。

館藏有《楊洞橋讀書》、《楊在縣收藏的石刻書畫題記》、《關西祭史》、《楊伯子》、《瀛海遷》、《四經四史齋》等書籍數十種。他寫了《再思呂文存》,後人編了《楊端欽公奏蜀》。

海源閣藏書大部分在軍閥兵變和日本侵略中丟失,少數轉移到北京圖書館和山東圖書館保存。1986年,聊城(今東昌府區)人民在楊宅舊址重建海源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