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政治局勢,可以說是戰國初期,魏壹統天下;戰國中期,秦、楚、齊爭霸;戰國末期,秦國和趙國爭奪霸權。
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初期,魏很強大。魏文侯在公元前400年左右開始任命李悝為宰相,通過政治改革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大國,直到公元前341年的馬嶺之戰後開始衰弱,稱霸約60年。
戰國中後期,魏國的實力雖然開始減弱,但平均來說,在燕國和韓國之前處於中等水平。
本文將與大家探討戰國初期魏國為何如此強大。
晉國滅亡後,魏國留下了最豐富的財力。
關於春秋五霸,有很多版本。壹個是歷史記載中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再壹個是荀子?、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和勾踐。
其實除了這兩種說法,還有不下十種說法。《阪崎亭集外版》中認為春秋五霸出自晉。、金祥、金晶、金哀?也就是說,只有齊桓公是公認的,其余的都是晉國人。學者全評論春秋五霸時,晉國占了四席,分別是、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晉國在鼎盛時期確實很強大,這也是為什麽三家分晉之後,趙、魏、韓都並列戰國七雄的原因。
那麽金留給魏國多少錢呢?
領土65438+萬平方公裏,人口500萬!
同時,戰國的領土和人口如下:
秦面積30萬平方公裏,人口300萬。
燕20萬平方公裏,人口654.38+0.5萬。
趙20萬平方公裏,人口350萬;
齊1.5萬平方公裏,人口300萬;
韓國9萬平方公裏,300萬人口;
楚50萬平方公裏,人口300萬;
(以上數據來自互聯網,準確性有待進壹步研究。)
可見,魏國疆域雖小,人口卻是最多的,幾乎等於燕趙之和。
用蘇秦的話說?顏地2000裏,兵數十萬,戰車600輛,戰馬6000匹,趙2000多裏,甲數十萬,漢900多裏,甲數十萬,魏65438+萬裏。但是人多,車馬和魏壹樣多,楚國五千多。?
變法讓魏第壹個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
雖然土地不是最多的,但是魏國地處平原,山少地多,土地肥沃,適合發展經濟,所以即使沒有那麽多土地,也能養活那麽多人。
當然,再好的客觀條件,沒有主觀努力,也不可能在戰國初期稱霸60年。真正推動魏國在戰國初期取得霸權的因素是的政治改革。
公元前400年左右,魏文侯先後任命李悝和吳起開始變法,采用?選人用人,獎懲分明?這壹基本國策,從而改變了過去的仕祿制度,大大增強了魏的實力。
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吳起建立了中國最早的職業重甲兵——魏武祖。《荀子·論兵》中記載“魏卒以度取之,身披三屬甲胄,持十二石之弩,負箭五十支,置於其上,冠之以劍,奪三日之糧,使其急赴日中百裏。在先導試驗中,它將返回它的家園,有益於它的農田和魏武祖的住宅。?
可見,魏武祖選拔之嚴格,對魏武祖的賞賜,如此高標準,高投入,魏武祖在戰國初期已形成壹股大殺器,震驚四方。
正是憑借這支軍隊,吳起搶走了秦國河西最肥沃的土地。如果當時魏國的擴張方向沒有轉移到中原,或許吳起就能滅了秦國。
這是戰國初期的魏國!
魏的衰弱壹直是歷史研究中的壹個重要問題。認為戰國中期魏國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率先變法獲得了巨大紅利。但在紅利期,它沒有找到壹個可以持續讓國家強大起來的戰略,最終錯過了。壹勞永逸?好機會,到魏國變法成果外溢,吳起、商鞅等人才外流,使他國迅速崛起,最終與魏國爭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