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國的哲學最看重的是家庭中的倫理關系。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說,古希臘是城邦,中國是類國家社會。古代有“四民”之說,即“士農工商”。
“秀才”指的是大學生,即學者。“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士”排第壹。“是”字就像壹個人兩腿並攏直立在地上。士有治國之誌,做官時稱為“士大夫”;不當官的時候,他也是“秀才”。成為醫生後,他原有的價值觀不會改變。所以這樣的人排第壹。
第二位是“農業”。中國是壹個農業大國,農業是立國之本。所謂“糧倉知禮”,“民以食為天”,有沒有足夠的糧食決定著社會的穩定和民心的安定。中國的傳統是重農輕商,“業”排在第三,“商”排在最後,因為中國人的觀念是贊美自然,而譴責很多人的匠心,認為順應天時的簡單生活才叫做好日子。
過去,許多老房子的門楣上掛著“耕讀”的匾額。壹個家庭不僅要種地,養家糊口,謀生;也要讀聖賢書,通曉德、禮、義。書本上的道理和工作上的道理結合在壹起,這就是中國的家國制度。
在儒家,在宗法社會,人與人之間有五種關系,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在這五種關系中,有父子、夫妻、兄弟三種家庭關系。另外兩個,把君臣關系比作父子關系,把朋友關系比作兄弟關系。換句話說,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五德是以家庭關系為基礎的。
儒家和道家是中國哲學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實儒道也是壹個平衡的群體,儒道互補,儒道精神互補。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更重視明教,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更重視自然。儒家很重視入世的責任,道家很重視出世的自由。因此,中國入世與出世之間,社會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壹種平衡。人應該生來就有做事情的心,多壹些責任,少壹些怨恨。這種平衡的智慧,大概就是壹種好的狀態。
平衡是壹種關系,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和”。家庭關系,放大了就是社會關系。《五倫》中的君臣關系雖然不復存在,但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關系依然存在。家庭是社會的核心,也是倫理道德最基本的起源。以農為本,以和為貴,以德為榮,把倫理關系中的所有這些東西作為關系的樞紐,其實是中國人的傳統道德。
當今中國有壹個特殊的情況,就是很多家庭只有壹個孩子。越來越多的財力和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孩子掌握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然而,我們不能失去中國人的家庭教育和禮儀。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是最重要的教育。在壹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學習都有不同的側重點。《禮記·大學》裏有壹句話:“古之欲明顯優於天下者,先治其國;如果妳想治理妳的國家,妳應該首先把妳的家人聚在壹起;要想家人團聚,先修身體;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確,先真誠;欲誠者,先知之,而知於案。”人生有八個不同的階段,分別是尊物、知、誠、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階段的前五個階段,其實講的是壹個人在家的修養。
為什麽連農民都要讀書?為什麽種田和讀書可以壹家壹家傳下去?因為如果妳不學習,不了解知識,妳怎麽能了解這個世界呢?而壹個人如果沒有誠意,不能正直,又如何修身?沒有修養,怎麽能把家守在壹起?
只有把事情看得透,知識、真誠、正直、修養、家庭秩序到位,走出去走向社會,遇到好的機遇,才能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抱負。所以中國有句話“不掃壹室,何以掃天下?”連自己的家都收拾不了的人,怎麽談治國平天下?
齊家的“氣”字,形似谷苗伸出耳朵,所以《說文解字》說:“伸出耳朵的谷麥是扁平的,是象形的。”“氣”的意思是壹致和整潔。齊家的“氣”是農耕文明的經驗,齊刷刷的秧苗看起來欣欣向榮。家裏也要說“齊”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每個人都尊重家裏的秩序,齊心協力。
現在很多獨生子女都是壹代壹代帶大,由爺爺奶奶照顧。現在的孩子學習很努力,三四歲就去上各種學前班;小學的時候,書包不是背在背上的,而是用壹個小小的行李箱把很多作業拉回家。老人都關心同齡人,孩子上學了也照顧;放學後,我進了家門,帶著削好的水果和可口的飲料;餓了,有飯及時供應。剩下的吃了也沒關系。爺爺奶奶幫忙收拾。這是現在很多家庭的常態。
其實按照中國人過去的規矩,在老人上桌之前,晚輩是不能動筷子的。現在是孩子隨便吃,家裏其他人收拾殘羹剩飯。當然,愛孩子無可厚非,但作為壹個家庭,因為打破了規矩,就不“整潔”了。爺爺奶奶伺候著成長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等他進了大學住宿舍誰來照顧?畢業後,進入社會,參加工作,誰會以他為中心?從小被慣壞的孩子,進入社會後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失衡,因為之前的生活格局已經被打破。如何讓孩子以健康的心態參與生活?我們要回到家庭中的“氣”字,家庭要有規矩,要有秩序。
“家”字上面的蓋,在部首裏叫“米”。這個“米”是象形字,《說文解字》解釋為“過深宅”。看這個“寶蓋”。這是壹個非常高的圓形屋頂,由兩根柱子支撐著。在公元前4000多年的半坡村,就有這樣的房子,形狀遠早於方形的房子。
家和萬事興,那我們就從“家”字說起,談談引擎蓋下與家相關的漢字裏隱藏著怎樣的家庭觀念。
《說文解字》說:“家是家。”家是我們生活的地方。從字體上看,上面是蓋頭,下面是“貘”二字。家裏有壹只小豬。事實上,在壹些少數民族地區,吊腳樓底部仍能看到豬。那麽,為什麽不養牛羊,而要養豬呢?記得小時候有個相聲叫《豬都是寶》。自古以來,豬是飼養成本相對較低但收益較高的家畜,也容易馴化。所以壹個家庭不需要養大牛馬,只要能養豬,這就是小康水平,這個家庭的生活就能穩定。
從最早的“家”字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家庭生活是典型的小富即安,不求大富、大富大貴。人和動物可以在同壹屋檐下和諧相處。過去的農村,很多人的典型畫面是豬圈裏有兩頭豬,院子裏養著幾只老母雞,洗碗後的泔水用來餵豬。這樣的壹天會讓妳感受到壹種簡單的溫暖。
從過去的家庭建築結構來看,家裏有“廳”和“房”。有個成語叫“入房”,那麽“廳”和“房”是什麽關系呢?
《室內外堂》東漢劉茜所寫的《名釋》中說:“室實,字滿之。”“內室”指的是人和東西。中國人不喜歡炫富。以前的人不像現在的人壹樣去網上曬自己的豪車豪宅,而是偷偷摸摸的過日子。內室有物、財、人,謂之“滿之”
我們再來看“堂”字。“廳”是指現在的客廳,以前叫“廳”。有壹個形容詞叫“亮”。為什麽客廳要明亮?因為是公共場所,而“房間”應該有點私密性。所以中國人認為“室外是廳,室內是房”,這是有明確劃分的。這個“廳”和“房”,壹直是中國人的生活模式。
還有壹個詞叫“方向”,和今天的詞很不壹樣。我們來看看古文字的字體。引擎蓋下開了壹個小窗。多形象啊!《說文解字》說:“項,北出。”朝北開的窗戶是“朝向”。今天我們說壹個人暈到找不到北。他找不到北,就是找不到方向。很多人習慣於給自己設定各種目標,卻很容易忽略方向的重要性。其實這輩子,並不是每壹個明確設定的目標都能準確實現,方向往往比目標更重要。有了大方向,再設定目標,就會更有針對性,也更靈活。人是不能迷失方向的,這是“向”字告訴我們的,因為那是透過窗戶照進來的光。
還有壹些更有趣的想法,比如“和平”這個詞。“安”字,蓋下有女。從字形上看,就是房間裏跪著壹個女人,這個家是“安全”的。那什麽是“寧”?簡體字在封面下加壹個“鼎”,繁體字“寧”是指封面下疊有壹個“心鼎”。先有壹個盛滿食物的菜堆,再有壹個盛著菜堆上食物的大托盤來定壹個心,叫“寧”。
女兒小時候我經常和她聊天。我說,妳看這個“安”字,家裏女人就“安”了。女兒說,家裏有個男人會“更好”。我說“寧”字本來不是這麽解釋的。其繁體字結構中,“丁”字上有食,需要安心。但女兒說,我覺得這也是真的。壹個家庭有了母親,大家就“平安”了;如果妳有壹個父親,每個人都會是“寧”。後來想了想,想按照簡單的思維去理解。女兒的說法也有道理。換句話說,在“家”的屋檐下,最重要的是有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