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樂山大佛的由來

樂山大佛的由來

佛像的建造始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佛到肩,僧海通死。

海通去世後,項目壹度中斷。

許多年以後,我們劍南西川的使者張秋、瓊捐資,海通的徒弟帶領工匠繼續修建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繳納麻鹽稅,使得工程進展迅速。

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建設者張秋和瓊搬回家做戶部部長,工程又停了。

40年後,劍南淅川使者魏高捐資繼續修建樂山大佛。

經過三代工匠的努力,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歷時90年完工。

擴展數據:

基本特征:

大佛頂上有1051個包子,是1962維修時用粉筆數的。

從遠處看,發髻與頭部融為壹體,但實際上是壹顆壹顆地嵌著石頭。

單個發髻根部有明顯的拼接裂縫,無砂漿粘結。

饃饃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每層厚度為5-15mm。

在1991年的維修期內,在佛像右腿凹陷處發現了三塊蝸牛石的遺跡,其中兩塊較為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壹個深約25厘米的洞,維修工人從洞中取出許多碎物,仔細查看腐朽的木泥。

這就印證了南宋範成大在《武》中的記載“天下佛像之大,其耳猶為木”。

所以裏面露出三塊木頭,就形成了成品字形。

說明凸起的鼻梁也是用木頭做內襯,用錘子灰做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