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關於夏的古籍有哪些?

關於夏的古籍有哪些?

“中國有大禮,故稱夏;有服印之美,謂之華。”

——唐代孔《春秋正義與左傳》

作為中華民族,禮美確實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但孔的話只是壹種美而片面的理解。其實“華夏”二字代表的遠不止這些。

最早在史書上看到華夏:“華夏蠻驕,不中用。”這意味著無論是華夏人還是遙遠的蠻族,都沒有不服從周武王的。換句話說,“華夏”的概念出現在周朝。

壹般認為“華”的概念與仰韶文化有關,而“夏”的含義則來自中國第壹個可信的朝代:夏朝。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壹個問題:“夏天”是什麽意思,在當時代表著什麽?而夏朝的古代先民為什麽要用這個字作為名字呢?

現代漢語中,“夏”的定義很簡單,只有季節、姓氏、朝代、民族等幾個意思。但是,如果把這些意思代入4000年前的世界,似乎就不成立了。最有可能的是季節,也就是夏朝建立的那個夏天有沒有發生什麽重大事件?創始人為了紀念這個事件給它命名?

這在中國的傳統習俗中是可信的。比如夏天出生了壹個孩子,他的父親給他取名“姓+夏”,紀念這個珍貴的時刻。但是,為了推斷這種可能性,首先要看“夏”是不是指當時的夏天。

《夏鄭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記載傳統歷法的古籍。據說寫於夏朝(尚有爭議),但並沒有記載四季的內容和四季的名稱,也沒有出現“夏”與四季有關。也就是說,古代朝代的“夏”字沒有夏天的意思。

有學者提出另壹種思路,說夏最初代表牙齒,即牙齒的齒,原因有二:壹是古代文獻中有記載“夏”與“齒”互為用;第二,兩個詞的發音有些相似,或許在古音上更接近。

然而,替換只是暫時的。如果這兩個詞完全壹致,那麽後人肯定會稱夏朝為“牙朝”,所以夏等於牙的可能性很小。

還有壹種觀點認為,夏天指的是壹種昆蟲,即蟬。這並不是因為蟬在夏季活動的季節性特點,而是因為在商代甲骨文中,有些詞的意思是蟬,但看起來和“夏”字很像,於是就產生了這種聯想和猜測。

但這種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原因有二:壹是甲骨文中是否存在“夏”字,目前仍有爭議,學術界尚未得出統壹結論;其次,如果夏天有蟬的含義,在流傳過程中會伴隨其壹生,但在後來的經典中並沒有發現。

各種說法都否定了,那麽夏字的本義是什麽?理解壹個事物,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妨從“俠”最基本的字形結構入手,探究其含義。

如果妳仔細看看金的《夏》,妳能看出壹些端倪嗎?是的,這個詞有點像扭曲的人。最上面是“頁”字,在古代漢語中代表人的頭部,如現代漢語中的頂、頸、頰、顱、頸、頜。這些與頭部有關的詞都含有“頁”字。

中間外撐的左右部分像人的兩只手;而下方部分寫“從”,讀作蘇:今指緩步而行之道,古意指足。

因此,結合這三個部分,金中的“俠”有頭、手、軀幹和腳,它代表人。但這個人不是壹個統稱,不是普通人群,而是壹定數量的人。他們是誰?答案是:夏人。

夏代表當時的中原和華中,即夏朝統治的領土,而四方的少數民族則稱為“蠻夷兵”。久而久之,四方的人們就把居住在這壹帶的人稱為“夏”夏,或簡稱夏。因此,“夏”既代表了這個地區,也代表了生活在這個地區的人。

這種關系也很好理解。比如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都是按地理特征來劃分的,生活在其中的人就叫山東人、山西人。同理,住在“夏”的地方的人被稱為夏人。至此,大家也就能明白夏朝為何得名了,正是因為腳下這片土地被稱為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