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書法作品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書法作品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書法作品如下:

1.書聖王羲之的世界第壹行書《蘭亭序》。

《蘭亭序》28行324字,通篇嫵媚飄逸,用詞精致,點畫如舞,似神人相助,在歷代書界已被視為佳作。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稱之為“中國行書第壹帖”。

後世任何研究行書的人都會愛上蘭亭。《蘭亭序》那種婉約而舞動的筆法,著實讓我們後輩感嘆,贊嘆王羲之高超的書法技巧和流暢的文采。

王羲之的《蘭亭序》又名《何琳序》、《蘭亭集序》、《贊帖》,共28行324字。東晉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的書被米芾譽為“天下最好的行書”。原著埋於昭陵,有傳世抄本和臨本,以《龍書》為最佳。

此帖用筆主要是中心,筆畫間有側翼,細長輕盈,或者筆桿斷接。整體布局錯落有致,具有瀟灑、唯美、動人的無限魅力。此帖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

二、唐代顏真卿第二本行書《祭侄》

《祭侄文稿》書法淡雅、流暢、自然。渴筆幹墨,幹而不潤,幹練流暢,好寫。全文不到300字,只蘸了7次墨,壹筆寫了53個字,留下了難以控制的幹壓痕的痛苦軌跡。

蘸首墨從“甘薇”到“軍”,墨色由濃變淡,筆畫由粗變細;從《周浦》到《紀明》,第二次蘸墨,墨色也由重到輕,點畫由粗到細,連筆越來越多,體現了作者激動人心的情感變化;從《味兒》開始,由於對內容的思考,蘸墨、塗改、死筆增多。

從“歸”字起,墨色變得濃濃潤澤,“父困子亡,巢倒於卵”八個字又濃又暗,充分體現了書法家痛失親人的痛苦;“世間遺憾”二字之後,隨著情緒的不可控制,越是舒服和無所畏懼。

兩個“唉”的草書筆法,可見書法家的悲憤之情,不可言說。後三行如瀑流泉,急轉直下,讓人回味無窮。他的情感交織所產生的筆墨效果,使他的作品達到了藝術的巔峰,這幅水墨畫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的悲慟相得益彰。

三。黃州寒食帖,北宋大文豪蘇軾寫的天下第三行書。

歷代鑒賞家都稱贊冷食貼是傑作。南宋初年,章昊的侄孫張炎在手稿後另紙題詞中說:“老神仙(指蘇軾)文筆輝煌,繁花似錦如雲,山谷(指黃庭堅)承歷,可謂絕世瑰寶。”

此後,《黃州兩寒食》手稿就被稱為“帖”。明代大畫家、書法家董其昌在帖後題詞:“我壹生看過東坡先生的原卷三十余卷,必以此為觀。”到了清代,冷食帖被收回皇宮,納入三希堂帖。

乾隆十三年(1748),四月初八,乾隆皇帝親筆在帖上題詞“東坡大書法家當為燕、楊侯。此卷是陳黃州日所作,後有谷跋,遂貶至極。所謂無心於佳更好……”為了突出過去,前面特意寫了“唐雪回味”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