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載體材料看,西周時期仍有用甲骨記錄甲骨文的習慣。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周代甲骨相繼被發現。最大的壹次是1977年,陜西省周元、岐山、扶風三縣出土甲骨17000余件,其中有銘文的292件。除了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是西周文字記錄最顯著的特征。青銅器的制作起源於夏商時期,商代早期的青銅器銘文極為罕見。如果有銘文,通常也只有壹兩個字。商代晚期,有銘文的青銅器越來越多,但銘文的內容仍然很簡單,主要是記錄姓氏或祖先的封號作為紀念。到了西周,金文的字數開始增多,記錄歷史的性質逐漸加強。其內容大多與祭祀、人生規劃、獎勵、征服、功德記錄、法律、契約等有關。有《大禹鼎》、《大克鼎》、《碧雞子白盤》、《毛丁公》等長篇碑文,其中記載周宣王任命毛公為執政大臣的《毛丁公》碑文最長,有***497字。
從書寫形式上看,西周金文已進入大篆階段,字形逐漸方正,筆畫較甲骨文工整。據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周宣王和史栓在西方周末共同發明了《栓書》。《說文》記載了許多篆書字體,篆書的形成自然受到甲骨文和銅字的影響。總的來說,隨著記載的增多,雖然漢字在西周時期還沒有形成統壹的字體,但是漢字的表達功能已經在同源多流的發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足以為正書的產生奠定基礎。
從記載的內容來看,青銅器上長長的銘文表明西周時期文字記載的內容已經更加豐富。在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書籍《尚書》中,有15本可以被認為是西周時期的作品。其中,周初的八大誥(大高、高康、九高、子材、趙高、羅高、多士)記載了西周征服東方土地,加強對殷人統治的史實。這些記載成為學者們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資料。
由於文字記載的頻繁,早期的古史家制度建立於西周。《李周》記載了周朝設立的史官,包括太史、微縮史、內史、外史、禦史,各有各的手。還有“作書”、“作內史”、“作內史”等史學家。從歷史書上,我們可以看到壹些歷史學家的活動。比如《洛谷》裏的文章說:“齊王命人寫壹本書,後來才告訴周公。”這是周成王命令歷史學家在正典中寫下犧牲信息的記錄。此外,羅專利還包含了史官所記載的封周公子孫的內容。在《顧銘》壹章中也有“生命是有分寸的”這句話。《韓曙·文藝誌》將周代史家的職責描述為壹種具體的分工,即“左,右,,和《春秋》”(韓曙文藝劉誌譯略)。他還認為周有壹個采詩的官員,負責收集民間詩歌,供君王“體察民情,知得失,自正”(《藝略》)。雖然這些記述可能並不確切,但如果結合《尚書》等文獻資料,可以推斷西周的文化體系已經逐漸完善,這也是早期經典向正式經典發展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