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的關鍵是除濕。如果不去濕氣,就再也吃不到補品了!朋友小雪說,最近收到朋友發來的壹封保健郵件,她想隨便刪除,但是看了標題嚇了壹跳。她說,她不知道中醫認為人體會有“濕氣”,直到她點進去,發現上面寫著“夏天愛吃冰和冰飲料會加重濕氣”。她說:“那不是在說我嗎?我擔心她的身體真的像說的那樣越來越差。我該怎麽辦?人體真的有濕氣嗎?
中醫吳明珠說,中醫的致病因素中,有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這六淫中,中醫最怕濕。因為中醫有句話:“千寒易除,濕寒難除。又濕又粘,如油入面。」
吳明珠提醒,濕邪是最容易滲透人體的,因為濕邪從來不是單獨鬥爭的,總是和其他邪氣勾結在壹起入侵。濕與寒結合時,稱為“寒濕”,濕與熱結合時,稱為“濕熱”,濕與風結合時,稱為“風濕”,濕與暑結合時,稱為“暑濕”。
本來寒邪,熱邪,風邪等。都是很好的刪除;比如驅風容易,但是風濕壹旦形成,就是慢性病。如果燥濕不去,多吃補品和藥物,就像隔山撓靴打牛,這也是中醫認為養生的重點是除濕的原因。
推薦閱讀:長期水腫無法改善?中醫消除水腫的七個小步驟
中醫理論將濕分為“外濕”和“內濕”。外濕通常是由於外濕的侵襲,如氣候潮濕、淋雨、環境潮濕等。]內濕多是人體內臟器官功能失調所致。最常見的就是脾虛,失去了保健功能。當水濕停止在體內聚集,就形成了內濕,常見於肥胖、痰濕過多,或貪食、寒食、酒肉的人。
中醫古書常說:“壹切濕脹皆屬脾”,而脾就是西醫所說的胃,是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吳明珠說,脾位於人體的中焦,機體的消化運動主要依靠脾胃,而脾的壹個重要生理功能就是“運水”,所以人體濕氣重,與脾關系密切。
吳明珠提醒,如果濕氣侵入人體上部,早上起來容易引起胸悶、咳嗽、咳痰。如果空氣濕度增加,就不會不舒服。如果濕氣侵入人體中部,會引起腹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容易導致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如果濕氣停滯在人體下部,就會出現腹脹、腹瀉,患者飲水不暢,容易引起泌尿系統的問題。如果水分侵入皮膚,就容易出現濕疹等皮膚問題。
推薦閱讀:濕疹癢到撓皮膚,泡茶水能止癢?
她說,如果脾胃足夠健康,可以運輸水的功能,就可以防止水在體內的異常停滯。壹旦脾胃功能異常,就容易造成水郁痰濕。吳明珠建議“出汗是最好的除濕方式。”然而,現代人討厭出汗。天熱時,他們不得不開空調,這使他們難以出汗,導致體內濕氣停滯,誘發疾病。她建議,如果環境越來越熱,就要主動出汗,並建議多做運動加速水分的排泄,這樣也可以避免因為每天在空調辦公室很少出汗而導致身體調節水分能力降低的情況。
推薦閱讀:濕氣重的人應該遠離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