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荊州圖書館的古籍烘幹活動

荊州圖書館的古籍烘幹活動

石評梅,出身書香門第,更擅詩文禮法。她才華橫溢,熱血沸騰。為了正義,她可以寫,可以喊。她可憐別人,傷春惜秋。為了信仰和愛情,她無所畏懼,肝腸寸斷,卻沒能在人間度過二十六年。

傑出的才女石評梅“用升華之筆寫出了哀痛”。她優美的文字和動人的詩句足以使她與呂碧城、張愛玲、蕭紅相媲美,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

《石評梅傳》壹書講述了民國才女石評梅悲傷卻又驚人的壹生,再現了石評梅與高之間悲壯而又傳奇的愛情故事。

1.從小讀文言文。

1902年9月20日,石評梅出生在山西省平定縣的壹個書香世家。她父親教她讀書,讀了四書五經,深受傳統文化影響。

石評梅的原名是露比,但他因為喜歡梅花而改名為石評梅。她還畫了壹幅梅花,黑色的枝椏雕零,淩雪佇立,簡單的幾筆素描,居然有壹種非凡的魅力。

在《捕禮》上,石評梅抓到了壹本書,這讓父親多少有些意外和高興。

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父親史明不僅沒有常規的陋習,反而希望女兒能讀詩書,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

《三字經》、《百家姓》、《百家詩》都是石評梅耳熟能詳的中國古代經典。在父親的教育指導下,她不僅能孜孜不倦地學習,還能反復背熟這些單詞,背得滾瓜爛熟。

在時嘉花園和雲林書院,我留下了壹些關於石評梅和他父親文淑的回憶。天氣好的時候,石評梅會幫父親印書。父女倆的幸福不言而喻,在他們默契的相視壹笑中。

時嘉花園旁有壹座百年西燕湖,池旁有三個隸書大字“西燕湖”。石評梅喜歡這個文化氣息濃厚的地方,所以經常來這裏學習、寫作、吟詩、畫圖。

石評梅喜歡壹個人的幸福,也喜歡大家在壹起的幸福。在“西延湖”旁邊,妳可以找到石評梅和家人壹起快樂成長的影子。

石評梅的父親從小就指導她學習各種古代經典。是她的父親讓她知道女性有受教育的權利,更需要受教育。為了給她提供更好的學習資源,史明舉家遷往太原,離開了家鄉,這給了石評梅接受新教育的機會。

2.偉大的反抗精神

在太原附小讀書時,石評梅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提升。壹切都很順利,但最後的入學考試發生了適度的變化。

為了那次高考,為了順利地進入太原女子師範學校繼續深造,石評梅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刻苦學習。

然而,入學考試題目“女子無才便是德”讓石評梅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石評梅在輕松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她的父親沒有用封建禮教束縛她,而是教她讀書寫字。在別的女人沒有機會出門的時候,她可以光著腳到處跑。她反對封建禮教的偏見,堅強不屈,具有反抗精神。

經過壹番思想鬥爭,石評梅終於決定落筆。她不想順著題目的意思去從屬舊的封建思想,而是想寫壹篇反駁,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認為她會因為這篇文章而惹上麻煩。“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閱卷老師陳錫康對她的“另類”文章印象深刻,給了她高分。她壹躍成為第壹名,公費考上了太原女子師範學校。

後來石評梅在語文考試中的大膽提問被傳為美談,很快在太原女子師範學校小有名氣。

她的叛逆精神讓她的人生有了喜劇般的變化,父母喜出望外。

3.在大學裏展示文采

從太原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石萍梅回到了家鄉平定縣,但她壹直心系北京。後來,她隨同鄉吳來到北京,在他的幫助下,考入北京女子師範學校,開始了大學生涯。

石評梅在北京女子師範學院讀書時,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圖書館度過的。

每天下課後,石評梅都會去圖書館看書,那裏有她喜歡的文學書籍,也有《新青年》等進步書籍。

有很多文學專業的學生,課外閱讀很難超過她。此外,石評梅本人也經常購買壹些喜歡的文學刊物。她總是喜歡貪知識。

石評梅自幼隨父學習文言文。她在中小學時期的文采尤為突出。隨著時間的積累和自身的勤奮,石評梅的才華也越來越精湛。在師範大學圖書館的展覽和學習,使石評梅的閱讀經驗更加豐富,文學素養得到迅速提高。

新文化革命以來,舊文學被新文學取代,白話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傳播,並逐漸被許多人所認可。

石評梅在太原讀書時,對新文學很感興趣,也喜歡這些古文不同的通俗文體。

石評梅早就聽說過胡適的白話新詩集《試集》的名字,於是去書店買了壹本。

經過“嘗試集”,湧現出許多優秀的新詩,如郭沫若的《女神》。

當時北京有各種社團,也有很多詩社。當時著名的湖畔詩社就是典型代表之壹。

他們的作品以抒情短詩為主,表現了新文學運動初期剛剛掙脫封建禮教束縛的天真少年,對美好自然的向往,對幸福愛情的向往,有壹種獨特的純凈、清新、質樸的美。

石評梅開始對寫新詩產生興趣,是因為她聽說了這件事。她的第壹首詩是《夜行》,發表在山西大學《新* * *與社會》第壹卷,6月5438+0921,6月5438+2月21。

作為壹名體育生,石評梅在文學創作方面領先於許多文科專業,這讓她的老師和同學們刮目相看。

石評梅自己也特別激動。畢竟這是她的第壹部小說。對於有寫作夢想的人來說,這是“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的第壹步,也是至關重要的壹步!

《好事多磨》。通過不懈的努力,石評梅寫的作品越來越多,類型越來越多,在期刊上發表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石評梅堅持寫作,陸續發表了許多新作,逐漸成為北京文壇的著名作家。她嘗試過詩歌、散文、戲劇、小說,但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尤其是在新詩新散文的創作上,碩果累累,屢創佳績。

時光如夢般飛逝。石評梅壹直秉承謙虛勤奮的態度。她知道功名是身外之物,有真才實學才是她應該追求的境界。

4.初戀失敗,感情受挫

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是緣分,是運氣;在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是緣分,也是考驗。

石評梅和吳的愛情以浪漫的方式拉開了序幕。吳不僅博覽群書,而且英俊瀟灑。他用自己的熱情發動攻勢,俘獲了女孩的心。

吳知道石評梅喜歡梅花,所以每次去學校看石評梅,都會帶壹些印有梅花圖案的文具,有時還會酌情附上壹些詩詞。石評梅很喜歡。

在寒冷的冬天,當梅花盛開的時候,吳也會帶壹些新鮮的梅花給石評梅,放在花瓶裏。石評梅記起了吳看似平常實則用心的浪漫舉動。她把自己的心完全交付給他,希望“得到壹顆心,不離不棄。”

然而,壹次不期而遇,石評梅知道吳已經結婚,而石評梅對他的欺騙深惡痛絕。她無法相信她壹直珍視的愛情是建立在壹個用花言巧語編織的謊言之上的。

就算她再愛他,也不能像個老太婆壹樣有個老公陪著,更不能為了自己的幸福隨意破壞別人的家庭。

與吳分手後,石評梅壹直沒有從這種令她心力交瘁的悲傷中走出來,所以她的情緒壹直很低落,很壓抑。

關於這次失戀,石評梅並沒有過多提及,但她的話掩飾不了她當時的心情。在她的日記中,有這樣壹段記述:

5.遇見愛情,遇見革命戰友。

在所有的遭遇中,高應該是最能讓石評梅感觸頗深的壹個。

石評梅和高的命運似乎已經註定。就算散落在人群中,總有壹天還是會相遇。

高早就聽說過石評梅的名字,因為她的父親是高的老師。

石評梅以前並不認識高,他多次從父親那裏聽到他的名字。後來,吳帶他到會館參加同鄉聚會,使他有機會結識高。

石評梅受到高充滿激情的演講的鼓舞。她從他的舉手投足中看到了革命者的英雄氣概和遠大誌向,感受到了高獨特的個人魅力,所以她非常欽佩他。

高出生在山西靜樂縣(今婁煩縣)的壹個富裕家庭。他年輕的時候就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聰明才智。1912考入山西省第壹中學。由於他的傑出才能,他被稱為太原市的“十八學士”。

1916高考入北京大學,在那裏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啟蒙教育,不久成為學生運動的領袖,走上革命道路。

來京前,石評梅壹直期望自己能像高壹樣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啟蒙教育,然後有機會參加學生運動和進步的社會活動,但始終找不到出路。

聽完高的演講,石萍梅突然覺得自己離自己的理想又近了壹步,因為她覺得此刻的高就是她以後學習的榜樣,是她努力的方向。

石評梅表達了對高的欽佩,並把自己隱藏已久的理想告訴了高,希望他能幫助自己迅速成長,甚至像他壹樣參加各種學生運動和社會活動。

在與石評梅交談的過程中,高發現她不僅是壹個有才華的年輕人,而且是壹個思想上進步、行動上不甘落後的人。所以,他也很願意給她適當的引導。

從認識開始,他們就壹直保持著聯系,書信是他們最常用的聯系方式。

高給了石評梅很大的鼓勵,讓她對未來充滿了無盡的希望。在石評梅的心目中,高既是她的良師益友,遇到高她感到無比幸運。

在不斷的通信中,石評梅漸漸喜歡上了這個革命青年。

與吳分手後,石評梅壹度難以釋懷。看著瘦弱的石萍梅,高知道發生了什麽事,但他不能問。他只是讓石評梅有空的時候去陶然亭見他。

他們壹起聆聽過陶然館的晨鐘暮鼓,感受過陶然館的艷陽,欣賞過陶然館的晚霞。他們聊了很多,唱了壹首關於酒的歌,破碎的人生似乎在那些瞬間得到了成全。

石評梅感謝高為她所做的壹切,也很高興有他陪她度過這人生的低谷。石評梅漸漸敞開心扉,吐露了許多被壓抑的心事。

在陶然亭與高共度時光,輕松而快樂。在那段時間裏,石評梅逐漸走出了個人的痛苦。

在高的指導和鼓勵下,她開始壹如既往地關註社會動態,並決心投身於進步事業。

師範大學畢業後,石評梅在北師大附中任教,恰逢中秋節。她以前的同學和朋友在壹起度過了許多時光,高專門去看望過她。石評梅開始對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但是前壹段感情的失敗對石評梅的影響很大。她甚至封閉了自己的真實感情,很難開始壹段新的感情。高的推心置腹遭到了石評梅的拒絕,但高並沒有放棄,而是逐漸用真情感化了她。

對於高的良苦用心,石評梅能感覺到,但她不說出來,而且深深感動。在這種默契中,兩顆心漸漸靠近...

我不知道,當事情有了轉機,甚至是根本的改變,吳被半路殺了,連石評梅寫給他的情書都在報紙上公開曝光了。石評梅覺得自己的感情就像被脫光了衣服,再也沒有勇氣和力量去愛了,只能再次拒絕高的愛。

似乎已經習慣了他的病,能讓石評梅心軟的高徹底崩潰了。不久之後,1925年3月5日,高帶著對愛情的渴望離開了這個世界。

高死後,本來活在世上的石評梅不見了,她的靈魂早已隨他的鬼魂而去。她用余生所有的眼淚來償還他的人情債,然後就死了。永不回頭,也不再有任何留戀。

1928年9月18日,石萍梅突發腦膜炎,治療無效。9月30日,他也在高去世的協和醫院去世。

壹起把荒山埋了,才是這段愛情在高巖之間的完美結局。

世界上不再有壹個石評梅,但請讓我們都記住,她來到這個世界,沒有帶走壹片雲彩,卻給我們留下了淡淡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