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族的形成中混雜了壹些伊斯蘭化的蒙古人,元朝安西王阿難的壹些追隨者信仰伊斯蘭教,可能會去東鄉族地區。東鄉語屬於蒙古語族,形成時受到蒙古人的影響。漢人有的通過移民、屯兵、屯田、廣興等方式定居東鄉族,有的與東鄉族融合。時至今日,東鄉縣所南鎮的壹些東鄉族,如王家、王璋家、王集鄉的高家、大板鄉的黃家、唐王鄉的黃家都自稱祖上是漢族,後成為“穗伊三撒爾塔”。東鄉縣白鶴鄉前拉甲村等。,說他們的祖先是藏族。明代,賀州有“柯凡百宅”。設置的村中,東鄉有索南壩、紅崖子、喇嘛川、三條溝、李子山五個村,分別歸左所、右所、前所、中前所管轄。這些村莊的村民被組織成成千上萬的家庭,向當地官員進貢並履行職責。明洪武中期,賀州改李佳制,東鄉設9裏。李管轄的平民戶屬於公民。
明代東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畜牧業也占有重要地位。東鄉族的生活用品很多都是羊毛做的,有養馬養羊的歷史痕跡。在這些地名中,有許多賽馬場,“郭”(陽溝)、“佛光”(牛溝)、(馬)山。清代手工業有毛毛工匠(即皮毛制作)、棕織、氈卷、鐵器、石雕、磨坊、油坊等,其中以棕織、氈卷最為著名。到了民國時期,東鄉的棕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單線改為雙線,可以織出精細的圖案。緯線數從400根增加到1200根。東鄉族制作的地毯種類繁多,有春氈、秋氈、沙氈等。東鄉與其他地區的溝通渠道主要通過黃河、洮河、大夏河。黃河上有黑城渡口、延長渡口、洪雅渡口、何家渡渡口,洮河渡口上有馬巷口渡口、劉宏渡口、葉松大板渡口、克托渡口。大夏河渡口有折疊橋、油城橋、濁湖橋。除了木船擺渡,還有羊皮筏子。木制和石制工具在農業生產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農作物有馬鈴薯、小麥、玉米、豌豆、青稞、燕麥、蕎麥、小米、大豆等。其中,馬鈴薯產量高,播種面積大。清代有索南、唐王等六套集市貿易。民國初年增加到10集。東鄉族在舊社會受到地主階級的沈重剝削,他們負責田稅和史官的職責。清康熙年間,東鄉繳納田賦約1000元,土地稅2300元。清末每年向政府繳納民糧24000石,公糧24000石,共計48000石。1948年,韓啟功壹次抓了3000兵,形成了“市場荒蕪,農村無青年”的悲慘景象。歷史上,東鄉族人民同其他民族壹起,為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其中有清順治五年(1646)四月東鄉族著名的反清鬥爭。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蘇四十三率領起義軍經過地區時,索南、湯旺川、洪濟橋等地約2000人加入反清行列。清鹹豐九年(1859),東鄉族馬、馬露露、閔領兵阻擊清軍,參與賀州、雙城之圍。光緒二十六年,東鄉紅泥灘號稱五將的馬福壽和八宿裏馬忠小學的1500回民東鄉兵在北京抗擊八國聯軍。1928,參加過反抗國軍的鬥爭;65438年至0943年,東鄉族馬木格、馬沙爾東、馬等率部參加“贛南農民起義”,反抗國民黨統治。
東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在日本和壹些西方國家的著作中,稱之為“薩爾塔語”。句子結構是主語、賓語、謂語的順序,狀語先於謂語,定語先於修飾語,與索南巴、王家集、那勒思方言不同。東鄉語中,32.89%的詞匯與蒙古語相同或相近;漢語詞匯約占49%,其余為阿拉伯語、波斯語和突厥語詞匯。大部分東鄉族也懂漢語,漢字是東鄉族的通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