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滿教是東北亞通古斯人的主要宗教,在晉代(111-1234)就已經存在。
女真,滿族人後裔,在薩滿神龕或祭壇(中國稱“堂”)舉行儀式和典禮。
唐斯壹詞起源於便攜式神盒,女真獵人薩滿將他們的神的小雕像放在神龕中,然後開始在唐斯成為永久和中心神聖裝置的村莊定居。
從1644到1900,清朝皇帝祭天的薩滿神龕在義和團起義中被毀。
公元1590年,建州女真首領青(1559-1626)以薩滿教為國家儀式的中心,包括在軍事行動前向“中國樂園”獻祭。
到18世紀,薩滿教已經牢牢紮根於滿族精神生活的核心。蒙古人和漢族人被禁止參加這些薩滿教儀式,因為它們具有神秘的特征。這些神秘的儀式引起了北京居民和清朝首都遊客的好奇心。
傳統的滿族薩滿巫師通常攜帶壹個鼓,壹把刀和兩根頂端有鈴鐺的棍子。
他們還穿著圍裙,腰帶上掛著鈴鐺,戴著羽毛帽子,這表明他們有能力飛到精神世界。
20世紀初,滿蒙薩滿仍然保留著這些傳統特征,這在學者馬克·艾略特2001撰寫的《滿人之道:晚清八旗與國家認同》壹書中有所記載。他說:“每個家族...有它神聖的保護者(enduri)。
薩滿(通常是女性)負責安撫靈魂和死去的祖先,並與他們聯系,以尋求良好的狩獵或收獲,快速愈合,成功的戰鬥和其他此類好處。
1904拍到的布裏亞特薩滿,穿著很多類似滿族薩滿的儀式服裝,尤其是圍裙、帽子、兩根棍子和儀式鼓。
(公共領域),在伊夫林·羅夫斯基的《末代皇帝:清代皇室制度社會史》1998中,我們了解到女真薩滿教儀式有兩種,分別對應這兩種薩滿教。
最常見的是“家族儀式”,壹般以祭祀氏族祖先和天庭為主。
這些儀式通常由世襲的薩滿主持,而“原始儀式”只有經歷過所謂“薩滿病”的人才能主持,所謂“薩滿病”是指他們被神靈選為薩滿。
這些在自己家中建造祭壇的薩滿,接受了與基因薩滿不同的訓練。
當這些薩滿處於恍惚狀態時,他們相信自己被幫助他們治愈和驅除惡魔的動物精神所占據。
在1990學者凱·克羅斯利的《孤軍:晚清三代滿人與世界》壹書中,她寫道“共同體與精神是‘精神支柱’(滿語:?Omo),“精神支柱”是社群與精神的連接點。這些例子是20世紀50年代或60年代俄羅斯探險家在阿穆爾地區繪制的。
(公共領域),除了唐賽日常的薩滿教儀式,還有坤寧宮的女子儀式。
這座建築曾是明朝皇家嬪妃的住所,位於紫禁城中軸線北門附近。
清朝對宮殿的窗戶和內部結構進行改造後,安裝了祭天的“靈柱”。
後來,這些神聖的女性住所被稱為“地面上的安靜宮殿”。北京故宮內院三大殿中,最北的壹個是“靜”。
其他兩個大廳是“天慶宮”和“聯合廳”(由Sa4。
20世紀40年代,乾隆皇帝開始擔心傳統的薩滿習俗可能會消失。
所以在1741,他委托了壹個薩滿法典來解釋使用神器和滿人儀式符咒的意義。
代碼完成於1747。
然後在1773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Joseph-Marie-Amiot發表了歐洲第壹部滿族薩滿法典研究。
1777年,乾隆皇帝下令將其翻譯成中文,並在1778年印刷。
學者伊夫林·羅夫斯基(Evelyn Rovsky)認為,薩滿法典的編纂有助於系統化和重塑壹個非常多變和多樣的信仰體系。他說,在皇家傳統中,“中國日”的祭祀是在薩滿教的祭祀中進行的,只有皇帝才進行這樣的祭祀。當普通滿族人崇拜壹個不那麽神聖的“薩滿樂園”時,中國和滿族樂園都形成了。
薩滿教是維系滿族身份的粘合劑,而雍正帝(r。
1722-1735)因“通過外來宗教而不是薩滿教來祭天主”而受到了著名的斥責,他認為這是滿族人祭天的唯壹“正確”方式。雍正帝(r
1722-1735)在這裏被描繪成壹個道家大師。在壹項日期為1727,17的法令中,雍正帝“反對耶穌會士試圖使中國和滿族皈依天主教,並挑出滿族皈依者進行批評。
按照皇帝的說法,中文的“天王”“耶穌會神”之名,其實是中國人和滿族人都曾崇拜過的薩滿教樂園。隨著皇權對中國(清朝)的征服,滿族人逐漸采用漢語,並融入中國宗教。雖然滿族民間宗教在更廣泛的中國宗教中有著鮮明的特點,但上圖是休伯特·沃斯的《滿族青年》這幅畫。
滿族薩滿是壹個重要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