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評論供大家參考。還有壹些其他的書和書中提到的人。
《易經》原本只是壹本占蔔書,夾雜著古代的壹些社會特征。然而,在《孔子》的編纂和《易傳》的解讀(大概是戰國時期逐漸寫成的)之後,這部蔔筮之書壹方面在漢代被尊為經典,另壹方面其內容也從迷信轉向哲學。兩千年來,因為它的經典地位,沒人敢質疑。就連許慎指出的最明顯的“貞節與占蔔”,也不得不與《左傳》中提到的四德有關,其余的就更不用說了。同時經典也需要不斷的解釋,所以歷代講《周易》的都是涉及人事、天文、地理,然後摻雜壹些自己的私貨。眾說紛紜,莫衷壹是。他們總是拘泥於數,義理兩派從義理出發創造偉大的哲學思想,如王弼、二程、朱等人,格局較小。
到了近代,儒家的地位不斷下降,甚至在儒家倫理崩潰之後,《周易》也不再被推崇為經典,有必要在學術意義上還其本來面目。所以要大整理,才會有《古史辨》的出版。其中,顧頡剛先生和李先生對《周易》研究尤為重要,然後是。經過這樣的解釋和整理,《易經》才得以展現其本來面目。但是全世界研究周易的人,真正的學者涵蓋的比較少,大部分都是用易來宣揚迷信或者賣自己的私貨,真的很無聊。
但是高先生的兩本書也不是沒有缺點。壹個在於特殊時代的影響,有時會在解釋的結尾加上壹些文字,但比較少,不像李先生的《周易》書比較大,當時學者的思想自由也只能有這麽多,每壹點觸動往往都是痛苦的。尤其是池靜先生,可以說是我的壹代宗師。聽到老師提起他前幾年的周易筆記,滿屋子都是。壹部分是抄的(抄自物業),壹部分慢慢散落在他身後。據說只有他能看懂他的筆記,現在幸存者都沒有整理出來,這是學術界的壹大損失。
高老師的另壹個缺點是無法避免憑自己的意誌去猜測。有些詞無法解釋,所以被說成是燕文或錯誤的,這在周易古經的《今日筆記》中尤為明顯。解釋易傳的時候,有些詞也是強行理解的,似乎壹定要解釋清楚。其實《荀傳》和《列傳》壹樣,都是為了解釋《易經》。像後來的佛教著作,有很多歧義,可以供人自由發揮,但不硬性,難以解決。這也是《周易》眾說紛紜的關鍵。
現在看來,如果真的要對《易經》做進壹步的研究,地下甲骨蔔辭的證據和小學的掌握是必要條件,所以可以從這本蔔筮書中進壹步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這也是池靜先生關註的重點。至於《易傳》,把它作為壹部哲學著作來研究,更能理解戰國時期哲學的發展。比如朱伯昆先生的《易傳哲學史》就有很多發明。